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社 常晓东
关于现代化的含义,国内外学界有多个流派,观点不一。著名学者罗荣渠的观点在国内学界影响很大。他认为:“从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从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三个维度。大致可以这么理解,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
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目的就是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而宗教与教育相脱离、教育世俗化是其关键。穆罕默德·阿里(1805年~1848年)被誉为“近代埃及之父”,统治埃及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与文化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被埃及人视为“埃及西化改革的开始”
。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对埃及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停滞不前几个世纪的埃及社会前进了一大步,被马克思称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及其影响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长期关注 ,本文试从现代化视角探讨其教育改革,揭示埃及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之路,进而探察埃及现代教育的肇始。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揭开了埃及历史的新一页。自此,探索适合于己的现代化道路就成为埃及的时代命题。穆罕默德·阿里上台前与执政初期,埃及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在内部,尚属于奥斯曼帝国辖区的埃及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马穆鲁克、谢赫、奥斯曼军团等三方政治势力勾心斗角,无心社会建设。同时,处于战略要地的埃及也成为西方列强渗透与角逐的对象,英国、法国相继在埃及开展商业活动与政治竞争,扶植各自的代理人。穆罕默德·阿里执政后,在与西方国家互动过程中深切认识到埃及所处的困局后,开启了近代埃及全面改革进程,这被学者们视为“埃及早期现代化进程”。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获取廉价原材料和销售市场,英、法开始向外殖民扩张,而此时落后的农业地区成为其主要掠夺对象,奥斯曼帝国由于其地理位置紧邻欧洲、整体实力日趋衰落而首当其冲。英、法等国积极干涉奥斯曼帝国事务,企图将其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导致奥斯曼帝国被迫卷入当时欧洲复杂的国际关系之中。1798年,法国入侵埃及导致奥斯曼帝国与法国的友好关系破裂,英国则乘机拉拢奥斯曼帝国,将其纳入反法阵营之中。简言之,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被迫卷入西方列强斗争漩涡,成为英法等国拉拢和争夺的对象,而埃及成为英法角逐的焦点。
当时,埃及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行省,但实际上较为独立,与英、法两国的关系比较复杂。英国不仅看中了埃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还企图将埃及作为其争夺东方的重要基地。法国则希望通过控制埃及这一东西方战略要道,切断英国与东方的联系,威胁英国的重要海外殖民地印度,进而逐步建立自己在东方的统治地位。为打击反法同盟,拿破仑入侵并占领了埃及,但此举严重侵犯了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利益,遂遭到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联合反对。英国海军大败法国海军,切断了法军与本土的联系,之后英国和奥斯曼帝国联军又向法军展开进攻。在英国和奥斯曼帝国联军进攻与埃及本土人民反抗的压力之下,法国军队被迫于1801年撤出埃及。法军撤出埃及后,英国却乘虚而入,暗中扶植马穆鲁克势力,同时联合奥斯曼帝国,共同对埃及施加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穆罕默德·阿里以重建强盛的阿拉伯帝国为目标,决心推行全面改革,大力向西方国家学习,教育改革遂成为其广泛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穆罕默德·阿里推行教育改革时,埃及的伊斯兰传统教育已落后于时代发展。埃及的正式教育兴起很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王国时期的史料记载中就可以看到关于学校的记载。公元640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埃及逐渐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埃及教育由此被打上了浓厚的伊斯兰印记,清真寺成为主要教育场所。
至穆罕默德·阿里当政前夕,埃及的传统教育已十分落后。宗教教育是主体,包括伊斯兰教育与基督教教育,但伊斯兰教育是主体。在教学内容上,埃及伊斯兰传统教育传授内容主要为伊斯兰教义学,初等教育仅限于《古兰经》与“圣训”,虽注重背诵经文,但对学生理解知识不作要求。当时,埃及唯一的高等学府爱资哈尔大学因循守旧,只开设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法律等课程,反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此时的西方国家却见证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启蒙思想广泛传播,自然科学突飞猛进,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桎梏,世俗化教育成为主流。与之相比,当时埃及教育显然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正如佛罗伦斯·威尔逊在《近东教育调查报告》中所说:“那些艺术、经济学、生物学、传统与现代文、阿拉伯与欧洲文化等有利于启迪心智的许多科目,在埃及任何学校都没有设置或教授。”
