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籍耘 杨扬
2021年的大年初一,贾玲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改编的影片《你好,李焕英》公映。电影一上映就点爆了无数观众的泪点,许多人兴高采烈地走进电影院,被喜剧片的情节逗笑,却笑着笑着流下眼泪,红着眼圈走出影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部反映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喜剧片具有如此打动人的魔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影院,从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中探寻动人的点点滴滴。
一、打破物理界域,进入最渴望的时空与她相遇。影片《你好,李焕英》是由同名小品改编而成,2016年贾玲参加《喜剧总动员》时出演了这个小品,小品根据她和母亲之间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由于情感真挚,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之后,贾玲团队筹备三年,电影于2019年9月开机,2021年1月杀青。
从一部喜剧小品到一部电影,非常考验影片的叙事手法。小品时间短又限定在舞台固定的空间中,只要能有足够精彩的喜剧包袱,一抖一闹,在观众的掌声和互动中,就能够非常连贯的完成叙事,形成情感共鸣和代入感。但电影的屏幕却具有无限延展的叙事空间,喜剧电影必须设定好叙事结构,在主线和支线上巧妙的嵌入喜剧包袱,带着观众在流畅的剧情推进中开怀大笑。《你好,李焕英》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层层反转”的手法,当母亲李焕英遭遇意外车祸时,女儿贾晓玲无比悲痛,怀着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在医院走廊上意外穿越回1981年,和年轻母亲成了表姐妹,并开始帮助李焕英成就更完美的人生。因为在贾晓玲的心里,一直都有份深深的遗憾,从自己出生到母亲去世,她没做成过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而穿越让她带着先知的经验,有能力参与母亲的人生,报答养育之恩,弥补人生缺憾,打破物理的限制,进入最渴望的时空与年轻的母亲相遇相伴。许许多多现实人生中的缺憾在影片中得以圆满。
二、敏锐捕捉时代,唤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集体记忆。一部优秀的影片是能够在情感上与观众产生深深的共鸣,并因为这种共鸣观众得以再次唤醒自己的人生经验,沉浸在电影创作出的“心灵时空”中,让美好的过往再次充盈进当下的生活,完成观看影片的审美过程。
跟随影片重新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在集体主义的社会背景下,重温过往时光中的记忆片段。最深刻的体会是,那时的中国人是生活在集体中。李焕英所在的东方化工厂就像个大家庭,不同性格的年轻人在这里工作、生活、恋爱,面对刚刚改革开放的社会,年轻人也被各种新鲜的事物打动,开始面对多种可能性的生活,他们主动选择并改变着自己的生命走向。影片中选取的场景极具代表性。百货公司排长队凭票抢购电视机,那是物资匮乏时代人们对现代生活的渴望;夜晚大家围坐在大院里看女排决赛,是大众媒介时代的娱乐方式;还有那个无数次出现在影片里的化工厂大门,以及下班时涌出的人潮,我们恍惚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年轻的父母,在人群中向我们走来,他们手里拎着饭盒嘴角带着微笑……电影敏锐捕捉到时代的节点,唤起特定年代的集体记忆,用细节勾连起的一种面向未来充分敞开的蓬勃气息,那是80年代特有的中国气象。
