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映丹
【摘要】由于当今社会的种种原因导致现在青少年乃至幼儿都或多或少存在自私,脆弱,任性缺乏感恩之心,因此作为幼儿教育的摇篮――幼儿园应通过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立志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幼儿知恩、感恩、施恩、报恩的优良品质。本文旨在分析导致幼儿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以及如何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感恩。
【关键词】幼儿;感恩;感恩教育
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世界里,我们呼唤幼儿的奉献精神的回归,提倡对其实施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记恩、谢恩、报恩以及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一、导致幼儿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1.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首先,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传播的无限制以及媒体的娱乐化,对传统的道德文化造成了猛烈冲击。其次,富裕的生活,加之父母的溺爱,使很多儿童并不能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更不知感恩。
2.家庭因素。许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家长到幼儿园接孩子时最关心的事是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儿歌会背吗?歌曲会唱吗?故事会讲吗?如果听到老师夸孩子脑子聪明,智力好,家长满心欢喜;如果反映的是孩子没有爱心、品德行为方面的缺点,家长往往会爱听不听的。这种片面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品德教育,将造成孩子的"爱心缺失"。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不利于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
3.学校因素。在幼儿园课程里关于感恩教育的内容较少,虽有品德教育,但还不全、不到位,或是形式化,表面化,没有持之以恒,不能使幼儿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感受其行为的真正意义。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侧重于幼儿的智力教育,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使得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如何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感恩。
1.感恩意识的培养。教师是儿童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幼儿学会感恩,教师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因此,教师在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对幼儿表现出关爱行为,应该毫不吝惜地经常对儿童说"谢谢"。幼儿天性爱模仿,当教师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2.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如: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在晨间谈话、社会课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善根,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情感的养成;还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比如学雷锋日、母亲节、父亲节、国庆节等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如:给孩子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为教师和同伴做一件好事,给父母、老人捶捶背等,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激之情。通过这些情感活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3.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如某天早晨的户外活动中,我班的小朋友随意采摘花朵,我对小朋友说:“我听到有谁在哭,你们知道是谁吗?”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都说:"不知道”。我说:“我知道,是小花的妈妈在哭,她的一个漂亮的花宝宝不见了,她在找它的花宝宝呢!你们谁看见了她的花宝宝”?好多小朋友都说没看见。只有国淳一声不吭,把手藏在背后。“小花宝宝可能找好朋友去玩了,我们帮小花妈妈找找。"我边说边走到国淳身边,"哦!原来小花找你做朋友了呀”。我指着小花说:“小花你怎么了?怎么耷拉着脑袋呀”。我把花放到自己的耳朵边,"哦,小花说,离开了花妈妈就不舒服了,以后我们不要让漂亮的小花离开妈妈,好吗?”小朋友都说好。在这次随机教育活动中,我把小花当成是一种有生命的物体,让它会哭、会笑,有自己的情感,让幼儿深切的感受到它是有生命的,它美化了我们的环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我们应该爱护它、关心它。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不仅能使孩子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还促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养成健康心態,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感恩起到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让孩子知恩、感恩,进而施恩、报恩,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