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大屏直播态的民生栏目转型路径
——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媒体融合实操观察

2021-11-13 00:28宋世静
声屏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深圳传统媒体栏目

□ 宋世静

《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0)》于2020年9月15日发布。蓝皮书认为,“2018—2019年是我国媒体融合走向纵深的关键节点,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随着移动优先理念的贯彻,传统介质端的战线适当缩短,力量逐渐投放到以移动端为主或兼顾移动端的多种渠道上。”但实际的操作上,与纸媒相比,电视新闻受线性传播与编排限制,转型更为艰难。2016年之后,传统电视媒体进入快速下坡道,如何最大限度挽留传统收视群体,同时招兵买马布局新战场,众多地方新闻栏目都在积极探索。

《第一现场》在大小屏互动上的探索途径

《第一现场》目前的播出时长未变,主要是该栏目一直是深圳地面频道的龙头栏目,在收视和营收上无可取代,缩短时长的代价,难以估量。因此,转型步步谨慎,但在此基础上,《第一现场》仍旧完成了“现场朋友圈”大屏版的三次更新换代,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取得了不俗成绩。本文通过对大小屏互动的三种传播方式角度来阐述,即“新闻态”“直播态”“互动环节”。《第一现场》为日播类直播栏目,本文阐述不涉及重播时段。而“直播态”是指日常播出以外所承担的额外大型直播,以及配合“新媒体”的小屏直播。因“互动环节”在新媒体传播时代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单独阐述,给读者以更多启示。

新闻态。一、突发类。主流媒体不失去声音,保证刊发新闻的权威性和及时性是关键。其中,突发新闻是民生类主流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突发新闻在《第一现场》新媒体矩阵上的重要程度,也是第一位的。经验证明,传统媒体的优势并未随着媒体传播环境的迭代而消亡,反而应该愈加重视。民间“舆论领袖”“大V”便是传统媒体权威声音的异变体,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依据传播影响力的大小,《第一现场》在传播渠道的选择顺序是:先网后台《壹深圳》(深广电官方APP)→电视直播→《第一现场》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今日头条等被动传播样态。视新闻重要程度及传播形态,渠道顺序可打乱。

2020年9月15日,深圳暴雨预警从黄色到红色,经历三连跳。《第一现场》微信公众号当天接连两次推送,分别为直播前四个小时和直播后的半个小时,累计阅读量破10万。当天的电视直播采取了“三条新闻+三个连线+一个口播”的模式,传统新闻应对突发新闻作出的常态化的报道,因有新媒体矩阵的加持,观众黏合度更高,信息的获取也更为立体。直播后半小时,小编收集观众在后台留下来的大量“红暴”后的晚霞照片,再次编辑推送《“红暴”也太皮了!来得急去得快……湿淋淋过后,又有惊喜→》推文,是对“红暴”光临后的一次衍生信息的传播,形成了栏目与观众的良性互动。

二、政策宣讲、生活服务。政策宣讲和生活服务类信息,是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极为重要的新闻内容。2020年新年期间,《第一现场》大屏端晚间直播时段连续一周推出“余票速递”,利用“AR视频渲染”这一新技术,对当日航空、火车、汽车余票进行速报。2020年5月5日虎门大桥发生异常抖动,包装组随即制作出虎门大桥“屏前特技”,给观众以更直观和震撼的感受。

为了凸显信息服务的价值,《第一现场》三年前开通新板块——“现场朋友圈”,其最重要的特点是高效的互动,依托《第一现场》庞大的粉丝基数,每天播出的题材基本来源于市民报料。目前“现场朋友圈”的60个微信群,人数均已封顶。开设的板块“挑刺点赞”“深圳40年时光圳好”“青年医生说”等,走的都是民生路线。

直播态。因《第一现场》的大小屏端为互为依存的状态,因此直播态的互动也是互为造势,共同宣发。小屏直播受时间、场地、技术限制小,所以直播的频率也更为频繁。

2020年7月25日,《第一现场》推出“这就出发”为主题的深圳5G+AR+无人机全媒体大直播,带着大家从海上、从高空(平安大厦顶层)一起逛深圳。因直播时间17:00—19:00,与《第一现场》直播时间有交叉,因此大小屏打通,采用了画中画呈现手机直播,并开通三次电视直播连线。该项目与深圳市文化旅游局合作,全平台共有800万人同时围观。

