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楠
2020年11月9日“凡尔赛文学”登上微博热搜榜,截至本文定稿,微博话题“凡尔赛文学”阅读量已高达9.1亿,用户参与讨论次数18.4万次,并有2.6万原创内容。根据豆瓣“凡尔赛学研习小组”的定义,凡尔赛的出处是日本动漫《凡尔赛玫瑰》,漫画内容主要描述的是路易十六妻子的上流社会生活。微博博主@小奶球在2020年5月制作的视频公开课中用“凡尔赛”来反讽朋友圈贵族。“凡尔赛文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广泛流行的“凡尔赛文体”最早见于微博博主@蒙淇淇77的创作,从蒙淇淇的微博发文内容来看,看似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描述,其实是作者想通过物质的对比来显示自身的高贵,而这也是“凡尔赛文学”的核心所在。从微博话题“凡尔赛文学”的用户参与度来看,用户原创内容占据多数,体现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与费斯克笔下的受众特征是一致的。
约翰费斯克是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后期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理解大众文化》《解读电视》和《电视文化》,在《电视文化》这部著作中费斯克从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角度提出了生产性文本的概念。费斯克认为,随着大众文化和电子媒介的兴起,传统的对大众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已呈现出弊端,大众文化受众群体的积极影响逐渐显露。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是一种“权且利用”的文化,受众不是媒介文化的附庸,而是能够将媒介文本“为我所用”。因此,费斯克也成为积极受众观的代表人物之一。
“凡尔赛文学”具有鲜明的生产性文本特点,主要运用通俗易懂和描述性的语言,具有可复制性、易解读性的特征。“凡尔赛文学”的文本的特性就表现在吸引受众的积极参与,在文本的大量复制、自我意义的解构和重新解读中,对传统的规训性文本进行抵抗。从一开始华丽文字的包装,建构高贵多金的人设,到受众大量复制和重新创作文本,“凡尔赛文学”的“出圈”逐渐走向戏谑和群嘲。总结“凡尔赛文学”的文本特性表现在:过度浅白和夸张的文本、高度开放式的文本。
过度与浅白的生产性文本。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趋向于过度,它的笔触是宽广的,过度与浅白是生产性文本的主要特性。过度是语意泛滥,挣脱了特定文本的要求,以抵抗、逃避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束缚。而浅白意味着大众文本充满裂隙,受众能够利用这些裂隙进行文本创作,对文本的处理显现出浅露的特征。从“凡尔赛文学”的内容来看,网络短文在文本特性上具有浅显、易理解以及可复制性,夸张、戏剧化的故事情节符合当前受众的审美标准,极大程度地迎合了现代网民的精神需求。以博主蒙淇淇77在微博发布的内容“因老公在旅途一直忙于工作,怒而将电脑扔入了东非大裂谷”为例,以日常生活片段为故事背景,加入艺术夸张的手法,看似低调实则是炫耀。一次次的跟帖、转发,“凡尔赛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字的创作,发展到了包括短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改编创作。
文本的开放性。费斯克认为电视文本是具有开放性的,电视文化是受众与主流意识形态斗争和抗衡的场所。而在今天,更加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也赋予了受众更加开放的创作空间。为了使文本流行开来,就必须使其具有开放性,受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的解读。受众是文本意义的生产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主流意识形态希望建立封闭文本对受众进行控制,使受众无法进行抵抗解读,而当一股自上而下的力量遇到一股自下而上的力量时,矛盾和对抗就得以体现。在费斯克看来,生产性文本具有激进性,而这些特征也是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特征。文本的生产者不再是消极被动的个体,不再是单一的读者,受众参与到文本的生产和意义生产中,并能够获得快感。
“凡尔赛文学”中的受众体现了新媒体时代积极受众的鲜明特征。受众积极主动地将日常生活呈现在网络平台上,在创作、分享中获得乐趣。
