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传 郑庆祥 金积德∗
(1.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2.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LED 作为第四代照明光源,具有可靠性强、响应迅速、适用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室内照明、户外照明中。近年来,随着高亮度大功率LED芯片技术逐渐被开发出来,市场也逐渐趋向汽车照明、投射探照等大功率照明领域开拓,伴随而来的散热问题需要立即获得解决。
目前LED 照明受制于光电转换效率不高的特性,造成少部分的电转成光,大部分的电转化为热能,这是产热的主要原因;再者散热模组的能力不足会导致积聚更多热量,温度升高而影响到光通量、辐射波长、正向电压等,进而降低LED 灯具的发光效率和缩短芯片寿命。随着LED 产品应用的高功效、集成化和轻便化,散热设计成为了提升LED 灯具开发的关键要素,高效的散热设计有利于提升LED 灯具性能,并保证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
为了提升LED 灯具的散热能力,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其中Schlitz 等[1]通过实验发明了一种比风扇更轻、散热性能比风扇更好的离子风散热装置;李小华等[2]针对功率型LED 芯片现有散热方案的缺陷,设计了一种“针-网”式离子风散热系统;Ma 等[3]制备了一种多压电磁性风扇,为LED 灯具散热提供了一种创新方案。刘永成[4]针对大功率LED 灯具设计了一种双进双出结构的射流冲击水冷散热器,研究了射流孔直径及流体体积流量对换热效果的影响;Chen 等[5]基于CFD 模型分析流体微通道的长宽比和流体流速对LED 灯具散热性能的影响;Deng 等[6]提出了一种利用液态金属的主动散热系统,并通过实验评估了该系统的散热性能。但从热对流模式来看,风冷散热在构造、价格、可靠性和安全性上均优于液冷散热;虽然液冷散热效果显着,但对于LED 照明应用而言,始终存在泄漏风险、结构复杂、体积大、成本高、可靠度不佳等巨大隐患,商业应用价值不大。
从散热器的设计和结构来看,Charles 等[7]构造了不同形状的翅片包括矩形、梯形、倒梯形等;郭凌曦等[8]通过MATLAB 软件仿真和实验,研究安装角度和翅片截面形状对LED 散热性能的影响;梁融等[9]在现有的LED 翅片散热器上,提出断开开缝式翅片结构;Jeong 等[10]基于响应面分析法(RSM)对水平翅片散热器形状进行优化设计,证明在翅片上引入开口能改善散热器空气循环;Jang 等[11]提出了一种最佳径向针翅散热器的设计方案;丁彩红等[12]运用正交试验法综合分析了各因素对散热性能的影响程度,得到了翅片参数的最优水平组合。
热管是一种依靠内部工作液体相变来实现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其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制作方便,传热效率和输热能力远超出一般传热器件。因此,针对超高功耗LED 投射灯,热管能够高效散热,在分担散热任务的同时,减小散热器体积和重量,热管和散热器搭配使用的研究由此展开。Li[13]更提出了一种用于大功率LED 灯具的并联环形热管,结果表明不同的工作模式将导致其环路热管不同的传热性能;戴邵碧等[14]设计了一种新型热管散热器,发现与传统重力热管散热器相比其传热热阻降低了32%,其工作温度范围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王薇等[15]设计了基于平板微热管阵列的U 型散热装置,探索了LED 基板与热管之间连接方式、U型热管与散热翅片之间连接方式、散热装置有效散热面积对大功率LED 灯具散热效果的影响;Huang等[16]对沟槽热管散热器的翅片进行设计来提高LED 车灯的传热性能;Singh 等[17]指出和压铸散热器相比,热管散热模组能够轻40%~50%,拥有2 倍~3 倍更高散热能力。
本文基于传热学理论,从热阻路径分析LED 灯具传热的机制,并以2 400 W超高功耗的远距LED投射灯为研究对象,在综合不同散热方式的对比后,采用强制风冷及热管散热器的方式,通过热分析软件ANSYS Icepak 对LED 灯具进行建模、热仿真,利用全面试验法对散热模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开发出一款适合此投射灯的新型热管嵌入式扣fin(翅片)散热器。目前,市面上千瓦级的LED 照明产品并不多见,而与之匹配的散热设计更是不易见到;本文选定的热设计方案,基于投射灯小型轻量化需求,最大程度发挥主动散热和被动散热的优势,最终优化的热设计方案能够有效降低LED 结温,保障LED灯具长时间的工作运转。
