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恢复路径调查与研究

2021-11-12 06:57马利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南华大学雅乐乐舞

马利利

(1.全北大学韩国音乐学专业,韩国全州 54896;2.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雅乐”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用于宗教、政治、风俗的各种仪式典礼中的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主流音乐形态[1]。台湾雅乐起源于郑成功在台湾建立郑氏政权之后,将儒家文化引入台湾。当时跟随郑成功的有不少明朝皇室成员和学者,其中就有皇室成员朱术桂,在其府邸举行祖先神位的祭祀仪式时,使用的就是明朝的雅乐制度。郑成功受其影响将雅乐应用于相关的正式场合,每月向北遥拜帝座。1662年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继位,在台湾兴建孔庙,并大力推行儒家教育。1665年台南孔庙的建立,是祭孔乐舞在台湾的首次展现,祭孔仪式延续至今成为台湾雅乐的范本。

台湾最初使用明朝的礼乐制度,延续至清朝雍正年间稍做修改,再到清朝乾隆八年(1743)时将乐谱进行翻新,仪式也稍做更改,更改后的版本沿用至日占时期,歌谱又再次被翻新,而此次修改后的版本沿用至今。直到1968年,庄本立根据清朝礼乐制度重新制定了新的孔庙祭礼乐舞,作为台湾雅乐祭礼仪式的范本,被广泛应用于台湾地区的孔庙祭礼。1987年庄本立在中国文化大学成立了华岗古乐团,是台湾当时唯一演奏宫廷音乐的乐团,2001年因庄本立去世而终止。除了庄本立创立的华岗古乐团之外,台湾再无出现专门演奏古代宫廷音乐的乐团,直到1996年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的成立,掀起了恢复台湾雅乐的新篇章。该文通过对台湾南华大学雅乐恢复的路径、创作理念、恢复成果等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并总结其恢复过程中的经验,为传统文化恢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1 南华大学雅乐恢复考察

1.1 雅乐恢复的动机

台湾南华大学是由佛光山星云大师创办的一所综合大学,始建于1996年。建校以来以发扬古代书院传统,重建人文精神,树立21 世纪新型大学为目标。在第一任校长龚鹏程先生推行“礼乐治校”的前提下, 同年8月建立了台湾地区唯一一家进行雅乐研究与演出的团体——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以期通过礼乐实践,弘扬古代乐教,重建礼乐文化,同时还开设了“通艺堂”,让学生学习“六艺”,体会儒家礼乐思想,逐步建立学校的礼乐象征,并在学校的各项庆典仪式上发挥礼乐教化的功能。

1.2 雅乐团设置

南华大学雅乐团成员由学生组成,每届大约四十人。在具体实践中,雅乐团设置有乐队、舞队、鼓队和琴队4 个团体。乐队主要演奏中国古代宫廷音乐,通过庄重,典雅风格的古代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团员的行为举止都能合于礼; 舞队主要以乐队的音乐来编舞,通过学习文舞、武舞、礼容舞、六朝祭舞、唐代敦煌舞、破阵舞等各种庄严肃穆的舞蹈动作,从中体会雅乐舞的含义,实现乐舞合一的理想;鼓队主要培养音乐的节奏感和合作能力,内容以学习绛州大鼓为主;琴队主要学习代表文人风格的古琴,通过古琴的修习过程陶冶团员性情,也能更加理解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使参与表演的学生具有“雅者”气质,从站、立、走、坐、施礼、表情等诸多方面对乐团表演者进行形体上的训练与规范,使之尽可能地体现出古代“礼”的精神内涵。

南华大学雅乐团乐队编制的设立参考了大量文献与出土文物资料,以重现不同朝代的宫廷乐舞为目标,仿制了上百件先秦、汉朝、唐朝等不同时期的乐器及服饰,主要乐器有编钟、编磬、建鼓、虎座鸟悬鼓、柷、敔、木鹿鼓、搏拊、瑟、笛、排箫和笙等。乐器的摆放位置参照了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乐器室的乐器摆放方位。另外,乐器的摆设与乐队的编制也会依照演出场地与演出主题的不同而改变。因雅乐团演出的节目大多为不同朝代的作品, 演出时也会尽量复原当朝的乐器及乐风。

舞队编制根据队员人数多少有所变动,因雅乐团成员为学生自发参加,无法固定参与人数,加上南华大学并无舞蹈系,学生舞蹈方面的能力相对逊色,导致舞队的参与者较少,每届平均男女共10 人左右,男性舞者比例更低,至多不超过4 人,少时甚至没有一人。因此,雅乐团在舞蹈的呈现上,除了依照史料上有记载的人数做舞队编排,也会考虑舞队人数状况以及利于传承等方面,大多以独舞、双人舞、四人舞、五人舞以及不超过十人的舞队形式演出。此外,舞蹈的形态也会因演出规模以及实际参与人数进行调整或改编。

