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虹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评论已成为新闻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式之一。网络评论凭借其传播方式灵活、互动性强、受众广泛等特点,在网络传播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短视频、音频、直播等内容呈现形态,越来越影响到网络评论的发展模式。“看得见,听得见的评论”是网络评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媒介生态环境中为抢占受众市场而孕育的产物。网络评论的可视化转型是传统评论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网络评论带来立体化、多维度的传播空间。
第一个特点是“快”。随着网络媒体话语权争夺战的愈演愈烈,网络评论的时效性也在向更高的水平迈进。每当一条热点或者重大新闻发布之后,140字左右的微评,半小时内发布;600字左右的快评,三小时左右发布;800字及以上,五小时左右发布,网络评论能做到准确及时、快速反应。同时,网评的观点也渐趋合理、全面、深度。
第二个特点是“草根性”。无论是备受瞩目的名家显赫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网民,都可能成为网络评论的写作者。低门槛,让任何一个网民,只要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并且有表达的愿望均可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发言,而且其言论能够进入公众的视野。
第三个特点是“文本形式多样”。网络评论涉及的问题非常的广泛,大到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小到随地吐痰,礼让行人等社会问题,都可以引发谈论。
1.网络评论主体多元化。传统媒体一方面受到版面和时段的限制,另一方面有着更为严格的审稿程序,普通受众的参与非常有限。网络媒体打破了以上这些限制,普通人能方便快捷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在网络上与他人平等交流。网络评论汇聚四面八方的声音,形成强大的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广泛的参考。
2.网络评论空间无限扩展。传统评论的展示极为有限,时效性也相对滞后。通过互联网平台,人们能够通过热门平台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热门社会现象可以有不同观点,往往真理也越辩越明。
3.网络评论交互性极强。由于网络媒体交互性强,网上网下实行联动,与传统媒体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了解受众的反应不同,网络评论一般在网上发布的同时,就引来网民关注,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生态。
网络评论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与重点新闻网站的发展保持同步。
第一阶段是传统新闻评论电子版呈现。通过电子网站实现了评论上网。可以通过网页直接浏览与纸质版一模一样的内容,这个阶段仅是展示阶段。
第二阶段是传统媒体所办的网站纷纷开设专门的评论栏目,譬如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观点”、新华社旗下的新华网“新华网评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荆楚网“东湖评论”等,网络媒体的原创新闻评论渐成气候。网络评论也逐步有了自己的风格和评价标准。
第三阶段是官方媒体与评论团队合力,借力平台传播的阶段,传统的专业新闻生产单位积极培养网络评论作者,尤其是与专业的评论团队合作。此外,主流新闻网站在加强自身平台建设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与第三方平台进行分发。
第四阶段,主流媒体可视化转型阶段。当前,随着主流媒体移动化转型升级,以及5G时代到来,网友从传统的PC网站转移到客户端等移动平台,网友的阅读习惯也从看传统的问题和图片转移到看短视频和听音频。因此,不少新闻网站探索网络评论的可视化转型。
1.网站移动化转型对网络评论提出更高要求。网站移动化转型体现在客户端化,很多客户端上都开设了评论专栏。移动化对于评论的要求,不再是纯文字的,需要进行网络化表达改造,譬如音频的,视频的,漫评等,此外,对于字数也有要求,譬如短评、微博的微评等。这些对于网络评论的编辑和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网络评论内容碎片化。网络评论形式灵活,满足网友的碎片化阅读,内容丰富,传播辐射范围,这就造成了网络评论观点多元,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3.网络评论专业人才紧缺。网络评论人才与传统的评论编辑不一样,不仅仅要会写,更要懂得互联网新技术,以及对不同平台的传播形态要充分了解,更要掌握传播规律,与读者要形成很好的互动。
1.内容优势。网络评论的容量之大,题材之广泛,文章样式之多样,这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内容是滚动发表的,不受篇幅和时间的限制,一天可以发表多篇评论。