在教学方式上,埃及伊斯兰传统教育主要靠教师口头传授、学生反复记忆,相对枯燥单一。此外,埃及教育还缺乏规范性,突出表现为学校对教师任职资格没有明确规定,教师主要由宗教人士或宗教学者担任,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职教师。毕业证书授予也较为随意,教长可以自由决定毕业证书授予的对象、时间、方式等。可见,在19世纪初以前,因循守旧、枯燥乏味的伊斯兰教育与时代潮流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尤其满足不了埃及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埃及推行了广泛改革。为有效落实改革举措,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军事改革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其重中之重是建立新式军队,而新式军队对军官、士兵的要求相对较高,原有的伊斯兰传统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为此,穆罕默德·阿里当局建立了军官学校、参谋学校、步兵学校、炮兵学校等军事专业学校和医科学校,为新式军队培养军官、士兵和医生等各类人才。在政治改革领域,穆罕默德·阿里确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贸易与外交、教育、陆军、海军、财政等部门,在地方建立省、县、乡、村四级管理机构。新的管理体制需要各层次的新型行政管理人才。为此,在派遣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埃及还专门成立了行政管理学校以培养行政管理人员。穆罕默德·阿里大力推动农业和工商业发展,新型农业对培种育种、施肥灌溉和种植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工商业也要求从业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但传统的伊斯兰教育无法培养出新式专业人才。迫于现实,穆罕默德·阿里希望通过农业学校和财会学校培养经济改革以及发展农业、工商业所需的新型人才。由此可见,穆罕默德·阿里的军事、政治、经济改革要想顺利付诸实施,必然需要相辅相成的教育改革。因此,在大力推行其他改革的同时,穆罕默德·阿里也积极推行教育改革。
拿破仑入侵埃及对埃及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统治埃及时间不长,拿破仑还是把欧洲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到了埃及。1798年,拿破仑创建埃及科学院,下设数学、物理、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四部,同时设有图书馆、印刷所、机械实验室和物理研究室等机构。埃及科学院的首要宗旨便是在埃及发展和普及科学,这为埃及带来了新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拿破仑还把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专家、文化学者、各类书籍带进了埃及,为埃及播下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种子。西方文明的传入,对埃及传统的伊斯兰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产生强烈冲击。两种文明之间的强烈碰撞和冲突,激发了埃及的民族觉醒,埃及人民开始思考民族振兴之路。同时,西方文明打开了埃及人的视野,使埃及人直面西方文明的挑战。在艰苦的反法斗争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充分认识到法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认识到伊斯兰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教育的优势。可以说,拿破仑入侵客观上促进了埃及新式教育的兴起,成为穆罕默德·阿里推行教育改革重要的外部推动因素。
简言之,穆罕默德·阿里改革顺应了埃及现代化这个时代发展潮流。尽管穆罕默德·阿里不是本土出生的埃及人,但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埃及命运紧密相连,以重振埃及为使命,主动扛起改革大旗,推动埃及的现代化转型。而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是埃及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旨在实现埃及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也是埃及现代化进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穆罕默德·阿里在位期间,尤其是当政前期推行了全方位改革。在农业领域,穆罕默德·阿里实行土地国有化,建立新的农业生产关系;控制农作物种植计划,实行农产品专卖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军事领域,他建立新式陆军和海军,废除雇佣兵,实行征兵制。在工业领域,他效法西方国家,兴办工厂,发展工业。在行政管理领域,他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机构,实行政权与教权分开。与上述改革相配套,穆罕默德·阿里也推行教育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之前,埃及在工程、手工艺等技术领域的培训是通过学徒制而不是正规学校教育完成的。在反抗英国和法国的斗争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充分认识到新式人才对于富国强兵的重要性,遂开始仿效西方国家,在埃及各地新建各类专业学校,以培养各种新式人才。穆罕默德·阿里创办专业学校的最初动机与军事改革密不可分。为增强埃及的军事力量,穆罕默德·阿里最初选择高薪聘请外国专家进行新式军队建设和军事训练。但因经济成本较高且深度依赖外国专家,埃及遂决定创办军事专业学校以培养埃及本土人才。1825年,埃及建立了第一所参谋学校。1826年,埃及在法国人的帮助下建立了第一所军事学校。1834年,埃及建立了工程学校。此外,埃及还陆续创办了步兵学校、炮兵学校等军事院校。
除了军事院校外,穆罕默德·阿里还把创办专业学校门类逐步扩展至医学、经济、行政、翻译等领域。为满足改革对新式军队对医疗人员的需求,埃及于1822年创办了医科学校,专门为军队输送医生和护士。1826年,埃及政府建立财会学校。1834年,埃及政府创办行政管理学校,培养新式管理模式所需的埃及本土管理人员。1835年,埃及政府又创办语言学校,提供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外国语课程和哲学、法律等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翻译人员,以弥补当时专业翻译人员的严重不足。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埃及政府还创办农业学校、兽医学校、矿业学校、艺术学校和综合专科学校等。据统计,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埃及共创办各类专业学校23所。这一时期,专业学校的教师多由聘请自国外的专业人士担任,也有少数富有改革经验的本土人才和经过专门训练的归国留学生。专业学校的学生学成毕业后,大多进入军队或国家部门工作。这些专业学校为埃及的军事训练、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培养了专业人才,有益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埃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世俗教育体系。穆罕默德·阿里并未废除宗教教育体系,也没有对宗教教育体系进行改造,而是新建立了一套平行的世俗教育体系,该体系从军事科学、工程和医学等专业学校开始,一路向下延伸至小学教育。