2 雅乐创作的依据

2.1 乐曲创作理念

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的曲目创作分为自度曲、改编曲以及直接采用古谱3 种。自度曲和改编曲都是依据现有的古谱进行乐曲的创作和改编,首先要根据乐制和旋宫系统判断不同的朝代,乐谱翻译完后由乐团进行试音,通过试音发现问题再进行修改,最后按照当朝的乐风和常用曲调对乐曲进行配器。这个过程不仅是对雅乐再研究再创作的过程,也是对出土文物在考古学上的一种延伸和活态展现。最初担任雅乐团作曲的是南华大学民乐系客座教授童忠良,代表曲目有《昭夏乐》《大濩》《穆商商》等。另外,也有部分利用编钟和编磬等古乐器将台湾民谣重新编曲的作品。除童忠良之外编曲者还有乐团团长周纯一教授,乐团部分教师及乐团的学生。

下面以《昭夏乐》为例诠释雅乐团编曲的创作理念。根据《隋书·乐志》记载:“周宗庙乐:皇帝入庙门奏《皇夏》,降神奏《昭夏》”,可知《昭夏乐》一曲最早是周朝宫廷的降神曲,之后又由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庾信重新创作周宗庙歌十二首,其中之一就是《昭夏乐》。雅乐团编创的《昭夏乐》乐谱(见图1)参考的是明末宫廷乐师魏皓的《魏氏乐谱》中记载的《昭夏乐》的乐律及乐谱(见图2),两个谱例的歌词完全一致,旋律音高虽不相同,但节奏型大部分一致。因用于降神仪式,演奏时气氛庄严神圣,全曲节奏较缓约=40,前奏用单纯的鼓声反复两遍敲击X XX X X的节奏来定速并引入乐曲,使整个作品更具庄严之感。

图1 南华大学雅乐团编创的《昭夏乐》乐谱[2]

图2 《魏氏乐谱》的《昭夏乐》乐谱[3]

2.2 乐舞创作理念

南华大学雅乐团恢复的历代乐舞共有15 首,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仪式乐舞,代表作品有《昭夏乐》和《大成乐章》中的文舞和武舞;二是宴飨乐舞,代表作品有根据敦煌壁画恢复的《望月婆罗门》;三是与台湾文化相结合的创新乐舞,代表作品有《苏莫遮》。乐舞创作的理念首先考究作品的年代,从古书中寻找当时的舞风或是从出土文物的画像、陶俑中发掘表演者的身份、人数、舞容以及服饰等特色,再分析这个乐舞表演的目的和意义,最后呈现出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乐舞。

南华大学雅乐团服装的设计参考了各朝代出土的壁画、漆器、雕塑等文物,以及有关各朝服饰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历史性和传统性。但实际操作中因演出曲目众多, 演员更换服饰多有不便,所以乐队的服饰以不同朝代的官服为主,舞队的服饰更为考究,会根据作品朝代的风格搭配不同的服饰。

下面以《昭夏乐》为例诠释乐舞和服饰的创作理念。《昭夏乐》是南北朝时期创作的宫廷降神曲,因此雅乐团舞蹈编导冯靖评老师参考了大量的南北朝时期与宗教乐舞相关的图腾文献,并结合音乐的旋律及歌词的含义对乐舞进行创编。最终从巫舞的灵感中确定了舞者的形象,即头戴羽毛手持树枝。服装则参考了出土于甘肃麦积山北魏石窟舞蹈女伎的画像,上身紧窄和袖口肥大的式样,再配上缝有褶裥的百褶裙,起舞时舞姿飘逸,美感十足。而舞蹈呈现的中心精神为“祈求”,因此在动作的编创上使用了许多手部向上延伸及叩拜的动作。最初由4 位女子担任舞者,之后又进行改编,增加两人戴面具击鼓和磬而舞,使作品更具神秘色彩。

2.3 仪式活动

为了实现“礼乐治校”的目标,南华大学雅乐团除了举行乐舞演出活动外还重视举行各种仪式活动。例如,每年在校内举行的三大祭礼“校庆春祭”,“毕业典礼”和“成年礼”,这些活动最能展现雅乐团的仪式功能,最符合重现雅乐的原始意义,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达到个体心灵的净化和社会心态的修复,更能体会礼乐精神,传递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气质。

“成年礼”是少年男女达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古代汉族的成年礼指“冠礼”和“笄礼”,“冠礼”和“笄礼”分别是古代男子和女子的成年仪式,由于古代男子在进入成年时会举行加冠仪式,所以称为“冠礼”;而女子在成年时会进行将头发挽成髻后插入发簪固定的仪式,故称为“笄礼”。这个传统仪式自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因意义重大历代都很受重视, 不同朝代在仪式上虽稍有变化, 但形式一直被保留下来。汉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礼”和“笄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经过“冠礼”和“笄礼”的教育与启发,能使“孺子”获得思想的转变和行为的规范,在礼中真正体味到自身的责任和承担。

