弹棉花(外一篇)

2021-11-13 22:44李长顺
牡丹 2021年21期
关键词:弹棉花布票布头

李长顺

“弹棉花,弹棉花,半斤棉弹出八两八。”十几岁,我去弹花房,总能听到弹花师傅这样哼唱。

我说的那家弹花房在东大街,靠近东门路南,从我家过去要走十几分钟。弹棉师傅背着的那张大竹弓,比汉代射石搏虎的飞将军李广的还要长大许多。见有生意上门,只听大弓“嘭嘭嘭”唱一会儿,一包灰黑陈旧的老套子就变成了一大包松软白净的新棉花。

弹花房的师傅须发皆白,像是圣诞老人,也像是老神仙太白金星。其实,弹花师傅大多是年轻人。因为弹花是个技术活,又是个力气活,年老力衰的干不了。话说半斤棉弹出八两八,那叫夸张。那时重量单位用市斤,一斤十六两,八两还是半斤。只是弹过的棉花松软,体积会大许多。实际上弹掉尘土,还会掉些分量。

除了街上固定的弹花房,也有些流动的弹花匠会来走街串巷。露天弹花,没有弹花房里呛鼻子的尘土味,也没有满屋子飞舞的花毛毛,还能引来很多人的围观。

只见弹花师傅把自带的两条长凳两头摆开,在上面支起邻居街坊提供的两块门板,旧套子放上后,大弓背上,左一下,右一下;前一下,后一下,嘭嘭嘭,嘭嘭嘭,对着旧棉絮就是一顿弹“揍”。在我眼里,此刻的他们,像演奏師,或者舞蹈家。

但现在,弹花这个行当越来越少见,这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几十年前,棉花既是生活紧缺物资,也是国家战略储备物资,各家各户的棉套都是用了又弹,弹了又用,直到不能用为止。

碎布头

我爱听相声,尤其爱听侯宝林、郭启儒的《卖布头》。内容是说北京天津这样的大都市里的布头多,卖不完,还得到大街小巷转着叫卖的趣事。可在安阳,碎布头可是老百姓的宝贝,是抢手货。因为每人每年有限的布票,使得大家都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看上去不起眼的布头,那时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可是稀缺得很。

那时,在我眼里,布匹只是一个名词。打小,我就从奶奶紧锁在小木箱里那些五花八门的票证上,感受到生活物资的短缺和生活的不易。

我大姐夫,在第二青年门市部工作,离我们家不远,我经常去找他。那时卖布,论尺论寸,论分论丈。那时候老百姓都穷,很少有人论丈论匹的买,别说没钱,有钱也没那么多的布票,都是几尺几寸的买。一匹布三十丈长,每匹布出厂时,要多出一尺二尺的损耗。因此,每匹布卖到最后,会剩下些零碎布头。

买布头只要有钱就可以,不需要布票。百货商店的营业员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我大姐家,时不时会买些布头。那年月,如果有谁能遇到处理布头,那叫行运气。不管什么布料,什么花色,只要兜里带着钞票,都会抢购下来再说。没抢到的,像是错过了天大的好处。抢到的,仿佛给家里做了巨大的贡献。

小布头,大用途。花色单一的,给小孩做衣服。颜色太花的,就做成裤头和背心贴身穿。碎布对起来,可以做成花书包。还可以做鞋面、缝布袋、缝沙包,缝五颜六色的布娃娃——碎布头在人们勤劳的手里,用途多了去了。

猜你喜欢
弹棉花布票布头
布票话今昔
蒋晓栋:海归硕士“弹棉花”传统手艺变“文创”
棉花梦
布头
布票
猫来了
“弹棉花”的枪架子
我与军用布票收藏
决战前夜
环保小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