在新的世俗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最先发展起来。为满足建立强大军队和现代化需求、尽快培养军队和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各类新式人才,埃及政府最先建立的是军事、医学、行政等高等学校。借助这些高等学校,埃及培养了一批官兵、工程师、医生、技术人员等专业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源作为支撑,但旧有的伊斯兰传统教育已无法提供与之契合的优秀学生,这进一步催生出世俗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为加快世俗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发展、解决高等教育生源短缺的问题,穆罕默德·阿里当局兴办了一批新型小学和预科学校。新型小学是为预科学校提供优秀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预科学校进一步学习,其学制为3年或4年,教学内容主要为读写、语法、修辞、算术、宗教知识等。新型小学普遍实行寄宿制,对在校学生进行准军事管理。预科学校的学制为4年或5年,教学内容主要有语言、历史、地理、工程、军事技术、数学、书法和绘画等。预科学校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军事、医科、行政管理、语言等学校深造,成为专业人才。经过数年发展,至1836年,埃及已有50所世俗小学和2所世俗中学,注册学生数量分别达到了5,500人和2,000人。
新型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大多为两类人员:一类是高薪聘请的外国专家学者,一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归国留学生。他们掌握着西方先进的知识文化、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整体水平明显高于伊斯兰传统学校的教职人员。埃及政府还积极制定政策,鼓励适龄儿童进入世俗学校接受教育。世俗小学普遍实行免费教育和住宿制,就读学生可以领取一定数量的津贴和衣服等物品。总的来说,穆罕默德·阿里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世俗教育体系。
派遣留学生是穆罕默德·阿里推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穆罕默德·阿里派遣学生赴欧留学的考虑主要有三:一是将留学生当作埃及向西方学习和对外文化交往的重要桥梁,直接向先进国家学习军事、技术、管理等知识,这批留学生归国后可用于埃及社会建设,从而推进埃及各领域的发展。二是将留学生作为弥补外国教师不足的重要手段。穆罕默德·阿里希望学成归来的留学生能够成为新式学校的教师,从而缓解新式学校教师不足和聘用外国教师成本过高的问题。三是将留学生作为代替外国专家的重要力量。穆罕默德·阿里希望留学生成长为国家改革所需要的各类新式人才,进而逐渐减少国家对外国专家的依赖。他指示:“阿拉伯子弟要记住从外国技师那里学来的东西,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还许诺“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
穆罕默德·阿里当局对外派遣留学生起步较早。1809年,埃及就向意大利的里窝那、米兰和罗马派遣了留学生。但在1813年前,埃及派往意大利和法国的留学生都是通过私人辅导获得专业知识,并非有组织地向外派遣留学生团。1813年,埃及向外派遣了前往法国和意大利学习军事的首批留学生团。据统计,1809年至1818年,埃及共有28名学生被派往欧洲。
1826年,穆罕默德·阿里再次派遣44名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军事、政治、医学、生物、化学、农学、艺术和考古,这批留学生成为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当局派遣规模最大的留学生团。1813年至1847年,埃及先后分九批向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共派遣留学生319人。埃及留学生在欧洲学习先进的军事知识、管理方式、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学成归国后,他们进入军队、政府各级部门、教育系统、现代工厂等工作并占据要职,逐渐取代了外国专家。总的来说,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基本点是改革伊斯兰传统教育,打破宗教对教育的垄断,建立西方式的现代世俗教育,推动埃及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此次教育改革,是埃及近代史上一次相对成熟和较为成功的改革。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穆罕默德·阿里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发展教育,取得了相当的效果。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不仅促进了当时埃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其他领域的改革,进而推动埃及富国强兵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作为埃及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既具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普遍共同点,如宗教与教育脱钩、世俗教育崛起等,又有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育结构来看,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呈现明显的“倒金字塔式”,高等教育得到了优先发展,而中等、初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为满足富国强兵对各类新式人才的迫切需要,穆罕默德·阿里最先建立了军事、工程、行政、医科、财会、农业等高等专业学校。因此,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不仅开始于高等教育,而且师资、教育资金、教育设施等大幅度偏向于高等教育,这影响了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发展。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专业学校的生源得不到有效保障。为解决专业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穆罕默德·阿里当局着手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世俗小学与预科学校。“倒金字塔式”的教育结构虽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但在短时间内迅速为埃及培养了一批改革急需的各类新式人才,基本满足了埃及改革与建设需要。世俗小学和预科学校建设虽落后于专业学校,但其建立后为专业学校提供了优质生源,并逐渐取代传统宗教学校成为专业学校生源的主要供给者,缓解了专业学校的生源压力,提高了专业学校的生源质量。