南华大学每年为年满18 岁的在校学生举行“成年礼”,至今已举行12 届。举行“成年礼”时使用的乐器有编钟、编磬、笙、瑟、虎座鸟架悬鼓、拍板等,主要演奏的乐曲有迎宾曲、击鼓、启礼乐、鹿鸣、四牧、皇皇者华,也会演奏大成乐章,跳四人佾舞。通过举行“成年礼”活动,让所有参加的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体验礼乐文化所带来的感受,在亲身感悟中,深刻体会古冠礼“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的精神[4]。“成年礼”是最能展现南华大学雅乐团功能性的仪式,最符合重现雅乐的原始意义,体会乐教的精神,以求其在心灵、人格以及行为方面有所感悟与提升。将感性的“乐”与理性的“礼”渗透于同一的教育模式中, 使得教化作用发挥于无形之中。

3 雅乐恢复成果

3.1 演出成果

雅乐团自成立以来,进行非仪式性的演出约130 场,仪式性演出约40 场。现把主要成果列举如表1 所示。

表1 雅乐团主要成果列表

南华大学雅乐团成立以来,在传统礼乐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构建雅乐人文环境,传承、弘扬古代礼乐思想,力求以雅乐文化陶冶当代社会风尚,培养人的礼乐精神,充分发挥中华礼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教化功能,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2 课程建设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古代音乐理论研究与实践相关课程,开设了中国雅乐、乐律学、古琴、文献学、艺术社会学、先秦乐合奏、唐宋乐合奏、明清合奏、雅乐训练等课程,突出与雅乐艺术相关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为雅乐团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还通过邀请大陆雅乐领域知名专家为该校客座教授,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带领学生参加学术性会议及展演、鼓励学生独立创作等,增强学生对雅乐的理论与感官认知,为雅乐团的发展助力。

4 雅乐恢复的路径

通过对台湾南华大学雅乐恢复过程的深入调查,可清晰看出其恢复的路径如下。

(1)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雅乐中体现的“礼”,不仅规范人的行为准则,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更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结晶,通过恢复雅乐中的礼乐精神,延续数千载从国家意义上一直处于主导或称引领地位的礼乐文明大传统,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下发展延续[5]。南华大学雅乐团建团以来硕果累累,并辐射到韩国、日本等地,为中国传统雅乐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

(2)借用大学自身优势为雅乐恢复助力。台湾南华大学自创校以来以发扬古代书院传统,重建人文精神为该校的发展特色,具有人文性、宗教性、艺术性及科技整合等特质。在此创校理念的背景下,南华大学创建雅乐团,以恢复古代礼教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致力培养兼具品格教育、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之全型人才,积极建立传统人文风貌及现代知识体系。强调把“雅乐古礼”贯穿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身、心、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了雅乐的教化功能,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雅乐创作要遵循“以史为鉴”的原则。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因此,每个历史朝代政权相对稳定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前朝的基础上修订礼乐。“以史为鉴”意味领悟历史演变规律,把握社会发展大势,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历史态度。台湾南华大学的雅乐创作则直接采用古谱、自度曲、改编古曲等方法,并根据古代典籍恢复了历代仪式乐舞,宴飨乐舞等。

(4)加强雅乐相关科研平台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是雅乐恢复的必经之路。台湾南华大学开设了“通艺堂”,建立科研小组,并在雅乐团设置了乐队,舞队,鼓队和琴队四个实践团体。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整合历史、传统音乐、文学艺术、哲学等各方面专家,聘请了一批具有深厚造诣的国内外专家,初步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南华大学雅乐团多次到大陆、韩国、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国家与地区间的文化了解,缩短了彼此的文化差异,传播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增强高校雅乐课程建设、打造课程文化是雅乐恢复的基本保障。雅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其恢复之路必然离不开高等院校对雅乐课程建设的打造。传统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又与当代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息息相关,不仅对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又是高等院校适应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台湾南华大学紧紧围绕雅乐发展,从理论研究、文化研究、艺术实践、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课程架构,在对雅乐文化深度挖掘的同时,既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成长与思想道德培养,发挥中华礼乐的教化功能;又注重在继承文化基因中挖掘新意,有坚守又不断创造,这是中国传统乐文化体系的要义[6]。南华大学这种专业技能课程与理论研究、文化研究并行的课程设置方式为高等院校雅乐重建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

虽然南华大学的雅乐团只是台湾高校背景下提倡“弘扬古代乐教,重建礼乐文化”的学生社团,但其勇开先河、敢于担当的精神对中国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平顶山学院等大陆一批率先进行雅乐恢复的高校乐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面对逐渐西化的中国文化,具有复苏民族文化意识的雅乐,使承载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礼乐精神得以呈现,重塑了当代国人的文化自信。因此,雅乐的恢复不仅是对人心灵的重建,更是实现中华民族自我认知,自我标识的最好凭证。

猜你喜欢
南华大学雅乐乐舞
“非遗”传统舞蹈的当代构建与审美表达——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
南华大学召开学习丁德馨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龟兹乐舞
获批57项!南华大学2021年度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取得好成绩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日本雅乐的传承与流变兼论中国雅乐的价值重构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Wang Chuan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