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实践方法探析

2021-11-13 00:52何江玲
名家名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仁学共同体利益

何江玲

儒家仁学思想的根本意义不仅在于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列出所有关于“仁”的论述并将其概括为一个普遍的定义,不是形而上的单纯高度肯定和发扬“仁”,而是必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指导人们采取行动并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因此,孔子的“仁”不仅是思想上的学说,而且还面向社会,并能得到具体实践。正因为孔子的“仁爱”有很强的实践取向,他的整个仁学体系实质上是一套道德行为准则。这表明,孔子的“仁”不是在思想观念上被搁置的,无论是在理想的世界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只有现实的“仁”的活动具有最真实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继承和弘扬儒家仁学思想时,必须特别注意在现代社会生活实践中解决中国与世界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要义

(一)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要义之一,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而礼是仁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形式之仁,礼与仁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整个孔子仁学的基本脉络。一旦有人做到了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因此,可以说“礼”与“仁”相辅相成,构成了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体系。克己复礼旨在通过对人们的具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符合“礼”,使得人与人之间友善,社会秩序和谐有序,从而实现整个社会在道德文明上提升。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有三个方面的层次。首先,礼中蕴含着道,道是礼的重要根据及符合客观规律的根本保证。其次,道在外在于形体表现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德行。最后,在德行的现实实践中,人需要克服个人心理层面的无止境的欲望,具体有条目可依体现在具体行为上的则是“礼”,“礼”使得“克己”具体化,操作起来有一定规定可参考借鉴。此外,克己复礼的思想与仁之间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一关系的实质在于二者的组成要素都是敬、诚、忠、信、义等道德元素,因而,孔子认为人们通过 “克己复礼”可以获得“仁”,处于“仁”的境界之中即“克己复礼为仁”。“礼”与“仁”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为现代社会道德文明和伦理建设提供了具有逻辑层次的可参考借鉴的东西。

(二)为仁由己

孔子于《论语·颜渊》中提出了“为仁由己”的思想,在原文中孔子论述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所说的“为仁由己”是对一个人的自身修养而言,主要有三层释意,第一,孔子在“为仁由己”中认为“己”应当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并且是具有积极性、肯定性的方面,在这其中暗含人对自我的认识。只有每个人对自我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才能克服现阶段的必然性并且严格要求自己走向自由。第二,孔子“为仁由己”中的“己”也表明自身主体与他人客体相区别,也就是说这里的人是具有感性、现实性活动的人,具有自身的理性,能够理性地思考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即要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这就为修身奠定了前提。第三,孔子认为“为仁由己”中具有极强的能动性,一方面能够主动地对“真”“善”“美”不断进行逐求,完善自身,另一方面能够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并进行反思,对自己提出更高的伦理道德要求。以上三点是孔子仁学思想中“为仁由己”在修身方面的基本阐释,但孔子的“为仁由己”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了修身,其目的在于通过“修己”人人都能够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推己及人,使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和谐,这就使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了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全德之人

“仁”自孔子创建儒家学说至今就一直在儒家学说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条目就是“全德”,这就表明,想要达到仁就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学界对“仁”大都持有是所有美德的价值根源的至德、还是具有多种美德综合的全德这两种看法,其实不论是至德还是全德,其本质上是成仁的过程与仁的功用的统一,集中表现在全德之人的客观现实活动之中。朱熹曾言:“仁者,本心之全德。”冯友兰认为“仁”在大多时候“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因此,一个全德之人,是能够在视、听、言、动各方面都具有德行,这样全面综合发展的德行之人,“仁”也就成为其生活的最高标准,进而逐渐塑造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质言之,礼和仁的统一才是一个人完全的道德品质。其中,仁比较根本,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只有具备了仁,一个人才真正成为一个全德之人。

二、现代社会践行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方法

为仁的基本方法是忠恕的综合,这也是仁的本身,具体可分为用积极方面的立己达人和消极方面的不欲勿施这两种基本方法去践行孔子的仁学思想,使得人们可以在忠恕统一中达到真正的仁。

(一)立己达人

在《论语·雍也》中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立己达人的思想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对自己与他人的利益进行统一,是在肯定个体存在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他人的存在发展。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实践价值。首先在代内关系中,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兼顾就是要寻得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是在双方共同沟通之下形成的,要在克己复礼的同时达到为己由人并且能够向做全德之人迈进。在代际关系上来讲,当代人在满足自己的当前利益需要的同时也要照顾到后代人的发展,即要秉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现今全球化的时代,处理好全球治理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的关键在于寻得二者间利益的共同体,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处在世界历史和普遍联系之中,国家与世界、全球治理与国家利益皆处于同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之中。一方面看,各国独立自主攻坚克难谋发展本就为全球治理减轻了一大负担,做出了对全球治理独有的贡献。与此同时,各国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是世界的历史,市场是世界的市场,全球的治理也由整个人类来共同完成。人们把握到了这一历史规律性和必然性,在全球治理之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为出发点,在处理全球问题之时兼顾本国与他国的共同发展利益,秉持的正是孔子立己达人的实践方法。

(二)不欲勿施

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这就好似所谓恕,做到这一点就算是在消极的否定的方面达到“仁”了,人们要使自己的行为规范符合这一标准就必须拥有一颗能够换位思考的共情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问题,眼观不仅仅只局限在自己的身上,更涉及一个利己和利他的问题。在人与人的交往之间,首先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进行实践,不考虑与自己表面看似无关的人或事。表面上的毫不相干其实背后所蕴藏的千丝万缕的直接或间接的相关。如果放任自己的私心继续下去得到暂时的利己损他的结果,但从长远来看是两败俱伤的结局,只有单独的个人能够“为仁由己”,做到律己利他、推己及人,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人类能共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能在解决现今全球问题的同时抵达“仁”的境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念引领新的全球治理战略的制定,系统整体地分析国家利益与全球治理问题,着手寻得利益共同体解决当下不可避免的全球问题之时,也应具有战略性的长远眼光,坚持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问题制定出以整个人类共同利益为最终目标的新的全球治理战略,引领国际社会的世界观朝着合作、共建、共享,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目标前进。

猜你喜欢
仁学共同体利益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兄弟草原
I Love You, Dear China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大变动社会与仁学的智慧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