不论是改革目的还是改革措施,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思想都凸显了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就改革首要目的而言,穆罕默德·阿里推行的教育改革并不是发展埃及教育,而是为富国强兵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服务的。就改革自身来说,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三大举措都是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其一,创办各类专业学校是为了迅速培养富国强兵的各类高级人才。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主要是为国家的军队建设、行政管理、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直接为军事服务的专业学校占主导地位。其二,创办世俗小学和预科学校旨在解决专业学校、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的问题。其三,对外派遣留学生是为了直接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同时希望以留学生取代外国人在埃及的地位。换言之,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埃及面临的紧要现实问题,总体上缺乏长远规划。
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并不是打造面向普通民众的大众教育,而是打造面向少部分人的精英教育。埃及虽然利用外国专家和归国留学生建立起各级世俗学校,但穆罕默德·阿里对大众教育始终保持警惕。穆罕默德·阿里在给他儿子的信中写道:“欧洲遭到的不幸是由于把教育普及到社会所有阶层的结果所导致的,他们陷入了危机,已无法制止已发生的一切。如果这是我们面前的一个例子的话,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有限度地只教给民众如何读、写,以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劳动任务,普及教育不能超出这个限度。”这充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不注重普及大众教育。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所推行的教育改革也偏向于精英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改革侧重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本身便具有精英教育的性质。只有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基础的人能进入各类专业院校学习,但这类人在当时的埃及是极少数。平民子女很难从一开始就接受专业的科学知识教育,而精英阶层的子女则有能力从小就接触到西方式教育,因此精英阶层子女进入感兴趣的专业学校就读的可能性更大。
第二,相比于伊斯兰传统学校,穆罕默德·阿里所创办的世俗小学和预科学校的数量总体偏少,整体招生规模不大。因此,只有少数学生能进入世俗小学和预科学校就读,大部分适龄学生并不能进入世俗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精英阶层的子女往往具备进入世俗学校学习的各种便利条件,能够优先进入世俗小学和预科学校就读,平民子女接受世俗教育则遇到无形阻碍。
第三,埃及对外派遣留学生也具有精英教育的性质。当时,埃及对外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有限,规模并不大。在留学生遴选过程中,贵族子女和官员子弟也会被优先选择,平民家庭的子女前往欧洲留学的难度更大。
保留宗教教育也是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一个特点。教育与宗教脱离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在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中对宗教领域的教育改革相对有限。在埃及,乌里玛(宗教学者)长期垄断教育。穆罕默德·阿里建立了教育部,主管国家的教育工作,以此剥夺乌里玛对教育的垄断。但对于伊斯兰传统教育的大本营——爱资哈尔大学,穆罕默德·阿里并没有采取改革措施,而是主张从爱资哈尔毕业生中选派留欧学生,或选送一部分毕业生到新型学校去深造,以便将他们培养成为新型“乌里玛”。穆罕默德·阿里之所以没有对伊斯兰教育进行大幅度改革,一是因为伊斯兰宗教势力在埃及根深蒂固,为稳固其政权基础,他希望获得伊斯兰宗教界的支持;二是因为相比其它领域的改革,宗教教育改革不是非常迫切。
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所呈现的上述特点,与当时埃及国情的影响和穆罕默德·阿里本人的个人选择密切相关。正因如此,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也体现了埃及现代化进程的局限性。最突出的一点是,他没有改革伊斯兰传统教育,而是采取了绕过伊斯兰传统教育,另行创建现代世俗教育的办法,这导致埃及现代教育并没有完全脱离宗教控制、宗教教育仍占相当重要地位的局面。
尽管教育改革不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但其教育改革举措对当时的埃及教育格局、改革进程以及社会现代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打破伊斯兰教育垄断地位,埃及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并立的教育格局逐渐形成。
