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芳
[摘 要]审美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具体实际,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情感美、精神美、想象美等,并借助语言文字去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能力;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8-0039-02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对语文教学来说,比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更高的要求是立德树人的目标。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人心,同样被列入语文核心素养内容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引发一线教师的关注。小学阶段的学生,审美情趣处在萌芽时期,需要教师给予保护和培养,使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不断的发展和提升。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在字里行间中挖掘情感美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其优美的語言文字值得学生学习、积累,而且作品所蕴含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厚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深刻的人文精神等思想感情方面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文本的语言文字,学生受到的是一种润物无声审美教育。这些思想感情,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加以挖掘。在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感受文本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内容;再结合班级学情,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美的世界,让他们在文本情感美的世界中徜徉。
如,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文,作者通过回忆故乡桂花的香,表达一种刻骨的思乡情怀。这种刻骨的思乡情怀就寄寓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中。课文先写作者小时候在故乡摇桂花的乐趣,突出的是故乡桂花的香气:“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了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表达,不仅是“我”对故乡桂花香气的感受,而且也是对故乡人的真切感受。其中“浸”一词,让桂花香气这种无形的东西变成仿佛可以看得见的事物,表达出这种香气有浓得化不开的感觉。在接下来的对比性文字中,作者描写了杭州的桂花,在“我”的心里“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里的“才是”一词,强调“我”认为杭州的桂花香气超过了故乡桂花的香气。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母亲的认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里,“香”的前面加一个“再”字,在表达母亲对杭州桂花香气认可的同时,与“也比不上”相配合,更加突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气的独特。其实,在母亲的心底,无论是哪儿桂花的香气,都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因为那香气蕴涵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因素。它不仅有香气,而且香气里有乡情、乡音,它们扎根在离乡游子的心中。只有挖掘出母亲话语里的这种思乡深情,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课文寄托在桂花香气里的感情美。
二、在创设情境中感受震撼美
在阅读中,如果被文本所描述的内容所征服,处于一种亢奋中,那么学生就感受到一种震撼美。通常情况下,让学生沉潜文本的语言中,虽然也能体味其中震撼的力量,但难免缺少一种真切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文本语言的表达特点,积极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进入文本描绘的境界,产生强烈的共鸣,那么学生就能体会到一种震撼美。
如,六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一文,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这一天的空前盛况——有成千上万赶来的群众聚集的情形,有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时最激动人心的场面,有规模宏大的阅兵式,还有群众游行等。这些内容,学生看见的只是静态的语言文字,虽然也可以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但对没有经历过那种宏大场面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解决文字无法达成的直观效果。教师通过剪辑电影《开国大典》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片段,在学习到不同场面的描写时进行播放。如,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这种“排山倒海的掌声”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电影片段一播放,学生瞬间就感受到当时的震撼的力量——群众不仅死劲地鼓掌,还用力挥舞手臂。又如,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场面,教师适时将影片片段进行播放,并通过蒙太奇的手法,随着毛主席的声音的传扬,画面切换到长城、大江南北,人们都在毛主席的声音中不断地欢呼、高喊。这样,非常直观地显示毛主席的宣告传播了全中国。这样的宣告是多么具有震撼力,不仅让全国人民欢呼雀跃,而且让反动派感到垂头丧气。这是文字表达达不到的强烈的震撼效果。
三、在质疑思考中探究精神美
统编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写人类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体现人物的独特品质。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表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探究人物品质的过程中,学生要从文本中那些看似平常的表达中产生疑问,并抓住问题开展深度学习,尽可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来思考、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破译文本表达的密码。这样,发现人物精神品质就成为学生美妙的学习之旅。
如,四年级上册的《女娲补天》这篇神话故事,主人公女娲是以人类的创造者的身份出现的。传说,水神和火神不知什么原因打了起来,失败的水神一头撞断了撑天柱不周山,造成天塌地陷的重重危机,给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此时,女娲果断出手,先炼五色石把天上的窟窿补起来,再斩杀一只大乌龟用它的四条腿竖立在四方将天空撑起来,还杀死了作恶的黑龙,堵住了喷涌洪水的地缝,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的内容,如果只让学生一遍遍地读课文,人物的品质最终还是潜藏在字里行间。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的。在学习女娲采集、熔炼五色石补天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读这部分,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学生深入研读这一部分,很快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女娲从各地捡来五色石,是随便就能捡到的吗?”学生发现“捡到”一词背后藏着无数的艰辛,因为这是补天用的五色石,肯定是特殊的石头,稀少难找,随随便便捡来的石头肯定无法担负起补天的重要任务。有的学生提出:“女娲熔炼五色石补天,是用神火一吹就行的吗?”学生仔细思考发现,如果有神火一吹就行的话,那熔炼五色石补天的事在女娲的所作所为中就不值得一写了。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在补天的整个过程中,女娲所付出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经过探究,学生终于体会到,女娲补天具有一种坚持不懈、默默奉献、一心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精神品质。在这样感悟人物的精神美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在留白补白中领略想象美
作者因为表达的需要,常常是有所言而有所不言。那些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就成了文本的留白。这些留白在文本中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却时时能够感受到留白处不同寻常的意味,诱发读者展开想象。这样,文本的留白处是值得引领学生去想象补充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的生长点,或引导学生想象补充,或者提供资料补充,将学生帶入文本的深处。这样,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体悟中把握课文表达的独特内涵,使想象美更有吸引力。
如,五年级上册的《鸟的天堂》一文,作者写了自己两次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真切地发出“鸟的天堂”真的是鸟的天堂的感叹。在这两次描写中,第一次是在傍晚时,作者和朋友只看见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大榕树,但在号称“鸟的天堂”里,“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子”。这样的表达就是一种留白:“鸟的天堂”应该有鸟,“扑翅”的声音似乎有鸟,但“不见一只鸟的影子”。这无疑会引发读者的猜想:作为“鸟的天堂”应该是怎样的鸟的世界呢?鸟儿在哪儿呢?为什么不见“一只鸟的影子”呢?对此,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想象此刻鸟儿都在干什么,作者为什么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对此,学生想象出鸟儿此刻都进入了梦乡,正享受着大榕树带来的美好安宁。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继续想象:“这些鸟儿是怎么回到大榕树上的?”这一问题,让学生感到茫然。于是,教师适时播放夕阳西下的归鸟视频,让学生在观察之后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鸟儿归林的情景。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鸟儿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大榕树上,说明了什么?当大榕树下来了陌生人时,鸟儿为什么一点也不受到惊动?”经过讨论,学生明白文章的真正含义。鸟儿是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无论白天飞出去多远,都会赶在夕阳西下前回来;鸟儿在这儿生活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危险,更不要说受到惊吓、受到伤害,所以对来到大榕树下的人,它们不用担惊受怕,可以安然入睡,真正达到一种——“人来鸟不惊”的迷人境地。这才是这里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关键原因。只有懂得了文本留白处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前后两次描写“鸟的天堂”大不一样的道理所在。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路径和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根据课文的实际,采取不同的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情节美,让学生探究人物的精神美,给学生展示他们阅读的个性美,这样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