所有不同温度的物体都会发生热量传递,传递方向为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最终实现热平衡。物体间相互接触的热传导、流体与物体间的热对流和以电磁能量传递的辐射是三大传热方式[18]。
(1)热传导
热传导过程遵循傅里叶导热定律,定义公式如下:
式中:Q表示单位时间内在某一面积上通过的热量,称为热流量,单位为W;A表示面积,它位于热流垂直传递的横截面,单位为m2;∂T/∂x为物体沿着横坐标方向温度的变化率,其中负号表示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方向传递;ΔT为平板两个表面的温差,单位为℃;δ为平板的厚度,单位为m;λ为导热系数,单位为W/(m·K),此处的K 可用℃代替,该数值越大,材料导热能力越强,越容易导热。
在大功率LED 灯具的导热设计中,散热器材料常用铝或铜,从而得到较好的散热效果;也可以设计方案来增大导热面积或者减小传热路径长度,增强导热能力,但是减小传热路径长度往往受到整体结构散热要求的限制,可能会减小导热面积,因此减小传热路径长度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满足整体散热要求。
(2)热对流
热对流遵循牛顿冷却定律,公式如下:
式中:Q表示流体流过固体表面的热流量,单位为W;A为面积,单位为m2;ΔT为流体与物体接触面的温差,单位为℃;h为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体现对流换热过程的强弱,其大小不仅取决于流体的物理性质、换热面大小、形状和布置,还与流体流速等因素密切相关。空气自然对流的h取值范围为1~10,气体强制对流的h取值范围为20~100,LED 热设计中要充分发挥散热器的自然对流散热能力,就要优化散热器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风扇强制对流,会明显优于自然对流的效果,水冷的对流换热系数更高,可以考虑在LED 散热中设计液冷循环系统,但是液冷系统更加复杂,体积大,不便于维护。
(3)热辐射
对于两个及以上的物体间热辐射的净热量传递可通过斯蒂芬-玻尔兹曼方程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为热流率,单位为W;ε为实际物体表面的发射率,又称黑度,取值范围在0~1 之间,它与物体种类和表面状况有关;σ是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其数值约为5.67×10-8,单位为W/(m2·K4);A1是辐射面1 的面积,单位为m2;F12表示从辐射面1 到辐射面2 的形状系数;T1、T2分别是辐射面1、辐射面2的绝对温度,单位为K。由此得出,若两辐射面温差越大,辐射热量越多。在LED 散热模组中,光源的热量传到散热器后,散热器与周围环境温差较小,所以辐射热量较小,在总体散热量中占比很小。
LED 灯具的散热管理基本分为三个层次:芯片级、封装级和系统级。芯片级和封装级是通过改善材料和制程工艺的方式,降低热阻,强化导热效果;而系统级的热管理是根据应用端的使用环境及条件,设计制作符合其需求的散热机构,来确保灯具的长效运作。
当电流经LED 芯片导通发光时,大部分热量会从基板往后方流窜,经散热模组释放至周围环境中,而光源前端的封装硅胶和透镜的材料通常为聚合复合材料,其热导率低、热阻大,能够散发的热量有限,可以忽略不计。
本文所采用的2 400 W LED 光源是某LED 公司的Apollo 2 400 W产品,如图1 所示。该产品是采用一种新型无导线架(wire-bonding)的封装方式(Flip-Chip COB,覆晶板集成封装),相比于目前的主流SMD(Surface Mounted Devices,表面贴装器件)封装或COB(Chip on board,芯片板集成)封装,无导线架(wire-bonding)的封装方式,可避免金属连接线因热膨胀断裂引起的风险,实现多芯片的集成化,有利于在较小区域集成COB 光源(即灯具高照度),散热面积大(即热阻小),热量迅速从光源内部导出。所以芯片热量主要向后方传递,散热路径为:LED 芯粒—光源基板—导热膏—散热器基板—焊膏—热管—焊膏—散热器翅片—外界空气,如图2三维模型所示。
图1 LED 光源
图2 模型结构
LED 散热模组热阻网络图如图3 所示,图3 中,R1为芯粒热阻,R2光源基板热阻,R3为导热膏热阻,R4为散热器基板热阻,R5为焊膏热阻,R6为热管热阻,R7为焊膏热阻,R8为散热器翅片热阻,所以总热阻为:
