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珍
摘要:历史课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与认识历史,让他们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述,还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推动他们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为阐述对象,并提出一些实现途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公民意识与建设幸福家庭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历史学科以讲授已经发生的事件和出现的人物为主,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教师需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等,使其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
一、深入发掘教材内容,着力渗透家国情怀
教材是实现一切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与基础,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首先需深入发掘教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充分运用这一重要资源,以此为切入点着力渗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巧施善导、循循善诱,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巧妙渗透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以史为鉴、牢记历史,达到培养他们家国情怀的目的。
在展开“新文化运动”教学时,教师引领学生回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知道中国当时仍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也没有走上富强的道路,使其产生疑问:中国的前途到底在哪里?告知他们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此引出新课。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青年杂志》的封面,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份核心杂志,使其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说法是否正确?要求他们判断后简单阐述原因。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同时让学生继续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借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引导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二、巧妙穿插历史故事,生动展现家国情怀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历史故事有着一定的启发性与教育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述历史故事是一个常用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豐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需求巧妙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思想情感,使其不自觉地体会家国情怀,内心产生共鸣。
以“抗美援朝”教学为例。教师先简单介绍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带领学生学习抗美援朝的经过、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穿插黄继光与邱少云的战斗事迹: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挡住敌人的地堡枪眼,邱少云为避免暴露而放弃自救被大火活活烧死。要讲述得生动与感人,随机挑选学生谈论个人体会,使其被两位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所震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接着,教师介绍著名战地作家魏巍写的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让其结合故事展开讨论,带领他们学习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引导体验家国情怀
虽然初中历史书中叙述的是过去的人物与事件,但是相伴随出现了不少历史题材类的影视剧。为避免家国情怀教育陷入空洞的说教中,教师可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围绕具体教授内容,在多媒体技术辅助下精心营造情境,播放相应的影视片段或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和触摸历史,使其体验家国情怀。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还原历史情境,为其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等知识。当讲到“开国大典”环节时要给予重点介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主持开国大典的实况录像,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感染力,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归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包括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讨论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启发他们结合已经学习过的典型史实加以阐明,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精心设计课堂讨论,帮助感悟家国情怀
初中生正处于各项能力发展与意识形成的特殊阶段,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往往不足,这为家国情怀的培养带来一定难度。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培养家国情怀,教师可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家国情怀为导向,多层次、多角度地设计一系列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问题或话题展开交流,在互动中观察、思考、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感悟家国情怀。
在进行“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教学时,教师先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中的片段,出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提问日本进攻台儿庄有什么意图?学生讨论后知道日军企图让在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沿津浦铁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接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台儿庄战役的相关史实,包括时间、地点、指挥者和战果等,讨论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对全国抗战有什么重要意义?揭示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极大振奋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和信心。随后教师指导学生一起讨论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使其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
五、鼓励学生理性思辨,有效升华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且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基本内涵包括仁爱之情、共同体意识与家国同构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要求学生应具备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不能局限于中国历史,还需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其在理解、包容与借鉴中同世界对话。所以,教师需鼓励学生理性思辨,引领他们通过中外对比构建一个大格局的家国情怀,能够着眼当下、放眼世界。
在“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使其结合教材插图与材料感受到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在对比中思考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贫穷与落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让他们通过评价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当学习完教材内容以后,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将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做比较,回忆中国戊戌变法时的历史背景、力量、途径和结果,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使其知道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目的是强国富民,教育他们要善于学习对方的长处和优点,坚持改革开放,有效升华奋发图强的家国情怀。
六、总结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属于核心任务,教师应主动承担责任,结合历史知识的特色科学创新教学途径,从多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深刻体会、体验、感悟与升华家国情怀,主动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宇.家国情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20,42(3):261-262.
[2]周建菁.谈初中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的有效培养[J].才智,2019(34):4.
[3]黄竞伟.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2020(10):43.
[4]林小梅.初中历史课堂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3):101.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