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军
河北省张家口市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儿童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对儿童进行体能训练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又能使儿童获得身心健康的成长。但是,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难以提升儿童体育体能训练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开展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并未展开有效的体能训练,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优化体能训练教学的质量,为儿童创造良好的体能训练氛围,能够激发其学习体育的兴趣,有效的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
体能训练在儿童初级体育教学中属于一个枯燥无味的训练项目,如果不能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将不能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让其对体能训练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采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制定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体能训练中。在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然后采取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体能训练措施。[1]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无法进行长时间的集中学习,所以,体育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训练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可以采用游戏或者穿插讲故事的方式,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能训练当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做“小推车”的游戏,将两人分为一组,一人当车,另一人推“车”前后推“车”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还可以设计“老鹰捉小鸡”的,通过相互追逐来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有效的完成体能训练,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学习体能训练的兴趣,从而使体能训练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让学生们在体能训练中获得较强的成就感,增加对体能训练的兴趣,体育教师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预先制定好科学的训练方案。教师在实施训练方案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年龄特征和教育规律,制定明确的训练目标,选择准确、科学的体能训练模式。
小学生本身就是活泼好动的,相对于只能坐在教室里上文化课而言,让他们在教室外能够在外面蹦蹦跳跳、说说笑笑的体育课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体育教师要学会挖掘儿童的潜力,激发他们对体能训练的热情。[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增强他们对体能训练的热爱。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有强烈的好胜心,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开展体能训练竞赛的形式,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满足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求胜心理,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体能训练的快乐,还从中学到了体能训练的技巧,同时还达到了体能训练的目的。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小学体育教师也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建教学 模式,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高效的完成当前的教学目标。[3]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增强儿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能够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可以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儿童在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体能训练的每一个动作,最后在通过分组训练使儿童熟练掌握每个步骤。另外,教师也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方式,采取让学生们相互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帮助儿童们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体育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具有爆发力,提升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运动水平,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有效、科学的体育体能训练对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能增强儿童机体骨骼的生长,还能提高儿童的身体机动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取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同时优化体能训练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