图3 热阻网络图
式中:R为LED 散热模组总热阻,T1为芯片温度,T2为光源基板温度,T3为导热膏温度,T4为散热器基板温度,T5为散热器基板和热管之间焊膏温度,T6为热管温度,T7为热管和散热器翅片之间焊膏温度,T8为散热器翅片温度,T9为环境温度,Q为LED光源热功率。R1主要取决于LED 芯粒的制作和封装,R2、R3、R4、R5和R7主要由材料决定,因为热管具有热阻极小的特性,所以R6相较于其他热阻可以忽略不计,R8取决于散热器材料和结构参数。本论文主要讨论热管嵌入式扣fin 散热器结构参数对LED 投射灯散热性能的影响,因此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只需考虑减小R8来提升散热性能。
散热器单个肋片热阻为:
式中:m是肋片系数,H是肋片高度,hfin是肋片对流换热系数,P是肋片周长,k是肋片导热系数,Ac是肋片横截面积。
两肋片间基板对流换热热阻为:
式中:s是肋片间距,L是肋片长度(基板长度),hbp是基板对流换热系数。
基板导热热阻为:
式中:tb是基板厚度,k是基板导热系数,A是基板面积。
散热器总热阻为[19]:
式中:n为肋片数量,在散热器基板尺寸确定时,根据肋片间距s和肋片厚度t计算得出。肋片和基板的对流换热系数增大,可以降低散热器热阻,而气体强制对流比空气自然对流的对流换热系数更大,所以选择风冷方式可以提高散热能力。
热量流过两个相接触的固体交界面时,由于两个固体表面不能紧密接触,中间部分就会存在缝隙,热量的传递过程中,通过缝隙内的气体以热传导方式传递,由于空气的热导率很低,因此传递的热量很小。这种界面间的传热阻力就是接触热阻。可以在接触界面之间填充热界面材料,比如导热膏、导热垫片等来减小接触热阻。
在LED 倒装封装技术中,选择合适的固晶材料,并且在生产工艺中保证足够小的固晶层厚度,才能显着降低 LED 封装热阻。金锡合金浆料(AuSn20)的导热系数约为57 W/(m·K),具有抗腐蚀、易焊接等优点,是如今最适合作为高功率LED灯具的固晶材料。通过共晶焊料焊接技术,得到的共晶焊接层厚度约为3 μm,因此LED 封装中的固晶层导热热阻非常小,这得益于极薄的共晶焊接层厚度和高导热系数的金锡合金浆料。因此,在LED光源和光源基板之间的接触热阻可以忽略不计。
在光源基板和散热器基板之间,需要考虑接触热阻。在接触面采用导热膏,填充了交界面的间隙,能够减小接触热阻。
在热管嵌入式散热器中,散热器基板和热管、热管和散热器翅片之间使用商用银铜锡焊膏来接触,同样是为了减小接触热阻。
分析散热路径后,使用ANSYS Icepak 软件对2 400 W 投射灯进行热分析。根据散热路径来简化模型,构建了包括光源、光源基板、散热器基板、18根热管、137 个散热器翅片和前后分别8 个风扇(共16 个)的基本模型,X方向宽为160 mm,Z方向长为350 mm,Y方向高为54.8 mm,整个散热模组体积约为0.003 m3,质量约为6 kg,如图4 所示。
图4 简化模型
在模型各部分材料参数设置方面,按照表1 给定的数据设置。
表1 材料参数设置
LED 是光电器件,其工作过程中一般有15%~25%的电能转化为光能,其余电能将转化为热能。按照较低的电光转换效率15%来计算,也就是85%的电能将转换为热能,所以2 400 W光源的热损耗为2 040 W。在光源基板和散热器基板之间,设置厚度为0.1 mm 的导热膏;在散热器基板和热管之间、热管和散热器翅片之间设置厚度为0.5 mm 的银铜锡焊膏;将热管的导热系数设置为工程经验值。各翅片间的初始间距为2.4 mm,各翅片的初始高度为42 mm,散热器基板的初始高度为10 mm,翅片的初始厚度为0.4 mm,翅片的初始数量为137。一边采用吹风式风扇,另一边采用抽风式风扇,导入PQ曲线,最大静压值为578.2 Pa,最大流量为0.014 4 m3/s;环境温度为25 ℃,在这些初始参数条件下最高温度为71.53 ℃,如图5 所示。
图5 初步仿真温度分布
根据上述的散热路径简化模型,分别探讨每项初始参数对温度的变化(同时假设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各翅片间的初始间距为2.4 mm,只改变翅片间距,温度变化如表2 所示。
表2 翅片间距的温度变化
各翅片的初始高度为42 mm,温度变化如表3所示;可见该因素对最高温度影响不大。
表3 翅片高度的温度变化
散热器基板的初始高度为10 mm,温度变化如表4 所示。
表4 基板高度的温度变化
翅片初始厚度为0.4 mm,温度变化如表5 所示。
表5 翅片厚度的温度变化
翅片的初始数量为137,温度变化如表6 所示;数量越多,最高温度反而升高。
表6 翅片数量的温度变化
