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樊继忠先生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他魂牵梦绕的评剧艺术,已数月余。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樊继忠老师是我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老师的亲传弟子,是当代著名评剧音乐家、国家一级作曲。他生前创作的评剧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演唱过他创作剧目的演员更是不计其数,作为他的学生,我有幸也是其中之一。
在学习评剧表演过程中,我有幸得到很多老师的悉心传授,其中,有三位老师是新凤霞老师的高徒,除樊继忠老师之外,还有原牡丹江市评剧团副团长刘晶霞老师和原黑龙江省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崔鲁囡老师。我于1991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评剧表演,1995年至2003年期间一直在牡丹江市评剧团工作。评剧艺术看似陪伴我走过12个春秋,可是这12年早已奠定了我一生的艺术走向。因为后来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和群众文化工作,我从未忘记在评剧艺术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2005年我来到群众文化战线工作,评剧艺术和老师们曾经的谆谆教诲一直给予我艺术生命以无尽的滋养和前进的动力。我曾经在多篇文章都说过:“过去作评剧演员,观众是我的衣食父母;现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群众就是我的衣食父母”——这质朴的理念,都来自于老师们的传承。通过学习和实践还有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从评剧艺术优美的唱腔旋律和如诗般的戏文中找寻到音乐与诗词的写意之美;从评剧艺术“四功五法”的艰苦训练过程中学习了爱岗敬业、端正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评剧艺术舞台实践和老师们言传身教中懂得并践行着“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的朴素真理。
时至今日,年过不惑的我总也忘不了三十年前在艺校学习时,樊继忠老师一句一句教我和同学们学习评剧唱腔时的情景。他总是那么细心耐心、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艺术,带着我们细细研磨、体会声调婉转间评剧艺术的旋律之美,每一个音符间的情感都不曾错过——因为,他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评剧唱腔,那是他全部的心血和生命。至今我都记得,他曾经传授“演唱千万不能‘倒字’,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一定要唱得准确。”那时我和同学们都很年轻,20岁都还不到,我们还无法完全体会那一唱三叹间所蕴含的至深之情。但是透过凡老师传授唱腔时的神情,我深深懂得,评剧于他整个人生而言,是何等庄严,何等尊贵。
记得1992年,当时牡丹江市评剧团排演一部现代评剧,剧中主人公是一位抗洪救灾中牺牲的优秀共产党员。当时我和同学们都在剧团住宿。上晚课时,总能听见樊继忠老师一个人在创研室创作唱腔时拉二胡的琴音和演唱的声音,如泣如诉,动人心弦。唱到动情处,他会一个人在创研室默默流泪、啜泣。如他所说:“不感动自己,怎么能感动观众?”我参演的评剧小品《血汗钱》《节日愉快》《代理丈夫》中的唱腔,还有我和同学们毕业后参演的大型现代评剧《我爱我班》《邓小平在那个春天》等优秀剧目的唱腔,都非常荣幸出自樊继忠老师之手。现在唱起来,那字字句句间婉转优美的旋律,无一不是从他那颗干净、纯粹、执着的心中流淌出来——何等的深情而审美!
一起外出演出,樊继忠老师和同志们一样从事繁重的装车、卸车、装台、卸台等体力劳动。他说,这是从事评剧艺术的一部分,爱评剧,就得爱这些。1997年,刘晶霞老师和樊继忠老师带领我们青年演员赴江苏省演出现代校园评剧《我爱我班》。83天140场,演出密度非常大,很辛苦。毕业后我和同學们第一次离家那么久、那么远,大家都很想家,有的同学在舞台上表演时也会哭出来。演出结束后,樊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与情境和人物不相干的感情是不能带到舞台上的。晚饭时,他会打趣地说,孩子们多吃啊,吃饱了不想家!赶上装卸台劳动密度较大时,他还会提醒我们多吃些木耳,可以去除肺内粉尘,对身体好。他话语伴着慈祥的笑,处处流露着一位值得人尊敬的长辈和师者的关怀和鼓励。
而那时的我透过他的话和他的笑,分明还读出了他心中的天真与苍凉。没错,他的生命是天真的,因为评剧让他永远年轻!他的生命还是苍凉的,因为有了评剧,他的人生也充满温暖。
外出演出久了,我们有时会非常想家,而这样的感情在樊继忠老师那里看到得会少些。因为,评剧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
每个人来这世上一遭,都是或等待、或寻找能与自己相呼应、相对照的生命。这生命,或是一个人,或是一朵花,或是一座城,或是一种情愫,亦或是一项事业。樊继忠老师的孤独是熟悉他的人都显而易见的。而他的人生又如此繁华——因为他此生有评剧相伴。他懂得评剧,评剧懂得他——懂得,即是爱;有爱,就不白活。评剧伴他此生,此生,樊老师亦是幸福而满足的......