受众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主体性地位日益凸显,更加强调受众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豆瓣“凡尔赛学”研习小组有超四万人加入,日常就是鉴定身边和网络上的“凡尔赛”行为并进行分析。互联网空间高度的“匿名性”为受众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新时代的积极受众,受众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费斯克在狂欢节中说到,受众享受生产意义带来的快感,而二次创作能够加强这种快感。
“凡尔赛文学”的本质是“社交媒体的贵族们”用浮夸和华丽的词藻来描述现实生活,试图建构高贵的社交形象。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凡尔赛文学”成为热门词汇。随之而来的以“凡学来解构凡学”,刮起了“反凡尔赛文学”的热潮。
受众的游牧性和流动性。“凡尔赛文学”中的参与者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群体,成员在阅读、观看和点赞转发中寻求共鸣。网络空间中建构的形象可能和现实身份毫无关系,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伪装成各种身份,网络和现实有着巨大的身份差异。受众充当着解码者、编码者、二度解码的多重身份,解码的方式多元。受众在不同的身份之间跳跃着,在生产内容的同时,也获得了其他用户的认可,建立一种新型社交模式。
受众的心理态势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个性更加明显,具有与主流文化相抗衡的一面。“凡尔赛文学”中受众主要通过谦逊式的自夸,对个人价值的强调,来宣泄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快感。社交媒体为“凡尔赛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便利的舞台,网络的即时性使得发帖速度以及跟帖回帖速度都有了质的飞跃。手机屏幕背后的主体通过网络文字建构着不同身份,而网络也更加增强了炫耀的冲动。无论是“粉色兰博基尼”还是“高档别墅区”,“凡尔赛文学”的最终指向都是消费主义,通过物质符号来展现自己的身份以消解社会焦虑。
受众有了更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积极受众并不是无限的,过于乐观地看待受众的参与性和生产性,而忽略了这其中的受众引导,势必也会带来许多弊端。
带来负面的麻醉作用。碎片化时代与之俱来的是大量冗杂无序的信息,作为“文本盗猎者”的受众,将能够获得快感的文本作为自己作品的“盗猎”过来,然后进行拼贴并且赋予各自的意义。在一次次的文本加工和创作中,受众的沉浸感和满足感愈发强烈,结果是极易导致对网络和现实边界的模糊。以“晒生活”之名实则是低调炫耀,这其中流露出的是不健康的心态。刻意地去打造“高级生活”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以及对社会认可所产生落差之后的“过度补偿”,背后暴露出的是扭曲的价值观和物质观。
狂欢导致隐私的泄露。过度狂欢势必会带来很多弊端,当受众沉溺于“文字游戏”中,一种夸张、精心设计的过度表演,很容易使人忘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当受众缺乏隐私保护的意识,将真假掺杂的信息毫不保留地披露在社交媒体上,极易引发窃取个人隐私行为。“凡尔赛文学”受众的创作互动其实也是一种社交行为,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交形象,当人沉浸在这种虚拟的社交关系中,往往就会忽略风险和隐忧的存在。
合理引导受众。“凡尔赛文学”作为“玩梗”文化的社交狂欢,小众文化的“出圈”,也是对主流价值观的逐渐偏离。一方面文本的创作缺乏审查,受众参与的低门槛,引来了大范围受众的戏仿。在消费主义时代,自媒体依靠流量逐利,“凡尔赛文学”在引发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批评后,自媒体自然不会放过机会,以各种形式的“凡尔赛文学”大赛轮番上演,这也就带来了网络环境的无序。如何合理地引导受众,在参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主流媒体,也是自媒体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凡尔赛文学”的热度终会过去,但是对于受众的价值观的影响却不止于此。可以看到的是,在这场精妙绝伦的表演中,有人清醒,有人糊涂。不管是“凡尔赛文学”还是“反凡尔赛文学”都是网络文化的产物,媒体应该合理引导受众,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现实生活中的实质内容,而不是满足虚假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