三、埋设细节线索,带领观众进入影片情感高潮。面对母爱的主题,每个观众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李焕英”。那个地方有多少眷恋就有多少不舍,有多少愿望就有多少遗憾。导演贾玲2001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入学一个月母亲就意外离世,这种深深的遗憾也构成了贾玲用该题材持续不断进行艺术创作的巨大动力。贾玲曾经说过:“我不是为了当导演去拍电影,是为了拍‘李焕英’才去当导演。”这种深切的母女真情,赋予了影片强烈的情感浓度。特别是影片重要的转折处的那条线索——“成年贾晓玲身上补过的牛仔裤”,细心的观众会回想起影片刚开演时交代过的一个细节:李焕英在养育调皮女儿的过程中练就了独门绝技,她能够把孩子挂烂的衣服上任何的破洞补成漂亮的动物图案。而贾晓玲穿越回1981年见到的李焕英还没有孩子,为什么她有能力为女儿补上动物图案?影片在这里再次使用了“层层反转”手法,将关键情节从贾晓玲视角切换为李焕英视角回放,让观众瞬间明白了:在这个时空中与女儿相见相伴的母亲,并非无知无觉的青春版李焕英,而是带着走向人生终点的李焕英的意识,在这个空间陪女儿又走了最后一程。这是一段母女之间彼此成就的爱,是带着眷恋无怨无悔的陪伴。这一幕太过熟悉,无数次出现在中国家庭的屋檐下,出现在我们自己的亲情关系里,瞬间打动了观众的心而使其泪目。因为,我们自己家里也有一个这样的妈妈,她爱孩子的方式就是无言的陪伴和细碎的呵护,却用爱注满了孩子的心田。
(一)镜头语言+光线,抒发情感并推动剧情发展。这部影片非常善于借助光线和镜头语言配合,来制造氛围,推动剧情向前发展。医院走廊作为关键场景,在开头和结尾处通过不同光线设定,达成完全不同的叙事方向,结构出完整的叙事空间。电影开头车祸后,贾晓玲走出病房,走廊上颜色从明亮的阳光白缓缓变成怀旧的复古黄,预示着即将回到1981年;从走廊的复古黄色走向大街,光线再次变为黑白色。电影结尾处再次出现医院的走廊,镜头是从病房内的复古黄转到走廊的阳光白,病房内的贾晓玲趴在母亲床边,母亲的心电监护仪上的指标已经没了生命体征,镜头移动向窗外的世界,明亮而清澈的未来意向。
(二)特写镜头+捅声法,制造电影中的喜剧包袱。影片在高潮处的“逐层反转”之前,有一段非常唯美的情节。贾晓玲看到母亲李焕英手拿结婚证,坐在父亲贾文田28型自行车的后座,从远处大坝上慢慢向自己骑过来。但一直只看到李焕英的脸,却无法看到贾文田的面容。这里就采用了特效剪辑中的捅声法,先是自行车铃声响起,接下来用特写镜头出现自行车轮胎、脚蹬和神秘人物的白衬衫领口,用喜剧的镜头语言做足了男一号出场前的铺垫,结果却是贾文田那张充满喜感的小眼胖脸,悬殊的反转令观众开怀大笑。
(一)朦胧的草绿色调,折射出一代人婚姻观的纯真。影片最美的一幕发生在坝上,贾晓玲一家人团聚在带着光晕的草绿色调中,幸福且温馨,折射出那个年代恋爱观的纯真。贾晓玲作为一个穿越回1981年的孩子,有机会亲历父母的恋爱时光,看见他们在恋爱的起点处不带功利色彩的情感观,看见他们选择彼此时的无怨无悔,读懂了那一代人纯真的情感诉求。应该说,这种设身处地的参与给贾晓玲带来了释然后的幸福。是的,亲人间的彼此懂得,必须回到对方所处的时代才能理解。关于什么是幸福的婚姻,1980年代的年轻人怀抱理想主义并相信纯真,勇敢地自由恋爱,不被物欲左右,只为寻找精神伴侣,相信携手创造是值得奋斗的生活。舒婷的朦胧诗《致橡树》中曾写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是一代人的精神写照。
(二)影片结尾的黑白调,诉说平凡人的生命史。影片结尾处,采用了平实而肃穆的老幻灯片效果,黑白色调伴随着滚动字幕,向观众讲述着一位普通的中国母亲的生命史:“1980年代的中国工厂18岁的李焕英,从农村来到东方化工厂成为一名工人,并成为了厂里的排球队员和篮球队员;20岁的李焕英与广播员贾文田相恋,因学徒期间禁止恋爱,两个人偷偷恋爱三年后结婚,并买下全厂第一台电视机。1982年生下小女儿贾玲,后更名贾俞玲。‘俞’字取名于《庐山恋》里的演员张瑜。2001年小女儿贾玲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因李焕英口音问题,将女儿主修‘戏剧’表演误选成‘喜剧’表演专业,从此贾玲开始学习喜剧。女儿入学一个月,李焕英意外离世。2021年1月6日,电影《你好,李焕英》杀青。李焕英,下辈子一定要遇上啊。”
“好的喜剧都有一个悲剧内核”。毫无疑问,《你好,李焕英》是一部有着悲剧内核的喜剧电影,喜剧面向是其乐融融的母女深情,悲剧面向是不可抗拒的生死离别,悲喜之间充满了故事的张力。导演通过精心布局的叙事结构,在母女生死离别之间,用电影的视听语言,拉出了一个长时段的“心灵时空”,让人生最猝不及防的分离,有了一片温情而真切的中间地带,得以放置悲伤看见爱,并带着这种温暖照亮现实世界,这才是艺术作品对于人生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