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子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中国传统文化的涵盖范围极广,其既有物质的一面,又有精神的一面。物质层面即中华先祖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各种具体物件、形态,精神层面则是指以轴心时代为起始的诸子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思想、观点及后世对其的传承与发扬。
当今,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在这一飞速发展的背后,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却逐渐被淡忘,尤其是某些享乐主义和消费至上的观念抬头,致使很多学生迷失了方向。如众多影视节目中的女性形象,特别是某些相亲节目中的女性,表现出唯物资、利益、金钱的价值观,颠覆了中国传统以贤良淑德为美的女性形象。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样也是教育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此外,在如今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许多教学模式及方法一味地强调艺术、思维的美学教育,却相对忽视了设计中的人伦精神和传统文化,这显然不利于我国设计教育的长远发展。
女性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独特一支,女子院校作为实施女性教育的主体机构,其肩负着培养创新型女性人才的根本任务。其在女性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尤为突出。对此,我们需在女性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指引女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教育意义来看,在教学理念上要以“文”化人,引导学生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只有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能在智、体、美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如中国传统的“礼”由儒家所提出,儒家用“礼”来规范人事,要求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与社交范围内控制好欲望与言行;与“礼”相对应的是“仁”,“仁”体现出一种教化作用,要求世人将社会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身伦理道德的自觉;“义”则是道德伦理价值的准绳,为人处世,合于“义”,即是善。“知”(智)则是一种认知手段,学是“知”的起源,思是“知”的途径,习是“知”的应用。《中庸》还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勤奋的学、思、行的一致,即是求学之道,更是为人之道。从具体专业领域来看,女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艺术设计创意、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以人为本、为人造物(服务)。设计的物品要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与精神需求,而不仅仅只是徒有外表的浮夸装饰。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文采与内涵不可偏废,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是完美的。对于设计活动来说,即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论述了自然状态下的质朴才是美的,美的事物是内在良好本质与外在适当修饰共同作用形成的。墨子提出“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夏则絺绤之中……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他强调造物活动是以人的使用感受为目的的,这与物的奢华装饰无关。在女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与伦理精神,对完善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引导其进行正确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的交叉性综合学科。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与设置就是要围绕着创新人才的培养,遵循此专业的基本特征和教学规律来实施。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物观念,如古人与园林建筑、生活器具、服装配饰、交通工具等相关的创造活动与行为都逐渐演变成了当今的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需在充分了解女性身心特征和优势的基础上寻找契合女性职业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予以扶持。应结合女性的普遍喜好,设置与女性身心特点相适应的学科,以实现女性优势的发挥。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纺织品设计、旅游礼品设计等都是较好的选择。我们还需看到,当今众多的学科专业都不能只是单一地发展,必须与其他学科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融合才能发展创新。如将女性学专业与艺术设计学专业互相结合,形成融入理性思想与感性思维的女性设计学、女性艺术学等,能使各自专业得到更为广泛和多元的发展,并向“双一流”学科建设迈进。众所周知,我国现代教育学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过程从开始就打上了“西学东化”的烙印,即许多的专业建设都照搬西方模式,而失去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色。对此,我们应改变观念,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中秉承“中体西用”的原则,如将中国传统的纺织、刺绣、陶瓷等作为专业范本,同时引入西方现当代的艺术思潮和专业建设理念,革新传统专业,这样势必能创造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学科。
教学内容是教学理念与专业建设方案的具体化。教学内容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形成一定的知识与经验体系,要注重课程之间的呼应与交叉,要明确各必修、选修等专业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例。以女性人才为培养主体的艺术设计教学更要体现女性的特色与优势,制定出系统、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如在专业课程中,可以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典籍的学习: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六法论”、“虚实相生”、“节律”、“悟对通神”、“气韵”等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在产品设计的课程中,教师可将《考工记》、《天工开物》、《髹饰录》等造物著作中的思想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课程中,可以开设与中国传统营建制度相关的课程,将《营造法式》、《都城纪胜》等古典著作列入必读参考书目;在服装与纺织品设计的课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服饰史论的学习,增加中国传统五色理论、民族民间色彩理论等内容,将《绣谱》等列为必读书目。让这些传统文化经典继续发挥作用,以培养现代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活动项目融入课程中,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馆等场所参观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主题展,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这本无字的教科书中学习、体会与感悟,以启发她们的心智、丰富她们的阅历。
就贯彻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学来说,教师自身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广泛阅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文献,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语义、传承与发展变迁历史。如近年来火热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已将全民学习“国学”的热情提上了日程,这对于我们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使教师必须以新的手段和理念来学习、进步。在新媒体和读图时代,电视、电脑、手机都可以成为传播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教师要立足学生,创新教学方法。如今微课、慕课的发展日趋完善,各种教学媒体、工具、手段逐渐增多,教师需要学习这些先进的课程制作与教学方法,让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巧妙渗入到各类教学环节和过程中。教师还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自身的主攻专业进行对接融合,成为自己的某个研究方向,并进行课题申报、专利申请以及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等,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落于实处。
校园文化环境能通过校园的建筑景观、橱窗展示、文化活动等对学生们进行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语言习惯、行为方式、价值理念等。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适宜地融入女性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校团委、宣传部可以定期邀请不同类型的中华传统高雅艺术如戏曲、音乐、美术等进校园;在学校宣传栏和文化墙上播放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如国画、书法、诗词、戏曲、礼仪等;在女生节、妇女节等节日中,还可邀请著名的女性文化人、企业家、非遗传承人来校讲学、讲座,让校园成为传播与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地”。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就恰好以培养重实践、懂理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宝藏与精神食粮,其中蕴含着诸多对于女性教育、人才培养与设计造物精神的启示。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内容,将其合理地融入女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以培养“独立进取”、“独当一面”的创新型女性艺术设计人才,这既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与创新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