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艳 陈国民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形式,过程跨度较长,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多次“反思总结课”的实践,教师提炼出四项有效策略:整理资源履历,点燃高阶思维火花;建立树形结构,渗透高阶思维方法;实施操作序列,锻炼高阶思维能力;外化认知过程,丰富高阶思维成果,由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反思;高阶思维
思维是人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与人的成长密不可分。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高阶思维的培养,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丰富,过程灵活,形式多样,能够培养学生整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在交流和鉴赏过程中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展示、创新物化成果及精神成果的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反思课能够帮助学生习得归纳聚合、推理演绎、发散求异的思维方法,获得综合、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然而,通过审视当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可以发现,课堂存在着情感缺乏、结构化的思考和表达不足、主动性质疑不够等问题。学生缺乏有逻辑、有层次、有结构的总结和反思,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发展。对此,教师尝试以总结反思课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该课型侧重于学生对活动的总结和反思,以期在总结、反思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博物馆的探究”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本校六年级学生走进了浙江省博物馆。学生虽然经历了选题确定、活动方案策划、实地探访、成果展示、核心素养手册撰写等过程,但缺乏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活动停留在“做”的层面,鲜有思维的提升,高阶思维更难发生。《博物馆的奇妙之旅》总结反思课旨在让学生进行活动反思,总结在活动中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最后学生将其整理成册,为再次走进博物馆提供参考。这一过程也是发展高阶思维的过程。
一、整理资源履历,点燃高阶思维火花
博物馆的探究会经历较长的时间,其活动多样,且环环相扣。因此,在进入下一个阶段之前,有必要对前期的资料和活动经历进行梳理,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旧知和已有体验,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产生新想法,在冲突、挑战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阅览素养手册,重温探究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核心素养手册”,用来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大致内容包括:探究计划、小队成员、探究主题、精彩瞬间、经验总结、活动反思等。学生参观完博物馆后会填写其中的几项内容,之后可能就将它暂时搁置了,致使该手册的作用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读、重温,让手册中记录的经验成为本课的课程资源。
(二)提挈主题小报,挖掘精神成果
博物馆探究采用的是团队合作的方式,这也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7个小组制作的小报有不同的主题和风格,充分证明了团队对自己选择的研究主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验是学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而很多活动也就止步于此,不再进行总结和反思。事实上,除了静态的研究成果,动态的精神成长也是学生的重要收获。例如“我学会了解决某类问题”“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我学会了制作攻略”“我优化了资料搜集的方法”等。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尤为重要的行为表现性成果,也是总结反思课应着力挖掘的内容。
(三)填写总结表单,催生新鲜认知
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极富个性的,也是五花八门的。因此,要开展班级课堂教学指导存在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设计了“总结表”,让每一个成员参与小组讨论,并提炼出“小组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值得分享的”“遇到的问题”等体现学生探究过程的内容。教师阅览小组的“总结表”后进一步提取小组之间的共性问题,发现亮点,将其转化为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的资源。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冲突,这些冲突本身就包含着分析和综合等高阶思维的参与。在冲突中,学生还会产生新認知。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新的创造过程。
二、建立树形结构,渗透高阶思维方法
基于以上课程资源和学习履历,学生通过“现实树”“问题树”“未来树”等结构模型,学会“归纳聚合”“推理演绎”“发散求异”等高阶思维方法。
(一)直面“问题树”,渗透归纳聚合的思维方法
探究从问题出发。“问题树”上罗列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学生在搜集和整理资料时出现了以下现象:低头抄、直接打印网页资料、直接拍照片等。学生对资料照搬照抄,缺乏加工、处理,这样搜集到的材料信息冗长、杂乱,难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同时删除指向不明、表达不清的无关问题,最后回到活动中,找出问题与关键要素间的联系。这种将零散的问题整合在一起,自下而上进行整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归纳聚合的思维过程。