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创建了世俗教育体系,开启了埃及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在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之前,埃及教育主要是伊斯兰传统教育,其主要是为宗教服务而非以提高民众整体知识水平为目的,这阻碍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传统教育均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扩展和思想启迪。面对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与教育制度,埃及传统教育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明显不符合现代化这个时代发展潮流。穆罕默德·阿里大力向欧洲国家学习,广泛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发展世俗教育,开启了埃及世俗教育之门,推动埃及教育由伊斯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埃及世俗教育的发展,冲击了伊斯兰教育在埃及教育中的支配地位,打破了伊斯兰宗教教育的桎梏。但穆罕默德·阿里并没有深入改革传统的伊斯兰宗教教育体系,爱资哈尔是独立于世俗教育体系的宗教教育体系,埃及教育形成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并立的二元格局,这一教育格局一直沿袭至21世纪。在2016/2017年,埃及学前教育有学校11,250所,班级35,105个,学生124.4万人
;小学教育有学校18,263所,班级23.9万个,学生1,107. 5万人 ;预备教育学校有11,667所,班级11万个,学生472.6万人 ;高中教育有学校3,334所,班级41,296个,学生164.1万人。 在爱资哈尔教育系统中,同在2016/2017年,小学有3,567所,班级30,245个,学生93.8万人 ;预备学校有3,333所,班级13,873个,学生40.1万人 ;高中2,181所,班级13,357个,学生39.1万人。埃及教育的二元体制,在现代埃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世俗教育体系和爱资哈尔主导的宗教教育体系共同组成了现代埃及的教育体系,成为现代埃及普及教育、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世俗教育体系和爱资哈尔主导的宗教教育体系在教育内容方面具有互补性,世俗教育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现代化知识,而宗教教育注重灌输宗教信仰和塑造道德观念。两者相互配合,对现代埃及人的理论知识学习、思想观念塑造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之间并不只有互补,两者间争斗也不可避免,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思想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双方对教育资源和教育主导地位的争夺。此外,二元教育体制使得埃及产生了不同的精英教育系统,世俗教育系统和宗教教育系统分别培养出了世俗精英集团和宗教精英集团,这两大精英集团的利益诉求并非一致,这都与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创建世俗教育体系、但并未深入改革传统的伊斯兰宗教教育体系密切相关。
其次,推动埃及文化事业繁荣,促进埃及人的思想解放。
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促进了埃及翻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埃及从欧洲各国专门购买军事、工程、科学、经济、艺术等方面的书籍,并命人组织翻译。埃及还成立了专业的语言学校,培养翻译人才。语言学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类外文书籍的翻译工作。翻译运动促进了埃及的阿拉伯语改革。在翻译运动开展过程中,翻译人员发现阿拉伯语缺乏与西方科学相对应的术语,遂对阿拉伯语进行改革,吸收和借用大量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词汇,并创造了许多新的词汇。阿拉伯语改革不仅更新和丰富了阿拉伯语词汇,还促进了古典阿拉伯语向现代阿拉伯语的转变。归国留学生作为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重要产物,对埃及教育改革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留学生在欧洲接触到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后,深感埃及教育的落后,归国后大力推动埃及的教育改革。在留学生的推动下,埃及教育的课程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除射击、兵法、防御工事、军事侦察等军事科目外,还有语言(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波斯语、法语等)、代数、几何、历史、地理、书法、绘画、物理、土地测量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这些留学生进入教育系统工作后,效仿西方教育模式,积极投身于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改革。翻译运动和教育改革的开展,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等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埃及的传播。留学生不仅学到了专门知识,他们还学到了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隐性课程”。这些“隐性课程”在埃及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埃及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加速了埃及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当时埃及留学生中的代表人物有埃及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里法阿·塔赫塔维(Rifaa Tahtawi)、“埃及现代教育之父”阿里·穆巴拉克(Ali Mubarak)等。1826年,塔赫塔维以随团教长的身份随留学生团前往法国,但很快转换为留学生,学习翻译专业。在五年的法国留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法语,广泛阅读法律、哲学、文化等书籍,积极吸收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回到埃及后,塔赫塔维先是从事翻译工作和教学工作,后负责语言学校的管理工作。1842年,他任《埃及纪事》主编。塔赫塔维在留学归来后致力于向埃及社会介绍西方先进文化,主持翻译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成为埃及翻译和介绍西方现代思想的领头人,为伊斯兰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阿里·穆巴拉克于1844年赴法国留学,在留学期间十分重视对法国的教育体制进行考察。阿里·穆巴拉克回国后积极投入埃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了“科学馆”和“书籍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对19世纪埃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助力近代埃及工业发展。
