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2021-11-12 13:17:19黄天洪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6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课堂教学

黄天洪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反思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的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大舞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探索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6-190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在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小学数学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对培养学生认识数字以及数字运算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等问题,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环境较严肃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与学习交流,致使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另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等不良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刻意追求“热闹自主”,辛苦创设各种课堂教学氛围,但是并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

1.没有目标,盲目运用到课堂中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掷一掷》教学片段:

在此案例中,教师想通过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知道在玩中有“可能性”这一数学思想。但是,教师没有确定好目标,盲目地运用生活知识,使其与“掷一颗骰子,会出现6个面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教学目标失之交臂。如果在学生说出有6个面,分别是数字1到6之后,教师马上引出:掷一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数字?它们的可能性一样吗?教师之前设计的飞行棋怎么用就不引导了,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2.多多益善,课堂教学忙乱

前不久,听了一节“6、7的认识”,教师先通过讲故事引入,然后一会儿摆学具,一会儿举行数学竞赛,一会儿做游戏……学生学得忙,教师教得更忙。游戏是这样安排的:1名同学和其他5名同学面对面站好,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5名同学中谁输了就站到只有1名那组的排尾去,就这样,一直做到5名同学的队伍里没人为止,其他同学根据游戏摆学具认识6,然后,又找1名同学到前面和其他6名同学做游戏,座位上的同学根据游戏摆学具认识7。整节课游戏过程将近20分钟,做游戏的学生关心的是自己的输赢,其他学生由于看不清游戏的结果而东张西望,这样的课堂剥夺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课堂活跃,教学效果低下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这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等,这节课我们要来观察它们,你们喜欢吗?”学生齐答:“喜欢!”“喜欢就把它们画出来。可以小组讨论,看看哪位同学画得好看又标准。”到最后,同学们画好了,又说说各物体的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各是什么图形。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学生参加的热情高涨、气氛热烈,但是缺乏有效性,教学效果低下。

二、实施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学生所花的时间、精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可以与有效的课堂教学成正比。

1.把握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

每节课都要确定可行的三维目标,要有明确清晰的教学设计,这是提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科学地根据教学目标活用教材,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这个问题在人教版教材中呈现的例1是:“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树苗?”这个例题无非就是告诉我们,例1研究的植樹问题是两端都栽的情况,那么,还有两种植树情况是不是要等下一课时?如果三种植树情况在同一课时出现,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对比理解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基于这个想法,我在教这节课的时候打破了常规思维,活用教材。

我先是进行例题改编。把“植树问题”例1的“两端要栽”删除掉,让学生猜想:在这样的小路一边植树,你觉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比较合适?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之后是变单一思维为多种思维。我借助直观图形,利用课件演示,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比如,植树问题三种规律的探究,我是让学生或摆实物或画示意图,从中感受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植树问题有三种情况,再通过电脑展示,并用关系式来表达这三种规律。

第一,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第二,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第三,只栽一端:棵数=间隔数

学生通过直观图,把三种植树情况融合到一个例题中进行对比探究,实现新知同化,理解植树问题的三种规律,教材的灵活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思维,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2.唤起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引导他们观察、操作、探究、发现和总结等。学生通过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索得到的知识,让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知识与技能,以此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以及对学好数学产生渴望。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要找准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起点,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有效建构。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它的推导过程,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主要是运用数方格法和割补法,学生有了此基础便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归纳整理出推导方法,这一探究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打开了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发现、推理和应用等数学活动,并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皋岭.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下),2014,(05).

[2]邱廷建.奏好高效数学课堂“三部曲”[J].小学数学教育,2015,(17).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课堂教学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南方周末(2015-05-07)2015-05-07 04:39:36
Passage Four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