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媛
(枣庄学院 山东 枣庄 277160)
我国近现代声乐艺术教育大约自19 世纪末光绪维新变法中有识之士宣扬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起步。1927年11 月27 日,我国第一所体制比较完备的专科音乐学校——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正式开学。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成立为我国音乐创作、专业音乐教育及声乐演唱教学工作注入了鲜活动力,对声乐艺术在国内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自1937 年开始,鲁迅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一系列专业艺术院校陆续成立,并在20 世纪50 年代经历了关于如何完善中国声乐体系、唱法问题的“土洋之争”。这一切都为我国声乐教育事业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环境和平台,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却给中国声乐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音乐教育受到了全面的冲击,中国声乐由此进入停滞低迷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声乐教育事业,学习国外先进的声乐教学体系和方法,结合我国国情以及自身声乐艺术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为我国声乐教学服务。
2000 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标志着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已得到国际认可,教学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也培养出了彭丽媛、阎维文、宋祖英、王宏伟、吴碧霞、雷佳等一大批优秀歌唱家。到了21 世纪的今天,中国声乐艺术以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昂首向前,走出了一条欣欣向荣、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之路。
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歌唱技能,还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声乐人并不是通过埋头苦干、闭门造车就可以“造”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传统声乐课堂的弊端,不能只注重对演唱理论、技巧的教授,还应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临场反应等方面的训练。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认为只要将学生的声音训练得连贯通畅,高音上得去低音下得来就可以了,因而会将重心放在声音技巧和演唱细节的处理上,忽视了表情动作、演唱心理对学生的重要性,存在着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导致很多学生在琴房唱得很好,但站在舞台上却与平日表现相差甚远,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更有甚者会对舞台产生恐惧感,对自己失去信心。由此可见,对声乐教学来说,演唱知识的传授、声音技巧的训练固然重要,但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更为重要,艺术实践是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生演唱技能更快、更直接的方式。
声乐艺术实践指的是学生理解掌握课堂所学,最终通过舞台演唱的形式展现出来,是声乐教学活动的展示与延伸。目前,声乐艺术实践的形式主要为各类音乐会、大师班及声乐比赛等等。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演唱功底,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和音乐修养等。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拉近课堂与舞台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结合到一起。保持自然、积极的歌唱心理与歌唱状态,是每一位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注重的内容。
由于受到心理、生理及外界因素改变的影响,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往往会暴露出很多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更为直观地发现学生的缺点,以便在今后的声乐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调整,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体现,不足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解决,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在实践中是因为心理素质较差而怯场,导致气息浅、表情僵硬、忘词甚至跑调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不足,同时创造更多机会,让其参与其中,以此来建立稳定的歌唱心理,确保在舞台上正常发挥。如果学生很积极,非常乐于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但基本功不够扎实,导致演出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作为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其声音技巧的训练、演唱经验的传授,监督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杜绝浮躁心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
声乐学科的学习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或许是一个更为抽象、漫长且带着些许枯燥的过程。想唱会一首歌很简单,但想唱好一首歌着实有些困难。声乐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生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与要领,比如归韵这一项内容都需要很多时日。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练习。
作为声乐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参加符合自身水平的艺术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面对台下的目光,往往能够激发演唱热情,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有可能会使学生过于激动出现本不该有的问题。正因如此,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缺点和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在一次次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以便在接下来的声乐学习中找准方向,力争做到更好,期待下一次完美绽放。
在声乐艺术舞台上,艺术表现力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演唱者的基本功。扎实的基本功是艺术实践活动成功的前提和首要因素,基本功越扎实,演出时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小,演出效果就越有保障。二是歌曲的情感表达。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艺术内涵,准确传达歌曲的艺术情感,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样也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部分。三是艺术舞台的肢体表现。通过恰当的肢体动作来辅助声音塑造人物形象,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将观众更好地带入歌曲的情境之中,感知歌曲的艺术美。
在声乐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重点通常放在声音的处理上,往往会忽略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练习。有时候为了一个高音,学生唱得面目狰狞,表情实在是让人不忍直视。在艺术实践中,不仅仅需要好的声音,更需要有感染力、有共情力的表演。因此,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唱不同的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观众,演唱者需要及时且有效地调整自身的情绪和状态,以便更好地抒发歌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老师和学生在一次次不成熟、不完美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最终完善声乐教学。
自1999 年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9 年的10.5%提升到2019 年的51.6%,应届毕业生人数由2001 年的114 万增加至2020 年的874 万,就业人数逐年增长,使得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状态。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声乐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就业面相对较窄,一般会选择报考歌舞剧院、学校或者是进入培训机构代课,由于每年毕业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也逐年提高。
一场艺术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需要的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单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是绝不可能完成的。无论是前期曲目的选择、伴奏的磨合、灯光音响的沟通,还是演出过程中与同学、主持人之间的配合,都需要学生具备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以保证艺术实践活动的圆满开展。
很多用人单位在初筛简历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应聘者参加过的艺术实践活动。在面试过程中,同样需要展示个人的演唱技巧和技能,如果学生在校期间经常参加各类活动,就会有相对平和的心态,自然会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仅可以得到专业技能上的提升,还可以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今后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准备。
艺术实践与声乐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阶段异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是艺术实践的基础和根本,艺术实践又反作用于声乐教学活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学生准确演绎声乐作品、传达作品情感价值的前提是有正确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演唱功底。只有通过声乐课堂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对演唱技能进行科学训练之后,才能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恰当地进行展示。参加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找寻自身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还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有利于推动声乐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所以,教师在日常声乐教学活动中既要注重科学教授学生专业演唱知识和技能,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使二者更好配合,形成良性循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声乐艺术人才。
通过对艺术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今越来越多的院校将艺术实践课程列为必修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舞台,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要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推动和检验作用,使声乐教学与艺术实践二者更好地结合,努力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绽放出中国声乐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