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埃及推行工业化战略,建立了包括纺织、制糖、造纸、染料等民用工厂以及兵器、硝石、火药、造船等在内的一批现代工厂和军工厂。埃及现代工业的发展,既得益于直接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又与教育改革培养的新型工人和新式人才密不可分。工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现代工厂对工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比传统的手工作坊更高,传统的宗教教育无法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知识,难以培养出适用于新型工厂的工人。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培养出了一批近代埃及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工人。据统计,当时埃及各类工厂的工人规模约有3.1万人。除此之外,在近代埃及工业发展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所培养的新式人才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一方面,相关专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厂成为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利用其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技术研发或日常管理,保障了工厂的有序运转。另一方面,一部分留学生归国后成为工厂的技术人员,利用从欧洲带回的先进科学技术更新埃及工厂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埃及工业产品的质量。还有部分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了埃及现代工厂的管理人员,他们在埃及工厂中实践在欧洲学到的先进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促进了埃及工厂管理方式的转变和生产门类的转换。在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所培养的新型工人和各类人才的努力下,当时埃及的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如在纺织业领域,埃及于1816年开始动工修建第一座纺织厂,至1829年已建立近30家棉纺厂,拥有1,459台纺纱机和1,215台织布机。在军用工业领域,1820年成立的开罗城堡兵工厂的大炮车间有工人1,500名,每月铸造三、四大炮门;枪支车间有工人900名,每月生产法式步枪600,700支。1830年至1840年,仅亚历山大造船厂建造的海军军舰就有18艘,其中2艘配有130门炮,8艘配有100门炮。
最后,培养实用型人才,确保其他领域改革的顺利推行。
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不仅培养了教育文化领域的人才,还培养了改革需要的行政、经济和军事人才,从而为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政治领域,穆罕默德·阿里在铲除马穆鲁克势力后,开始建立一套中央与地方管理体制,这需要大量新式管理人员作为支撑。为培养埃及急需的行政管理人员,穆罕默德·阿里创办了行政管理学校,其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级行政部门工作,成为埃及政治改革的拥护者和推动者。除自主培养行政人才外,穆罕默德·阿里还积极向西方各国派遣留学生学习先进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管理经验等。留学生学成回国后积极投身政治实践,利用所学的先进知识推动埃及的政治改革。不管是行政管理学校的学生,还是学成归国的留学生,都是政治改革各项措施顺利落实的重要保证。穆罕默德·阿里的经济改革涉及土地和赋税制度、农业、工业等方面,而教育改革所培养的新式人才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新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实施和完善,以及农业发展与工业进步,都离不开财会学校、农业学校、技术学校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和努力,也离不开归国留学生对西方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军事专科学校培养的各类新型军事人才,为埃及建设新式军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所培养的各类实用人才,为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此外,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一些理念沿袭至今
。其一,精英人士赴海外求学。穆罕默德·阿里选择精英人士赴西方留学,开创了埃及精英人士海外教育之路。从此,埃及精英人士纷纷前往海外求学、接受教育。埃及精英阶层大多选择前往西方国家接受教育。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留学海外的埃及学生数量分别为8,709人、10,257人和11,627人,其中主要留学地为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 留学海外的埃及学生中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如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哈迈德·泽维尔曾赴美国留学,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留学法国。埃及总统也大多有留学经历,如穆巴拉克曾经三次前往苏联深造,穆尔西具有多年留美学习和任教经历,塞西则曾前往英国和美国学习军事。其二,在本国发展外国教育。为突破传统教育,穆罕默德·阿里创办的各类军事学校和专业学校均聘请欧洲人任教,这可以视为外国教育在埃及发展的雏形。2002年,埃及颁布第101号私立大学法,埃及境内纷纷建立私立外国大学。开罗美国大学(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创办最早,办学实力和教育水平在埃及位居前列。进入21世纪后,埃及法国大学(Université Française d’Egypte)、开罗德国大学(German University in Cairo)、埃及日本科技大学(Egypt-Jap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埃及中国大学、埃及加拿大大学(University of Canada in Egypt)等也相继建立起来。这些外国学校成为埃及公办教育与爱资哈尔教育的重要补充。
