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设计专业中跨专业硕士的培养思考

2021-11-13 04:24
戏剧之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硕士艺术设计研究生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 长沙 410114)

一、艺术设计及其跨专业生源的界定

艺术硕士设置于2005 年,并在2011 年的学科目录调整中,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升格为新的学科门类,从原来的1 个一级学科分化为4 个一级学科,并将美术与设计分开设置,对美术、绘画、雕塑、摄影等纯艺术的视觉类专业和动画、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实用艺术进行了区分。实用艺术与纯艺术创作、表演类艺术相比,除了视觉美的创作,更需要考虑实用属性,是艺术硕士所包含的学科门类中,与技术结合最紧密,且最受理论影响的一门学科。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硕士培养单位中开设最多的学科,超过200 所大学都有艺术设计的硕士培养建设点。

而本文中的“跨专业”,主要指本科与硕士的专业在13 个学科门类之间跨越的学生。因此,下文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的跨专业考研生源具体代指学生本科在非艺术类专业的情况下,选择报考艺术设计专业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并成功取得研究生资格的学生。

二、跨专业生源的形成原因及现状

据统计,美国很多大学有超过一半以上学生转换过专业,甚至不少学生转过两次以上专业。这种把选择专业权交给学生的制度,给了学生在专业上的高度选择自由,既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尊重,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对比我国一次选专业定终生的专业学习模式,既不科学,也极易造成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伤害。由于我国的教育传统,中学生大部分精力都在书本知识上,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比较少,导致他们对于各类专业的认识都是从高考结束的志愿填报中临时获取,或源于专家指导,或听从父母建议等途径来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走向。即便选择专业时再理智,也可能发生入错行、不适合、不喜欢等问题。跨专业考研则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给继续研究生学习的学生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据了解分析,我国学生选择跨专业考研的动机除了不喜欢与不适合,不少原因来自于社会的就业压力、复合能力的追求、或从众心理,甚至有不少名校情结会因为成功率选择跨考名校的冷门专业。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长,跨专业研究生也在逐年增加,在高校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跨专业考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在四年的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内容不同,很容易在所跨专业的专业知识上存在脱节现象。其中,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具备相当水平的技法,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方方面面,需要学生具备较广的客观性知识面和主观性知识的积累,这对跨专业学生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并且对应到跨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教育上,也存在很多问题。

三、艺术设计专业里跨专业生的特性

跨专业研究生大多是了解专业后自身主动的选择,因而对新知识有着学习好奇心和积极主动性,并保持一种谦虚好学的心态,甚至可以在研究生学习中与自己本科专业相结合,发挥其创造性。但除此以外,皆是对跨专业研究生的挑战。

(一)艺术修养的欠缺

虽然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以技能应用和职业需求为重要目标,但它并不是一个纯技能型的专业领域。在将艺术思维应用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系统地组织艺术表达、功能实现、制造技术过程中的约束与再创造等每一个环节,因此审美素养的沉淀,以及设计理论的宏观指导,都必不可少。但由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很少有中学生接受过全面的艺术教育,对艺术相关的知识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甚至不少艺术特长的中学生,学习内容也大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艺术层面的见解大多来源于大学后专业学习的累积,这是跨专业生极大的劣势。

(二)缺乏系统性的教育

跨专业研究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大多是为初试和复试阶段准备的有应试针对性、“碎片化”的学习,知识模块缺乏关联性。且艺术设计专业中较为重要的专业技能,大部分跨专业学生由于缺少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的经历,在技术方面也较本专业学生薄弱。因此,不管是知识深度,还是实际技能,都与本专业研究生存在较大差距。而本科教育至硕士教育是从粗到精的升华过程,应该是理论深度的增加和实践能力的强化,而对于不少跨专业研究生,更像是本科生的延时培养。尤其在针对跨专业学生的管理中,课程之间、理论实践之间、艺术与技术之间等各自独立,未能形成相互促进的课程系统,且大多跨专业学生对新领域知识的消化吸收较慢,导致难以跟上同学的节奏,从而形成心理负担、自我否定,进而对自身的要求和预期带来消极影响。

(三)转变逻辑思维较难

数据显示,近四年研究生录取率不足30%。能够顺利跨专业考研录取的学生,某种程度上已具备研究生阶段所需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但在逻辑思维方式上,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四年本科专业的学习中,多少具有原专业的特点,想在短时间内转变另一种思维方式存在一定难度。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便是主观上的创新意识,而不少理科专业很难将创新意识运用在艺术之中。

(四)缺乏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重视

虽然我国大多高校对跨专业学生的培养有细微调整,但以较大规模建立针对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所或中心的则很少,且大多延续传统的研究生培养观念,忽视学生个体的学术适应性,需要在有针对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制上继续探索。同时,不少高校招生单位不太愿意招收跨考学科差别较大的学生,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也较为被动,导致后续专业参与度差。

四、提升跨专业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

对于提升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适应性,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及有关部门;二是学生自身。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争取更为显著的效果。

(一)建立合作式学习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实际项目往往需要跨专业、跨领域的团队来共同完成,在研究生培养期间,也有不少教学项目要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分工与协作共同完成,以此能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而跨专业学生自带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团队协作不妨是一个跨专业研究生可借鉴的学习好方法。且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设计专业,该专业的教学无法封闭在教师的讲授体系中,必须走向行业,贴近行业,同时反哺行业。

基于以上特点,可以由老师作为初始引导者,组建起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团队,建立以增强合作交流能力和拓展学术视野为目的的学术交流机制。待新一届跨专业研究生入学,则由上一届研二跨专业研究生接替老师引导学习,从而也培养了研二学生归纳总结和演讲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了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小组中研三学生毕业工作后,还能偶尔参与小组学习和交流,带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引起讨论,以此良性循环发展,力求小组成员从多角度思辨,实现作品或理论的多样化创新,不断提高参与成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完善跨专业人才培养制度

首先是相关部门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视度需要提高,才能主动为跨专业群体拟定合适的政策方针。只有教育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紧密合作,才能构建出符合我国教育大环境的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科学体系。学校应统一组织跨专业研究生进行补课,在本科课程基础上扩展其深度,拒绝跨专业研究生的基础知识本科化,真正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双导师机制基础上,建立适用于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教师团队,提高校外导师的指导频率,加强对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效果。

(三)提高艺术审美的培养与交流

跨专业艺术生除了补齐自己不了解、不熟悉、不擅长的艺术领域,还要着眼于艺术的审美性研究,并通过与其他思想的交流提高自己。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跨专业研究生接触最多的往往是艺术的发展史,更重要的还有怎么学会去欣赏、去体会艺术家的语言及其艺术内涵。只有准确掌握了这些艺术门类的语言,才能在扩宽视野的同时,积累艺术修养,提高审美品位。因此,应当多开展跨学科讲座和学术研讨会,与周围本专业研究生同学多交流多学习,整合新旧知识,学会从多重专业角度进行学习。

(四)自身心态调整

跨专业研究生应充分认识自身能力,减少自我否定,设立合理范围的学习目标,学会调适内心情绪,调高受挫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适时调整学习重点,增强自身专业适应能力;尽早适应以自我探索性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余多参加实践活动,扩大视野。

五、结语

从世界范围看,世界级名校近年来都非常重视跨专业人才培养,不惜巨资打造多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所来培养复合型人才,促使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融,产生新的学科并创新。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跨专业学生,虽在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上都存在不少劣势,但随着跨专业读研已成为当今研究生成长的一个趋势,我们能通过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跨专业学生直接受惠,激励更多复合型人才的产生,为完善我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硕士艺术设计研究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星.云.海》
《花月夜》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