(二)利用“现实树”,渗透推理演绎的思维方法
问题既是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的助推器。“现实树”是活动前期现实存在的以及课堂生成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学生经过推理,先辨明背后原因,归纳出一般的方法、流程,再回到具体情境,补充个性搜集方法。这就是推理演绎,具体如图1。
(三)拟定“未来树”,渗透发散求异的思维方法
“未来树”旨在引领学生描述已经达到的成效,并憧憬下一次探究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以体现博物馆探究与其他地方、其他主题探究的不同之处。学生在掌握一般探究方法的同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探究更多样的场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散思维,在稳定中求变化、求创新。
三、实施操作序列,锻炼高阶思维能力
(一)提炼探究亮点,培养综合思维技能
整个探究之旅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学生总结“探究亮点”,发现典型经验经历了由粗到精,由个人到小组再到全班的过程,脉络清晰、明确。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和方法,发现规律,并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迁移和运用。这就是“综合”思维的运用。
(二)分解具体做法,培养分析思维技能
各小组在写下本组最想跟同伴分享的亮点之后,要对这一亮点进行分解。首先要确定与亮点直接相关的重要做法,剔除无关和不重要的做法,然后确定各个具体做法之间的系统连贯性,最好几条做法要相互独立,又彼此连贯。可以说,这就是“分析”思维的运用。
(三)评论小组汇报,培养评价思维技能
评价是指基于准则和标准做出判断。在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时,有学生发现去博物馆之前大家已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似乎不去博物馆也没问题。其他学生马上提出反驳意见,他们认为在博物馆才有现场感,作品也会更立体,更有质感和感染力,大家也能从多角度观察展品。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判断教师和同学的说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矛盾和错误之处,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就是“评价”思维的运用。这样的收获和成长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反馈,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程评价的发展导向。
四、外化认知过程,丰富高阶思维成果
高阶思维虽然是复杂而高级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发生,但是高阶思维的发生是静默的、无形的,一般情况下难以直观地被感知、监测到。尽管如此,高阶思维并不是捉摸不透、飘忽不定的“海市蜃楼”,因为它会用恰当的方式将它创造的成果外显出来。
(一)生成博物馆“锦囊”,解决“探究问题”
在小组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风信子小队”成员现场生成了锦囊妙计,它就是高阶思维发生的产物。学生在倾听小队汇报时,分析了网上搜集资料这一做法的缺点——过于简单、笼统,无法得到好的资料。因此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评价——做法不具有可操作性,并追问:怎样的资料才算是好的资料?最后,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了“要找点赞高的、权威专业的帖子”这一有效做法,并将其写在小锦囊上。这就是高阶思维的外显。
(二)设计博物馆“攻略”,总结“探究指南”
在小组交流时,面对“不熟悉地形,找了很久”“等待走散的同学花费了很长时间,因此来不及仔细参观”等问题,一个小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提前制作攻略。攻略通常在旅游时会用到,该小组将它迁移到课堂,旨在有效解决问题。一个攻略的制作需要整合很多内容,还要区别、分辨、筛选信息,有的甚至要进行现场踩点,因此会涉及很多思维活动。
(三)创生博物馆“宝典”,建构 “探究模型”
各小组的亮点、经验、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写在一张张牛皮纸制成的活页上,犹如一颗一颗散落的珍珠。教师将所有的活页用卡口串联起来,加上封面和封底,做成一本专属于这个班级的“探究宝典”。它就像一个“模型”,包含着博物馆探究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指导学生以后更好地開展研究,还可以作为留给低年级学生的礼物。博物馆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一本本宝典的积累也使博物馆课程成为学生、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
需要说明的是,高阶思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往往和低阶思维相伴相生,且二者之间还能进行相互转换。教育除了保证学习的进行,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迁移的发生。因此,教师除了要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之外,还要帮助学生运用思维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贺斌.默会知识研究:概述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5).
[3]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 汪茂华.高阶思维能力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5]林崇德.教育与发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 310024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