其三,发展技术教育。穆罕默德·阿里建立的专业学校可被视为埃及技术教育发展的萌芽。这一培养人才理念也一直沿袭到现在。在《2014年宪法》《2016年~2020年工业和贸易发展战略》《埃及2030愿景》等都包含发展技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在2016/2017年,埃及技术教育有学生179.3万人,其中农业类学校241所,班级5,050个,学生21万人;商业类学校841所,班级17,697个,学生70.5万人;工业类学校1,122所,班级25,014个,学生87.8万人。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是穆罕默德·阿里现代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它没有颠覆伊斯兰传统教育体制,也没有使埃及教育完全摆脱宗教制约,但它导致埃及形成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并行发展的局面,打破了埃及伊斯兰传统宗教教育的禁锢,开启了世俗教育发展之门,促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思想文化知识在埃及的传播,推动了埃及教育的现代化转型,顺应了埃及现代化的潮流。但也应该看到,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自己的统治,缺乏长远规划,更多的是实用主义之举。此外,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并未真正得到埃及民众内心的认同。尽管专业学校、世俗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但当时的埃及人并不愿意在这些学校就读,深怕毕业后被分配到军队,许多学生是被强拉进来的。遗憾的是,在穆罕默德·阿里之后,与其他改革措施一样,其教育改革措施基本上没有得到继任者的继承,许多世俗学校和专业学校也被关闭,埃及教育又出现了倒退局面。但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过程中埃及精英翻译的西方著作和成立的文化机构继续存在,依然发挥着思想启迪和文化教育作用,所培养的各类新式人才也在埃及各个领域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都为埃及教育以后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有重要启迪。
其一,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寻求教育变革。穆罕默德·阿里正是看到了新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变化和埃及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了现代化改革势在必行,于是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进入21世纪后,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先进技术不足而处于落后地位。发展中国家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就必须认识到教育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要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从而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其二,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坚持教育发展正确方向。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部分措施违背了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如优先发展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注重精英教育而反对大众教育等,这制约了埃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对埃及教育的长远发展也不利。发展中国家应看到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弊端,吸取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其三,重视借鉴与吸收外国经验,引入先进教育成果。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是大量借鉴当时西方教育的产物,世俗教育模式的引入尤是如此。正是基于对当时西方先进教育的模仿,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才能利用西方国家经过长期探索的有益成果,迅速且有效地取得预期目标。如今,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存在诸多弊端和难题,应该借鉴吸收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如以色列的英才教育、美国的启发式教育、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等。
其四,教育现代化要注重继承与发展传统教育。尽管宗教与教育相脱离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道路,但埃及伊斯兰教育体系的发展表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教育现代转型时,应注重批判继承与发展本国传统教育,吸收传统教育中的有益因素,引导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简言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既要借鉴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经验,也要结合本国国情,寻找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