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微作文具有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形式灵活等特点,一般不会超过300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微写作,不仅不会消耗过多的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就谈谈如何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微作文。
一、引导学生初读诗歌,完成微写作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微写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会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在讲解《周南·芣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完成相应的微写作任务。
微写作任务:
请你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微作文。
要完成这样的微写作任务,学生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芣苢?这是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学生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芣苢,就无法进行微写作。第二,诗歌的每一个章节仅仅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那么另外两节诗可以删除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明确“采”“有”“掇”“捋”“祜”“襁”等动词的含义。如此,他们才能读懂诗歌的意思,更好地进行微写作。诗歌中的芣苢就是车前草,是田间地头常见的一种野菜,可以食用,也可以人药。三节诗非常的相似,只是变换了六个字,分别是采、有、掇、捋、祜、襁。仔细品味,就能体会它们的不同。“采”可以理解为一点一点慢慢地采,而“捋”则是一把一把快速地采,“祜”是指提起衣襟盛东西……每一个动作就如同影像里的特写,让人过目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这说明在他们的眼中,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简单重复的,而是充满乐趣的。诗人通过变换六个字来展现整个劳动过程,非常巧妙。
二、带领学生再读诗歌,完成微写作任务
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诗歌,探究作品的主题,并让他们完成相应的微写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周南·芣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诗歌,完成相應的微写作任务。
微写作任务:
采芣苢的人当时在想什么呢?请你站在他的角度写一篇微作文。
采芣苢的人当时在想什么呢?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需充分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才能写出符合原诗情感基调的微作文。《周南·芣苢》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述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中洋溢出来。诗歌反复描述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成果是要上交给贵族阶层的。加上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满足最基本的吃穿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留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人们也会采摘野菜来充饥。芣苜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人们看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芣苢时,心情是愉悦的,因为他们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于是便哼起这首歌,一次次采草丛中的芣苢。因为这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感到快乐和幸福。当然,诗歌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这些空白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解读空间。因此,他们在写微作文的过程中也可以大胆想象、自由发挥。
综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一些微写作任务,让他们在写作微作文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主题阅读中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1044(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