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力 舒 均 胡玉兰
2019年7月19日,刊发在楚天都市报的新闻作品《咸宁40多家机关单位拆了门禁》,荣获第37届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即是践行“四力”,为讲好中国故事赋能的一个生动范例。
《咸宁40多家机关单位拆了门禁》是一篇关注基层政务服务,为老百姓办事减负的社会新闻。
虽然这篇新闻报道全文只有755字,可消息内涵丰富,通过现场特写镜头,记者从描写“拆门禁”为民服务的单位切入,聚焦市民对“拆门禁”的切身感受,再到当地纪委介入,阐述了狠刹衙门作风,力戒官僚主义作风的决心,并且关注此事带来的社会风向的变化。新闻作品主题鲜明、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笔者拟从消息采写、主题意义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浅析优秀的中国故事新闻作品,多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践行的结晶。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宣传思想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而《咸宁40多家机关单位拆了门禁》一文,正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背景下,记者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调研的优良传统创作的精品佳作。
2019年6月起,全党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中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同年6,湖北省咸宁市落实主题教育要求,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的门禁进行治理,截至7月上旬拆除门禁单位达40余家。基层单位拆除门禁,拆除的不仅是隔开空间的铁门,也是官员和百姓之间冰冷的屏障,是打击冗政,提高行政效率,为百姓办事大开方便之门的典范。
那么7月份咸宁市40家单位拆除门禁,如何与当年6月份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联系起来?这篇新闻稿又是怎么“顺产”的呢?这当然离不开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在消息公开后,任何新闻从业人员都可以了解详情的情形下,记者不人云亦云,动脑思考,挖掘事件背后的联系就显得格外重要。
此外,脚力也很重要。毛泽东说:“跑衙门是跑不出名记者的”,有了消息来源和写出好的作品是两回事。“下基层”是新闻采写的基本功,好的新闻题材需要记者用“脚力”去基层寻找。
2019年7月19日,楚天都市报刊发了《咸宁40多家机关单位拆了门禁》755字消息外,还配发了《单位纷纷打开大门 群众更盼办事顺畅》1300多字的写实通讯,通过“探访、说法、期盼”三个层面,让咸宁40多家机关单位改变行政作风一事显得更丰满、厚重,有了更多维的解读空间。而在最初的采编过程中,记者原提交的只有755字的简短消息,在编辑的策动下,记者连夜赶出一个1300多字的写实通讯。当时,如果记者没有的深入调研,那么就没有咸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咸宁市传媒大厦和咸宁市客管处等拆了门禁,方便老百姓办事的生动例子,也就没有保安大叔和王女士等人物的现身说法。
由此可见,社会多姿多彩的实践生活是新闻的丰富来源,记者下基层贴近人民,践行“脚力”是创作出温暖人心作品的基础。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除了需要记者践行脚力,还需要记者的的眼力,开辟独特的视角,用创新的眼光去观察事实之间的联系,用睿智的眼光见人所未见,深度思考开动“脑力”想人之所未想,同时把握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的大方向,这样才会让作品有更深刻的社会价值。
记者的“眼力”体现在眼光敏锐,具有新闻敏感性上。
对记者来说,敏锐是后天培养的职业素养。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期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一个不善于辩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这充分说明新闻敏感对于记者工作的重要性。《咸宁40多家机关单位拆了门禁》一文中,记者勤于跑动,又敏锐发现机关单位门禁被拆除的“小事”。由“小事”折射出“大事”,记者迅速敏捷地捕捉到变动的信息,并衡量其中的新闻价值。
记者的“眼力”还体现在格局和视野上。
从主题意义方面来说,《咸宁40多家机关单位拆了门禁》顺应民心,透视了我国对党风纪律建设的重视和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怀,是我党和政府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的切实记录,是党的思想政治建设道路上的一颗发光发热的星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执政党,一直将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1941年延安整风开始,为加强党的内部建设,健全完善党的领导能力和决策效率,更好地服务人民,毛主席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坏作风。历经沧桑岁月,我国迈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年来,党一直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永葆活力的重要因素。记者通过对咸宁当地单位门禁拆除前后情形的记录,向读者传达了“变”。量变转化为质变,拆除的玻璃门是办事单位工作人员卸掉的“官架子”和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怠慢,所记录的咸宁相关职能部门作风的转变,小切口反映的却是民为本的大主题。
报道时,记者又充分利用“脑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闻报道优秀与否,评判的首要标准,就是看其主题是否深刻,观点是否鲜明,细节是否生动,视角是否独特。而新闻作品的主题深刻与否,观点正确与否、细节生动与否、视角独特与否,这些都取决于新闻记者的脑力。
本篇报道中,记者将主旨隐藏在事实之下,真实又不动声色地让读者感受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政府及有关单位想和群众拉近距离的决心。老百姓办事不图别的,就图个方便。没必要的要求、流程和规则省了,老百姓的心也就省了。一个单位内部建设完善了,也收获了人民的信赖和依靠,官民关系也就和谐了。百姓和干部的矛盾少了,社会发展也能稳定了。因此,该作品新闻主题鲜明、深刻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如今,我们正处于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记者只有不断锤炼脑力、提升脑力,才能应对挑战。在具体工作中,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工作的尺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闻媒体的本职工作,也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咸宁40多家机关单位拆了门禁》一稿文风朴实,媒体充分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找到了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精神的共通点、思想的共享点、情感的共鸣点,一方面使得这一举措深受老百姓欢迎,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当地政府的形象。
这篇报道刊发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检察日报等中央媒体及许多全国综合性网站、客户端进行了转载,上级纪委给予肯定。网友好评如潮,大家认为门禁取消后,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近了、心更暖了,有利于转变工作作风、解决群众诉求。
《咸宁40多家机关单位拆了门禁》之所以有这样的社会效应,因为触及了党一直以来关注的民生问题。每逢办个事动辄等待三小时,还连个门槛都没跨进,老百姓对这种现象早就深恶痛绝,在其位不谋其事,摆架子,耍官威,并不是老百姓所需要和信任的行政作风。作为基层的民众,对这一丑恶现象无能为力,而现实情况又一直没有改观,心中的怨恨就会越积越深。这一次咸宁40多家机关单位拆除了门禁,就像湖北省直机关党校专家评价点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咸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作为第一个拆除门禁的地级市,为开门办公,变门难进为门好进、脸好看,迈出了主题教育向基层下沉的关键一步。
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实事求是,用看到的事实向读者展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果,咸宁市拆门禁整治门禁活动,对于狠刹衙门作风,力戒官僚主义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新闻报道除了弥合了办事单位与老百姓之间不平等地位的鸿沟,对于其他省市以及县级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起到了积极借鉴作用。
《咸宁40多家机关单位拆了门禁》能够获得第37届湖北新闻奖一等奖,还在于新闻工作者践行写好新闻“四力”中的笔力,讲好了中国故事;关注的是老百姓好办事、办事快这一来源已久的民生问题;挖掘出了政府部门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政府部门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所采取的积极行动是需要弘扬的。因此新闻在这里适当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它扩大了这件事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政府、人民和媒体实现了三赢的社会效果。
总的来说,这篇新闻获奖作品,从消息采写上,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使新闻的可读性更强,是新闻从业者以身作则,奔跑在新闻来源的一线,用心血凝成的优秀力作;在主题上,它符合我们党长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大方向,符合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主流价值观;在社会影响上,它展现的了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上可借鉴的优秀成果,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党的建设出力。因此,这篇作品能够获奖也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