2.受众优势。网络评论的浏览和参与都十分简单,只要使用者会打字并具备基本的网络操作常识,便可以参与到网络评论的过程中。尤其是移动端的出现,更是将网络评论功能“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地浏览网络评论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
3.技术优势。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技术、覆盖范围等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间隔,网络新闻评论突破了技术等限制,消除了传统的新闻评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网民制作、传播、接受和反馈新闻评论的过程几乎同时同步进行。
1.融合思维,多元化呈现
在各种可视化呈现成为主流的今天,在短视频成为风口、“萌力量”成为网络传播新业态的当下,对评论的要求,不仅仅是文字表达,更多是一种思维融合,多元化呈现形式的表达。
网络评论可视化,其根本并不是将评论文章转变成视频节目,而是转化思想,在创新文章呈现形式的基础上,满足用户需求,优化效果,扩大网络评论影响力。人民日报评论部、人民视频联合于2020年推出“思聊”系列评论类可视化产品,每天以竖版创意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精彩评论观点。至今,节目已上线50期,在人民网、人民视频、微博、抖音等12个平台分发,多条内容成为全网热点,累计播放量达数千万次,互动量达数十万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结合当天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用通俗语言传递主流声音,收获了网友的一致好评…这些丰富优质的可视化评论产品提升了评论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受众。
2.利用先进技术,畅通传播渠道
在5G来临的时代,传播渠道单一成为网络评论的短板。因此,网络评论必须要主动利用、融合、善用新技术手段,拓宽传播渠道,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在技术升级上,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增加视频直播、多媒体智能语音等技术功能,优化与内容生产的“大厨房”的对接。
以荆楚网东湖评论频道为例,《东湖评论》作为荆楚网的重要原创内容平台,近年来通过对技术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从以前的拓尔思旧平台迁移到荆楚网云平台,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编辑、多元发布”,极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依托最先进的“网、端、微”融合技术,实现了东湖评论PC端和手机端内容同步。除了荆楚网,还有一些主流新媒体的评论频道,都积极在专业制作上与短视频平台技术产生衔接,在产品形态上构建多元视角。例如,新华社主导研发了现场云——“新闻在线生产,在线审核,在线签发”移动采编发系统,这是主流融媒体在线聚合新闻视频报道模式的创新,也是国内新闻视频产品(含短视频)秒级生成,海量生产变为现实的重要转折。
3.建立创意孵化机制,培养新型评论人才
传统媒体时代,评论员是纯粹的文字工作者;融合时代给评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笔能写、举机能拍、出镜能播、“言值”与“颜值”双高在线。可视化为评论产品注入鲜活动力,而表达的多元化也要求评论员向全媒型、全能型人才靠拢。
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新闻元素通过吸引人眼球,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意设计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阅读、互动和转发,已经成为“可视化”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常态。“可视化”创意属于复合创意,需要具有多元创意能力,包括内容创意、产品创意、视觉创意、技术创意在内的创意型人才。打造一支既有传统新闻素质和底蕴,又具备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基因”的评论人才队伍,是媒体适应时代变革、实现战略转型与流程再造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新华网打造了媒体创意工场,为优质短视频的创意孵化和常态化生产提供了实践基础,以短视频为核心,促成内容、技术、人才、机制、资本的融合。目前,东湖评论也在尝试新型的评论人才培养计划,以团队为目标着力培养适应媒介融合的网络评论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政策解读把握能力,还要适应新媒体的表达方式:以江夏区委组织部“青苹果”青年视点沙龙基地为典型,打造品牌栏目,定点培养网评员。
在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评论的“可视化”演变会越来越快,形态和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在充分发挥网络评论优势的同时,积极利用现代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创造网络评论评论可听、可看、可用、可玩的更多可能性。有了“视觉”维度的加持,网络评论的可视化创新之路一定会走得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