我的老师刘晶霞女士是樊继忠老师的同门师妹。刘晶霞老师一生历经风雨,早已看淡生死。樊老师仙逝不足月余,刘晶霞老师告诉我一件事:师兄樊继忠2017年8月8日曾亲手书写过一纸《师徒合同》,其中内容是:“从即日起,我决定收王介甫为徒弟。一、必须认真学习,争取做一名优秀传人;二、学成后全心全意为评剧舞台服务;三、把我一生所作的评剧曲谱版权全部传授弟子王介甫。”樊继忠老师在此提到的王介甫,是刘晶霞老师唯一的孙子;而刘晶霞老师收到这一纸《师徒合同》,亦是在樊老师故去之后。
王介甫,今已是一介翩翩少年,有幸在祖母刘晶霞老师的引领下,走进评剧艺术的世界。他出身五代评剧梨园世家,太祖是第一代评剧名伶金灵芝,曾祖是东北评剧名伶李艳秋。父亲王新宇同样曾是一位评剧演员,虽不科班出身,却灵气十足!1997年我们一起赴江苏省演出,王新宇不足五分钟的表演,竟能够赢得观众三次掌声!令人心痛的是,刘晶霞老师晚年失子,王介甫幼年丧父,养育孙儿的艰辛,可谓一言难尽......刘晶霞老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到啥时候我都是评剧的人啊!”短短一句话,寥寥几个字,其实就是她一生的深情。
刘晶霞老师此生身心皆属于评剧。不仅如此,十几年前为了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还把唯一的孙子王介甫也交给了评剧事业。王介甫先是学习评剧表演,后改学司鼓。他还颇具作曲天赋,眼下正在中国戏曲学院专修司鼓,有幸得到中国评剧表演大家张德福老师、中国评剧院鼓师张剑冰老师和评剧表演名家刘慧欣老师、马惠民老师、高闯老师、鼓师刘德士教授、北京评剧院鼓师杨广同老师、北方昆曲剧院鼓师李永晟老师、中国评剧院作曲家戴锡英老师、黑龙江省评剧名家宋桂芳夫妇、原牡丹江市团长殷杰老师夫妇、原牡丹江市京剧团书记陈英奎老师夫妇、牡丹江市评剧团鼓师杨连锁老师等等诸多恩师、名师的真传。今天的王介甫,可司鼓、可创作唱腔、还可登台表演,一专多能,且得到业内诸多名家的高度认可,是中国评剧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王介甫还有一个为熟悉他的人所知的小名儿,叫刘柱。刘柱这个名字是奶奶起的,其中饱含着刘晶霞老师希望孙儿今生能为评剧艺术“留驻”的殷切期待。她为了评剧可谓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刘老师是一位重情重义、至情至性的师长,一生至此帮助过太多人,其中也包括樊继忠老师和我。数年前的一个深夜,我们师生二人促膝倾谈,老人家深情地说:“我儿子是孝顺的,他给我留下了孙子。儿子的墓地我已经买好了,和我的挨着,将来就让他陪着妈吧。我儿子永远都是我儿子......”当时我的泪水夺眶涌出!心疼得无以言表——她越是坚强,我越是心疼......刘老师还说,现在最让自己揪心的就是年幼的孙儿刘柱,刘柱现在于自己而言,就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既然自己祖祖辈辈都是属于评剧人,唯一的孙儿,自然也一定属于评剧。
随后我和刘晶霞老师一别又是数年......直到三年前的冬天她回到牡丹江暂住,我才又得见她。刘老师风采依然,心明眼亮!经过数年努力,老人家终于得偿所愿,把自己唯一的孙儿王介甫送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评剧!