在以上五个初始参数中选择对最高温度影响较大的参数,并且在选定的参数中选择最高温度偏低的几个,选择尺寸如下:翅片间距为2.2 mm、2.3 mm、2.4 mm;基板高度为7 mm、8 mm、9 mm;翅片厚度0.4 mm、0.5 mm、0.6 mm。选择这三个参数,做27组数据对比,最高温度结果如表7 所示。
表7 全面试验表
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各因素对散热性能影响趋势以及影响大小,得到影响趋势如图6~图8 所示。
图6 温度随基板高度而变化
图7 温度随翅片间距而变化
图8 温度随翅片厚度而变化
从图6 中可以看出,随着基板高度的增加,温度越来越高。以翅片间距2.2 mm/翅片厚度0.5 mm 为例,温度变化由68.01 ℃上升到73.21 ℃,极差值为5.2 ℃。从傅里叶导热定律来分析,物体沿着横坐标方向温度的变化率,在工程上则是物体沿着平板厚度方向温度的变化率,对于一定的热流量Q,想要使温差ΔT尽可能小,可以减小平板厚度,也就是说,缩短导热路径厚度可以增强导热能力,所以减小基板高度可以较为显着地降低最高温度。考虑到用螺纹紧固件将光源基板安装到散热器基板上,光源基板的厚度为2 mm,在散热器基板上的螺纹孔深度要有2 mm 就可以使得光源基板和散热器基板更加紧固地连接。热管半径为4 mm,嵌在散热器基板底部,热管截面圆心在基板底面上,当散热器基板高度为7 mm 时,基板最小厚度为3 mm;当散热器基板高度为6 mm 时,基板最小厚度为2 mm。虽然6 mm 的基板高度可以降低最高温度,如表4 所示,但是此时螺纹紧固件在安装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损坏热管,进而影响整体散热效果,所以选择7 mm 的基板高度。
从图7 中可以看出,随着翅片间距的增加,最高温度先有所减小再增加。当间距较小时,空气粘滞作用明显,对对流换热系数h带来负作用;随着间距的增大,粘滞作用减弱,因此最高温度有所降低;再随着间距持续增加,翅片数量会减少(即热交换面积缩减),使得散热面积A的作用大于粘滞作用,最高温度有上升的趋势。
从图8 中可以看出,随着翅片厚度的增加,最高温度先增加后减小。究其原因:根据牛顿冷却公式,流体流过固体表面的热流量Q一定时,散热面积A与对流换热系数h的乘积越大,流体与物体接触面的温差ΔT越小,散热性能越好。一方面,随着翅片厚度增大,空气粘滞作用明显,翅片间空气流动性减弱,使得对流换热系数h减小,散热器总热阻增大,温度会升高,散热性能降低;另一方面,因为翅片长度不小以及翅片数量较多,所以翅片散热面积A有所增加。当翅片厚度小于0.5 mm 时,对流换热系数h对温差的影响大于散热面积A对温差的影响;当翅片厚度大于0.5 mm 时,散热面积A对温差的影响大于对流换热系数h对温差的影响。
通过热仿真软件ANSYS Icepak 逐步分析散热器各个参数对散热效果的影响,并考虑到最佳整体散热性能,在强制风冷的机制下,热管嵌入式扣fin散热器最佳参数如下:翅片高度为42 mm,翅片数量为137,翅片间距2.3 mm,基板高度7 mm,翅片厚度0.6 mm,此时LED 投射灯的最高温度为63.68 ℃。
根据传热学理论以及对散热路径的研究,通过热阻网络法分析投射灯各组成部分热阻的决定性因素,得出散热器翅片热阻对整体热阻有较大影响,改善结构参数可以减小散热器翅片热阻的结论,并且增加翅片间的对流换热系数也可以降低散热器热阻,因此选择强制风冷来提升散热器散热性能。除此以外,热管具有热导率高、传热能力强的特性,是一种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的气液相变传热元件,若不使用热管,散热器体积将十分庞大,无法满足2 400 W 这种高热流密度(Hot Spot)量级投射灯的小型化应用需求,因此采用“强制风冷+热管嵌入式扣fin 散热器”的散热方案。
在初始散热器结构参数条件下,LED 投射灯的最高温度为71.53 ℃,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进一步优化散热器结构参数,利用全面试验法探讨其翅片间距、厚度以及散热器基板高度对最高温度的影响规律后,综合考虑整体结构和散热效果,最佳参数如下:翅片高度为42 mm,翅片数量为137,翅片间距2.3 mm,基板高度7 mm,翅片厚度0.6 mm,此时LED 投射灯的最高温度为63.68 ℃,比优化前的71.53 ℃降低了7.85 ℃,说明该散热器通过进一步的参数优化,可以得到更好的散热效果,满足2 400 W高功率级别投射灯的小型化应用需求。
此款超高功耗(即超高亮度)投射灯具有小型化、轻量化及射距远的特性,能应用于救灾、侦查搜救、军工等用途,若用于车辆或舰艇上,更能发挥其机动的价值。若用于营救高楼大厦的被困人员,他们可以被迅速观察识别,进一步凸显此投射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