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晔
摘 要: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而基于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改善这一状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应关注三大核心问题:以主题为引领,基于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程规划;教学材料編写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范式”。
关键词:高中英语;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三级水平划分列表中明确表示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感悟中外优秀文化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和欣赏所学内容的语言美和意蕴美,有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能够用所学的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描述或阐释中外文化现象。”[1]11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特别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与分析
在早期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往往以英美国家文化为主,在国内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2]现象严重。尽管上一轮课改强调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然很严重。” [3]
通过关键词“中国文化”包含“中学英语教学”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全部期刊,笔者发现2009—2019年10年间,相关论文仅有16篇。对这些论文进行认真研读后,笔者发现,其理论概括性较强,而对于一线教学而言,其实践性和操作性不足。
此外,现行的英语教材虽有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但是内容占比少且分散不成体系,系统性差。市场上的相关英文补充阅读材料在“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英语水平)、实用性(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和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116上都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基于系统思维,开发适合本校校情和学情的校本课程,提高教学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实践“中国文化课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三大核心:以“中国传统乐器英语校本课程”为例
(一)以主题为引领,基于调研和大数据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很广,因此校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不能面面俱到,而要遵循学生感兴趣、切入口小、主题明确、成体系等原则,即做到以主题为引领,整体设计,遵循学生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内容在教师层面确立后,必须要通过调查报告和大数据分析来确定该内容在学生层面的开发价值。以学生为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以下是“中国传统乐器英语校本课程”在课程开发初期做的一项评估调查。该调查随机抽取某高中三个年级学生共1236人(其中男生583人,女生653人),调查问题共计12题,主要涉及中国传统乐器的基本信息及背后的相关文化、学生对传统乐器的感兴趣程度和认可度、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意愿。基于数据的多维分析可以更科学地实证探究该项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
调查显示,高中生普遍对中国文化中的传统乐器感兴趣,认可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也认同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同时,大数据也反映出学生对于传统乐器仅停留在最基本的认知上,对于其背后的深层文化理解与欣赏能力不足,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乐器知识的学习有较强的期待性。基于大数据分析,该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为后续的有效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基于调查报告的大数据分析,能以最直观的方式证实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可行性。这两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和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二)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程规划
教程规划是校本课程材料编写的框架和依据,其制订要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为理论依据,要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强化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古筝小专题为例,其教程规划(节选)如表1所示。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该教程规划(节选)以古筝为主题,整个活动设计的理念源于《课标》提出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它整合课程六要素,创设真实情境,分层设计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活动,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内容设计上强调让学生以听、说、读、写、看的方式提升语言能力,欣赏语言之美和意蕴之美,培养高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着眼于让学生通过对常规语篇和多模态语篇的理解与感悟,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并从作品的意蕴美中获得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启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反思。此外,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用英语写作和表达的过程中也同时培养了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语言意识和语感。除古筝的教程规划外,完整的教程规划还涉及琵琶、二胡、埙、萧、竹笛等五类传统乐器,共同构成中国传统乐器校本课程的主干内容。
(三)教学材料编写要遵循科学“范式”
校本教材的编写要以教程规划为框架,充分考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设计上突出针对性、适切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下面以“中国传统乐器校本课程”子专题古筝的教学材料设计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Chinese Zither (Guzheng)
Reading
【Pre-reading question】
What do you know about Guzheng or Chinese Zither?
【Text Appreciation】
(有关古筝的介绍,此处略。)
【Post-reading questions】
1. What materials have been employed for the strings of Guzheng?
2. How many strings for a Guzheng?
3. What are the schools of Guzheng in China?
4. Will Chinese Zither become popular in the future?
Cultural Appreciation
【Poem Appreciation】
TUNE: BUDDHIST DANCERS
The zither grieves o’er Lady of River Xiang’s death;
Green wave on wave exhales her everlasting breath.
Fine fingers touch the thirteen strings;
Slowly her heartfelt sorrow sings.
Her rippling eyes, feast to the sight;
Slanting jade pegs, wild geese in flight.
When her heart-breaking music thrills,
Her eyebrows lower like spring hills.
(https://www.tingclass.net/show-568-4596
99-1.html)
【Video Appreciation】
Rolling in the deep
(http://player.youku.com/embed/XMzY0N
jI4MTky)
《高山流水》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54y1
z7W4)
Oral Presentation (5minutes)
You are required to cooperate with your partners and form a group of three. One of you will make an oral presentation on behalf of your group with PPT, posters or whatever you like, based on what you have learned in class and what you have found on the Internet or from other sources.
Writing (100 words)
Send an email to introduce Guzheng to the exchang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Try your best to persuade them to attend our Chinese Zither course.
Reference
(宋晏几道的《菩萨蛮》词及与古筝有关的英文表达,此处略。)
根据教程规划的思路和具体要求,古筝子专题教学材料设计了5个部分的内容:Reading、Appreciation、Oral Presentation、Writing和 Reference。阅读的语篇材料源于网络资源,教师整合后进行了重新改编,以适应本校高中生阅读水平,最大程度地优化语篇的利用率。第一部分“阅读”分为3个小部分:课前问题、文本赏析和读后问题。课前问题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文本阅读内容主要涉及古筝的历史、结构、演奏家、流派等事实性信息,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归纳梳理,完善对古筝的知识建构。读后的4个问题主要涉及文本信息的提炼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二部分“文化赏析”分为2个小部分:诗歌赏析和音频欣赏。诗歌取自与Zither 有关的中国古诗的英文版,旨在通过中英文对比研究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和意蕴之美。音频材料有两个:一个是用古筝演奏的阿黛尔名曲“Rolling in the deep”,另外一个是古筝传统名曲《高山流水》。这是运用多模态语篇,让学生从中感悟传统中国文化之美,体味中西文化结合的魅力和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三部分“口头表达”要求学生自主寻找搭档,以3人为小组,共同合作,配以自制的PPT或海报等进行一个5分钟左右的话题演讲。该部分旨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自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学会规划和自主创新。第四部“写作”要求学生给本校外籍交换生发一封有说服力的邮件,劝说他们参加本校的古筝校本课程。该部分设计情境真实,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把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达欲望。写作要求的设计,尤其是“说服力”这一要求,能促使學生对古筝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和甄别,对写作的交际性原则等学习策略进行反思,以保证最终任务的达成。第五部分“参考”分为2个部分:诗歌的中文版和与古筝有关的英文表达。该部分旨在辅助学生学习。诗歌的中文版便于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和赏析,使他们在比较中领略语言之美,认同传统文化,接纳外国文化。词汇的积累遵循少而精原则,重点选取与古筝这一主题密切相关的“特色”词汇,扩大学生的文化词汇储备量,为其运用英语、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之音”奠定语言基础。
四、结语
英语课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多维度深入了解和感悟中国文化底蕴之厚、意蕴之美,能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校本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主题引领和系统化原则,要基于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来确保其开发价值和可行性;教程规划要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设计要遵循合理的科学“范式”,要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针对性、选择性、开放性、实用性、适切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C01).
[3]赵海燕.从文化变迁看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