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系,广西 桂林 541001)
方李莉教授在其著作中说到,田野工作被称为“人类学家的前期必备训练”。决定某项研究是否属于“人类学”范畴的唯一重要标准,实际上就是看研究者做了多少“田野”。笔者于2016 年7 月11 至17 日对澫尾金滩哈节进行田野调查。大多数京族人居住在防城境内江平镇澫尾、巫头、山心三个海岛上,还有一部分和汉族杂居在三岛周边的村落之中。
京岛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如星辰散落在湛蓝的海洋之中。京族历史跌宕,风雨飘摇,古人为了求生得愿,寄念于天,祷告诸神。在这片神秘的海岛之上流传着众多传说,有一种说法是北部湾北端海岸上有座名叫白龙岭的大山,白龙岭上有个石洞,里面有一只蜈蚣精,每当有船只经过洞前,它就要求必须送一个人给它吃,要不然就会兴风作浪。时日一长,有一位神仙知道蜈蚣精在此害人,决心用妙计将它除掉。一日,神仙变作乞丐,拿了一个煮熟的大南瓜,让船夫借送给蜈蚣精品尝之名,带他到白龙岭,当船行至白龙岭时,蜈蚣精将大海掀起层层波浪,爬至船头,张开血盆大口,乞丐将滚烫的大南瓜砸进妖怪的嘴里,蜈蚣精一口吞下,嚎啕大叫,波涛翻滚,蜈蚣精被南瓜给烫死,断为头、身、尾三节,这便是如今的京族三岛,而澫尾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哈节是京族人民纪念先祖、敬奉神灵、祈求渔收的传统民俗节日。节日之时,村中男女老少,以及外出打工归来的壮年,都会穿上盛装,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地进行祭祀仪式。在仪式中,掌管祭祀活动的人统称“礼生”(均为男性),由主祭、陪祭、通唱(司仪)、引唱(传达通唱祭祀口令者)、捧祝者(捧祭文的礼生)、读祝者、内外执事(手捧祭品者)和锣鼓手等组成,分工明确,严谨有序,各负其责,严格按照仪式顺序进行祭祀。祭祀中,还需请艺人进行歌舞表演,一般为三、五或七人,男艺人称为“琴公”,女艺人叫做“桃姑”,节日庆典的祭祀礼仪在“哈亭”举行,祭祀活动包括迎神、祭神、坐“梦”和送神等过程,进行时间从建国初期的三日或五日,发展到今天需要七日,哈节性质也正在悄悄发生改变,慢慢由民间自发行为演变为“政府与商业行为”。
在长期的发展中,京人创造了多彩绚烂的文化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京族的传统舞蹈颇具特色,大致分为两个种类:一种为哈节舞蹈,其是在京族最神圣、最隆重的节日——哈节期间表演的民间祭祀舞蹈,有《进酒舞》、《献花舞》、《敬香舞》、《天灯舞》、《花棍舞》等,这类舞蹈情感内敛,动作细腻别致,地方风格浓郁,是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另一种称道场舞蹈,是丧事做斋之时由道公表演的,这种舞蹈大多都是从汉族道场中移接过来的。据本人田野考察,下面介绍广西东兴地区江平镇澫尾村哈节仪式的基本流程:
第一天上午9 点50 分领导讲话,升国旗奏国歌,淋着细雨开始迎神,有一面国旗在前正中央开路,跟四面大幡旗和十面三角黄牙边红旗组成的幡旗为前阵,后随罗伞、兵器队、香案台、献酒台,最后是锣鼓队、主祭、陪祭等全体礼生和其他民俗方队。从哈亭出发一路幡旗飞舞,锣鼓齐鸣,声势浩大迎接镇海大王,到达海边,有资历的主祭面对大海宣读祭文,依照古时流传的祭海习俗,上高香,敬五谷,奉水果,澫人各类方队跟随着祭海神,场面壮观。
迎神回亭,幡旗高挂亭外,三角彩旗分别插于亭前,镇海大王神位置于上殿神台中央,神位前有香炉、烛台,祭台上有水果、猪头等供品,罗伞位于上殿两侧,香案位于亭内中殿,台上摆放鲜花,此时,哈亭内青烟袅袅,香意缭绕,礼生立于上殿两侧,通唱行礼,进行祭祀。
当天上午11 点20 分进行祭神,举行隆重的“三行献礼”。首先进行《上香舞》、《献花舞》,完成初献礼,接着主祭向神灵敬酒,四位桃姑随着鼓点跳《进酒舞》,接着读祝文,完成次献礼和末献礼,此处桃姑共随献礼跳了三次《进酒舞》,最后为“受胙”,主祭在神灵前接受村民分献的酒肉,仪式从始至终肃穆庄严而又隆重。接着进行澫人聚餐活动,餐后村民齐聚哈亭观看文艺表演,在八十年代,文艺表演之前桃姑都会先表演《进香舞》,文艺节目中除了桃姑所表演的歌舞之外,村民或者小传承人都可以穿上盛装进行表演,如歌舞《采茶摸螺》、古诗词演唱《琵琶行》、京族民谣《月亮船》等,如今,表演者除了演出京族民俗歌舞之外,还会演唱流行歌曲助兴。当天晚上哈妹开始唱哈,唱哈之前先跳《敬香舞》和《献花舞》,然后依次唱哈,与此同时,文艺晚会也在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安排满足了当下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第二、三、四天表演山歌、祭神、唱哈,内容相同,形式形同,对哈节祭祀活动起到烘托作用,表现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