互动环节。一、线上互动。“现场朋友圈”是节目转型以来,主打的新闻产品,每天十分钟,内嵌在直播当中。内容涉及好人好事、公共服务、交通指引、萌趣新鲜等众多题材,另外“圈内”还设置了“互动话题”,观众留言可实时“弹幕上屏”,同时海选出观众评论员,在节目中做点评。

二、线下互动。2019年12月1日《第一现场》开播17周年,栏目在深圳莲花山风筝广场举办了“《第一现场》17周年粉丝节”,邀请了市区级数十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品牌商家共同参与。粉丝节集政策宣传、信息服务、观众互动、游园赏景于一体,众多深圳市民熟悉的主持人和出镜记者,悉数亮相与大家互动,《第一现场》“调查组”的成员也首次从幕后走到台前,分享或惊险万分、或感动人心的名场面。

当天,《第一现场》还推出了“体验一把深广电记者的工作,你敢来挑战下吗?”H5页面小游戏,卡通人物和Q萌的对话,线上线下推广同步进行,当天转发破10万+。

新媒体造势,也应抓大放小紧跟风口

抢占先机,“创造”自己的头条。2002年,深圳电视台的《第一现场》栏目开播,成为陪伴深圳市民每天晚上的必备“佳肴”。作为深圳地区电视新闻的“开山之作”,《第一现场》占了先天之机。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传播的战场加入了“新媒体”,新闻渠道的改变给新闻人带来“降维打击”。因此,《第一现场》在打通了深圳地区“全媒体”传播矩阵的同时,栏目一直致力于“创造”自己的头条,扩大影响力,2019年《第一现场》位列全国十大广电类媒体抖音号。经验证明,传统媒体在全媒体传播上,有着先天的内容优势。新闻短视频等内容的分发,应形成长效机制,并适时寻找“抢眼球”的话题,引领热点。

传统媒体须适应新媒体发展步伐,抓住先机。随着新平台的不断出现和经营方向的调整,主流媒体也应顺势而为。例如,相对于抖音,作为短视频平台的“新人”——微信视频号,各垂类内容正在持续扩充中,能为优质内容提供方创造新的流量红利,传统媒体应及早布局。

转变运营模式,打造产品经理概念

当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已从“我给你看”演变为“给你想看”,服务意识几乎已等同于“新闻传播”本身的价值。《第一现场》积极转变媒体身份,在现有人手中成立专门的“社群拓展部”和“政企服务部”,身份等同“项目经理人”,为机关政府和大型国企进行媒体项目的策划和宣发。目前做得较成功的两个产品案例,一是“深圳宝安机场”新航线开通仪式的承接和宣发,二是与文体旅游局合作的“这就出发”带你逛深圳第一季和第二季的线上直播活动。

警醒与反思

顶层制度设计,直接影响媒体融合步伐。新媒体、传统媒体编辑部和采访部,设计为了平行机构,随着发展的深入,部门间的壁垒加深。传统媒体编辑部只负责大屏传播,无法给新媒体更多专业上的支持。而新媒体包揽众多“小屏”传播渠道,负责新媒体推送的撰写和宣发,同时负责各类“小屏”直播活动,人员负荷过重,人手长期处于不饱和状态。

固有思维难打破,阻碍全媒体发展。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是从传统思维和人员制度设计中脱胎的,本身带有很强的传统媒体的色彩,在资源倾斜尤其是采访力量的部署上,往往会以“电视首发”为准,掣肘了“造”话题的能力。

网文撰写与网络视频编辑模式,采编人员需要进一步学习。目前,“小屏”新闻传播(手机传播)最主流的方式是图文阅读。电视记者的强项是动态画面呈现,文字功底相对较弱,加之新媒体语态不同于传统新闻语态,想要在动态画面上呈现多个新闻要素属性,又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是横亘在电视记者编辑面前的一道难关。

结语

《第一现场》在转战新媒体战场上,觉悟较早,拼劲十足,在转型中虽步履维艰但创新颇多。总的来说,传统媒体转型宜早不宜晚,而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顶层制度设计上必须有所倾斜,扁平化管理为宜,同时引入硬性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在新媒体矩阵上敢闯敢试,遍地开花。

猜你喜欢
深圳传统媒体栏目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