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莹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江苏省扬州市的邵伯镇,古称“甘棠”“邵伯埭”,地处长江下游,地势较低,水网稠密,迄今已有1600 多年历史。这里自古以来生产水稻,农业耕作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稻作文化,史料记载,自东晋以来此处就有大片秧田,南北朝424 年有“一禾双穗”的记载。唐宋以来,邵伯处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位置,漕运盐运繁荣发达,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里下河的一支特色音乐流派“邵伯锣鼓小牌子”(国家级非遗)在明代起源,被称为“本地乱弹”的扬州戏最先从此地发展。
由于优越的历史地理环境,“邵伯秧号子”这一重要的江苏民歌分支在邵伯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孕育而生。邵伯有传统民谚:“栽秧不栽哑巴秧”,“十八个大姐下田来,莫把秧号冷了台”,最早的一部记录秧号子的书籍是《秧号书》(1798 年),其中就记录有如今广为流传的《拔根芦柴花》《一根丝线牵过河》及鲜花调《茉莉花》。因邵伯镇归扬州市管辖,所以这三首作品一直被认为是扬州民歌,并没有深究其起源地。
20 世纪50 年代起政府组织比赛,培养和发展民歌手,挖掘整理歌曲。于是邵伯秧号子从田间开始走向舞台。
邵伯秧号子曲调优美,引起了音乐创作者的关注,他们以邵伯秧号子为素材创编管弦乐曲、二胡独奏曲、民乐合奏曲等。20 世纪50 年代的电影《布谷鸟又叫了》的音乐便取材于邵伯秧号子《一根丝线牵过河》(据邵伯文化站更正:在统计时因误称为《撒趟子撩在外》)。80 年代这首歌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亚洲民歌。1956 年7 月,经作曲家费克改编后的《拔根芦柴花》唱响全国。《拔根芦柴花》《一根丝线牵过河》等9 首曲目,在1998 年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并经常被音乐院校师生作为音乐会曲目演唱。2007 年,邵伯秧号子被省政府批准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栽秧、拔秧劳作时的秧号子经过邵伯人民的兼收并蓄,积累了丰富的演唱曲调和内容,再经由邵伯文化站工作人员多年来的整理,共收集秧号子50 首,这些曲目不同于普通的劳动号子,无明显的节奏动态,集抒情与叙事于一体,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1.歌词内容
衬词、衬句是秧号子的重要特征,几乎每首秧号子都有大量的衬词,有的衬词布满歌曲,甚至超过正词。正词多表达男女之情,用幽默形象的语言表达对爱情的炽热追求,人们在这种情感表达与打趣逗乐的欢声笑语中忘却了疲劳。在收集的50 首秧号子中,有30 首以爱情、自由婚姻为题材。如:《拔根芦柴花》歌词:“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哇)就(的个)来(㖸)拔根么芦柴花花,清香里个玫瑰,玉兰花儿开,小小的郎儿来,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一根丝线牵过河》歌词:“一根(么)丝线牵呀(么)牵过了河(㖸),哥哥,郎儿买个梳子姐呀姐梳(了)头(㖸,哟咿哟嗬嗬,撒趟子撩在外)。”《望郎》歌词:“正月(那个)望郎郎不(的)来(了),姐在(那个)房中绣花(哎的)鞋(㖸,嗯哎子哟号嗯哎子哟号的喂),冷了(哎的)鞋(了)。”《自由婚》歌词:“不骑马,不坐轿,灯笼火把都不要,披着红,戴着花,省得浪费把钱花。”《湖水偷拍情人相》歌词:“亮月子照水乡,水乡夜色赛天堂,鸳鸯飞来把歌唱,(哎呀哎哎子哟啊)湖水偷拍了情人相。”
邵伯秧号子在抗战时期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在人民公社时期为革命生产高潮的掀起,均起到了宣传作用。其中有13 首号子以革命和生产为题材,如:《一根棉线不成线》歌词:“鱼靠水来鸟靠树,提高生产要互助,互助合作好道路,建设社会主义乐呵呵。”《误了季节秧难栽》歌词:“误(㖸)把(子么)季(哎)节秧(嗬㖸)难(个了哎嗨哎的个)栽(㖸,号号号㖸)(哎嗨哟号恩吓㖸嗨子个哟号嗨嗨嗨嗨)。”《毛主席恩情记心中》歌词:“太阳出来满山红,太阳好比毛泽东。”《周总理精神万人敬》歌词:“淮安松柏万年青,周总理精神万人敬。一生无私献人民,山山水水记得清。”《永远跟着共产党》歌词:“向日葵朵朵黄,不向月亮向太阳,翻身农民日日笑,永远跟着共产党。”《猪多肥多粮食多》歌词:“猪多肥多粮食多(呀),改善生活喜洋洋。”《积肥忙》歌词:“积肥施肥要加(哎)强。”