第五天进行乡饮,也称为坐“梦”。村民每桌饭菜以海鲜为主,桌桌相同,配以酒水饮料及黄皮果,在畅饮的同时桃姑进行歌舞表演,随后还会进行文艺助兴。据渔民阮志龙说,八十年代坐“梦”时,一天中午由三家负责,女人各做六大碗咸“梦”(酒菜),挑起送至哈亭上桌,入席男性按辈分和筹办哈亭捐款多少席地分坐,边吃边看,互相祝贺,晚上换甜“梦”(糕点),桃姑进行仪式后才可坐“梦”,当时六大碗的时候,浪费甚多,而且都是昂贵的海鲜,每家做出饭菜攀比,而且女人送完食物到哈亭,还要回去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每年一次哈节,饮食花销据说每家可以起一栋楼房,如今坐“梦”从中午12 点到下午4 点,咸甜共品,晚上各自回家安顿,吃不完的东西可以打包。
第六天继续进行坐“梦”活动,在乡饮中同时进行祝酒、陪祭交接、唱桃等仪式。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唱桃,哈亭亭长或村长会在大殿中央面对桃姑进行祝福之唱,桃姑只是应声允诺便好,这项仪式可隐约感受到京族地区男尊女卑的社会习俗,在八十年代乡饮中,女人不可以上席,只可表演。当天晚上10 点08 分进行送神活动,先跳《敬香舞》、《献花舞》以及“谢杠”,最后由桃姑跳《花棍舞》,表示驱邪纳福之意。
第七天早上9 点进行五庙贺新(苏春发口述:五庙俗称五方神庙,位于澫尾岛屿五个方向,分别为高山大王庙、东方水口庙、南方水口庙、圣公圣婆庙、镇海大王庙-本境庙),晚上8 点贺新唱哈,然后分仙斋仙果,据说吃后好运安康,此时整个哈节活动基本结束。
特定性在京族哈舞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京族哈节中,哈舞始终在庄严虔诚的氛围中进行,在传承已久的特定地点、特定时间、特定程序、特定动作中展现,从中可直观感受到该舞蹈的基本内容与特征,例如《天灯舞》就是在整个哈节仪式结束后才进行表演,不能提前也不可不舞,提前会本末倒置,不舞岛民会认为不吉利,此舞在烛光摇曳中压轴登场,以示吉祥如意,带来光明的瑞福。
群聚性表现在哈舞的形式上,京族哈节仪式中的各个环节无不是以群体集聚的方式来完成的。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一样,京族哈节的舞蹈也是集体展现的,以众人之力来彰显集体情怀,从《敬香舞》到《进酒舞》、从《献花舞》到一个人舞众人伴奏的《花棍舞》以及祈福的《天灯舞》,都是以群众集聚的方式来展示民族的力量。
广西京族分散于三岛,特定的海洋文化生存环境影响了其经济类型、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其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轨迹,这种地域因素悄悄影响着京族艺术的发展,促使其民族艺术风格和艺术样式独具一格。哈舞作为京族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示出其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从“酒、香、花、棍、灯”五种舞蹈中,能感受到京族人民对海的信仰,在海的包容下,哈舞的表演风格、表现形式、音乐节奏等都有独特韵味,传统而又新颖,原生而又时尚。
京族哈节的程式是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与仪式发展中形成的属于自己的模式与程序。从程式中不仅可观哈节内容的丰富多彩,还可以体会到京族特有的民俗民风和严谨的族群规约。当下世界“无界”,更应珍视、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国家、民族、区域的传统文化,让属于华夏文明的符号强音始终回荡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