去年,我有幸看到退休后的崔鲁囡老师在厦门家中录制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崔老师自弹自唱了一首歌《千古绝唱》。这首歌,我听国内很多声乐名家演唱过,可是,唯有崔鲁囡老师的琴音和歌声让我禁不住心绪难平、潸然泪下......这是被评剧艺术拣选和洗练的歌喉!透过崔老师的吐字行腔,我听到她一生走过的路,一生心系的情,听懂了一颗因评剧而不平静、又因评剧而无比平静、高贵、深刻、晶莹剔透的心!我怎能忘记1996年拜师时崔鲁囡老师的口传心授。她为了录制了自己唱腔的磁带,让我认真聆听和学习。那字字句句间的唱唱叹叹、抑扬顿挫,无一处不透出崔老师此生此情投身于评剧艺术的无怨无悔,还有她的坚持与坚守......
我在原牡丹江市评剧团只工作过8年,可是现在回忆起来,仿佛那就是我的一生......在那里工作,工资最低,比现在低十倍!那里的工作量最大,最辛苦,体重不足90斤的我每次装台、卸台、装车、卸車要和同志们一起扛70斤重的大箱子!可是,那又怎么样呢?还是剧团的日子最有味道,最充实、最难忘——我就是爱那时、那里的一切啊!再后来的单位无论工作时间多久,总不及在评剧团时的岁月那般充实、丰富、悠长......那时,每次和剧团同志们在后台化妆,我都会深情而不舍地看着他们的面庞,仿佛错过这一刻,他们就会老去。我要永远记住他们最年轻、最美好的样子。而这一切,都源于评剧,都发生在剧团......
对于被舞台艺术征服、洗礼过的灵魂而言,人生处处是舞台,每一位演员都在舞台上饰演了一辈子别人,而最重要的,就是最终收获了最真、最好的自己——这一切,我的恩师们都做到了,他们活出生命中最可贵的那份至真、至纯、至美!
能读到这篇拙作的朋友,我相信,未来的时日,您也会和我一样爱上评剧,您也会在评剧艺术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安宁,收获一个栖身静心之所;您也会和我一样,透过评剧艺术看到一棵属于心灵的菩提之树。评剧艺术定会温暖我们的生命,点燃我们的激情,明亮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心中、眼前和脚下,皆是一片光华无边的美丽世界!
樊继忠老师已仙逝数月,而他留给这世间和徒儿王介甫的一纸师生义中所蕴含的三代评剧情,却让我们看到他生命落幕之处的最繁华的人生!樊继忠老师此生仿佛就是为评剧才来这世上的,评剧于他而言,仿佛就是活着的全部意义。如今,他驾鹤归去,他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牵挂就是自己一生创作评剧音乐的心血。作为此生世间最珍贵的衣钵,他已全权托付给今生唯一的、也是最心爱的弟子——王介甫。希望并坚信,王介甫定不会辜负祖母的养育之恩,不会辜负樊继忠老师的临终嘱托,在诸多亲人、恩师和名家名师的教诲指引下,不负众望,身心皆许评剧,人生因评剧艺术而精彩,生命因评剧艺术而满获尊严和价值!
正因为一代又一代痴情的评剧人的执着和坚守,评剧艺术也必会历久弥坚、推陈出新、常开不败、长盛不衰!
既然生而孤独,那就索性在孤独之处活出一片华枝春满的人生景象吧!今已在天堂的樊继忠老师啊,您此去依旧有评剧相伴——有评剧,您必不会孤单......
作者简介:高春慧,现任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牡丹江市群众文化学科带头人,牡丹江市第六批优秀中青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