人们还通过秧号子诉说自己的困难与宣泄积压在心中的怨恨。有7 首秧号子以反映疾苦生活为题材,如:《小媳妇苦难挨》歌词:“正月里小媳妇苦难挨,刺针(个)棵(哎)里刺针(哎)棵里(哎嗨哎嗨)割芦(了)柴。”《十二月长工苦》歌词:“正(啊)月长(啊)工(么)正(啊)月(的)中(了),有(呀)钱人(啊)家(么)闹(个)哄(了个)哄(哎嗨,哎嗨嗨)。”《二八佳人懒梳妆》歌词:“二八(的)佳人懒(哪)梳(的)妆(啊),一年(哪个)四季苦(啊)难当(哎嗨)。”
除上述外,邵伯秧号子还有很多在演唱时即兴填歌词。
2.多用衬词、衬句
在我国民歌的歌词中,除了直接表现歌词内容的正词之外,还常穿插一些语气词、形声词或称谓词构成的衬托性词句,和正词一起配上曲调,构成完整的歌曲。邵伯秧号子也不例外,上述内容中,邵伯秧号子除常用衬句来命名外,甚至其中衬词衬句的运用常超过正词的比例,根据歌曲的表现与结构,弥补正词曲调的不足,使歌曲更富于变化,形式更完整。如《拔根芦柴花》的唱词:“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哇)就(的个)来(㖸)拔根么芦柴花花,清香里个玫瑰,玉兰花儿开,小小的郎儿来,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前一句为衬句,后四句为正词。又如《一根丝线牵过河》中:“一根(么)丝线牵呀(么)牵过了河(㖸),哥哥,郎儿买个梳子姐呀姐梳(了)头(㖸,哟咿哟嗬嗬,撒趟子撩在外)。”“一根丝线牵呀牵过了河”“撒趟子撩在外”为衬句,“㖸”字是邵伯秧号子特有的衬词,这里发方言的“nia”音。邵伯秧号子正是由于独特的衬词衬句,凸显出了其地域风格和特色。
秧号子原始的传播形式是口传心授,原本就没有名称,后来为了便于区别,有的以衬词命名,有的以唱词命名。以衬词命名的有《拔根芦柴花》《黄黄子》《花猫子》《小刘姐姐》等,以唱词命名的有《天上大星对小星》《小媳妇苦难挨》《领趟头号打得响》等。
1.一曲多变
邵伯秧号子曲调丰富,使用灵活,经典曲调可以套用许多秧号子的歌词。流传的经典曲调有《拔根芦柴花》《一根丝线牵过河》《亮月子》《小刘姐姐》《吆吆子》《麒麟调》《上台调》等。像《天上大星对小星》《绣毛巾》套用了《一根丝线牵过河》的曲调,《黄黄子》《十二月古人名》套用了《拔根芦柴花》的曲调。
2.装饰音
装饰音是邵伯秧号子中常见的点缀性用法,这些装饰音常能恰到好处地产生趣味性和色彩性,形成个性美感。像《拔根芦柴花》等中多次出现上倚音。
3.音乐形象
邵伯秧号子是邵伯人民在秧田劳动或田间休息时唱的民歌,和其他劳动号子不同,它本身不富有劳动性节奏,从收集的50 首邵伯秧号子来看,缺少明显的节奏形态,与其多表达爱情内容相关,旋律上具有抒情气质,但又不完全属于山歌、小调。它凝聚了邵伯人民千年的智慧,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感。
邵伯秧号子是在栽秧劳动中产生的,是人们为了消除疲劳、鼓舞干劲、抒发情感、自我娱乐的一种歌唱形式,因此邵伯秧号子的表现形式以领唱和齐唱为主,即“一唱众和”的形式。唱时由嗓子和口才最好的栽秧能手,即领趟的妇女领唱,众人吆号子。如《拔根芦柴花》中,领唱部分小音程级进进行与合唱部分音程跳进进行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旋律及情绪更具有扩张性和感染力,且多用2/4动感的整齐节拍,展现出活泼有趣的活动场景。秧号子在比赛或演出时会有对唱、独唱的形式。
邵伯秧号子用邵伯方言来演唱,很多歌者演唱《拔根芦柴花》与《一根丝线牵过河》时用的是扬州话,但扬州话与邵伯话略有差别,所以这两首歌曲演唱得地道与否,还要看演唱者有没有在语言上下功夫。邵伯方言中,水(shui)发(xui)音,二(er)发(ao)音,白(bai)发(bo)音,圆(yuan)发(wei)音等等。
方言对音色起重要作用,语言的发声部位及声调都直接影响发声方法。邵伯方言用口腔肌肉较多,因此邵伯秧号子的演唱用真声比较多,作品音域多在小字组sol 至小字2组mi 之间。
邵伯秧号子经过上千年的流传,积累了丰富的曲目,曲调优美抒情,加上独特的地方方言与衬词,使得邵伯秧号子既不似江南民歌的委婉,也不像北方民歌的粗犷,形成了波俏、清新、明朗的独特的魅力,并曾盛极一时,发挥了其艺术宣传价值。《拔根芦柴花》《一根丝线牵过河》等经典曲目如今仍广为传唱,足见它的艺术魅力。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一优秀的民歌形式值得音乐工作者们研究、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