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颖怡 李 敏 袁文婷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水平”。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从当前国际和国内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来看,社会上看待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大家都比较注重对学历、学位的的要求,对于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意识不够强。面对现在高职教育的扩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规模同比较低,生师比较大,且按照当前教师队伍招聘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致使大部分高校的教师都是高等学校才毕业的年轻人,他们从未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实践实训课程的培养,不具备相关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的理论知识大于实践操作能力,即便在工作单位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不能完全达到“理实一体”的教学要求。如果高职院校未能提供“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有效平台,是无法建成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被提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度,面对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水平已经相对滞后,生师比较大,教师在“双师型”能力提升中也力不从心。同时,经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多存在“双师型”教师的认证制度不规范、引入渠道单一、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双师型”职称评审制度欠缺、激励机制有待创新等问题,以上各方面的问题都将影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
根据国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始终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通过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国家对高校的重要要求。围绕产教融合新形势下这一主线,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思路,通过拓宽人才渠道、筑建师资平台、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健全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建设路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德高技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融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础。由此寻求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能够很好地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特点。拓宽用工渠道,探索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和确定兼职报酬的新模式。积极鼓励“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通过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建立。建立健全职业学校和高职学校教师假期实践制度,鼓励高校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探究符合实际的职业教育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能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以提升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师德素质、业务素质、双师素质为目的,以“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坚持“校企共培、专兼结合”,培养一批业内认同、国内知名的教师和工匠。全面落实教师全员轮训制度、新教师教育见习和企业实践制度,并通过与省内机电专业顶尖企业及高等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打通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双向交流通道,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共建培养培训平台,加大对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从源头上解决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题,找到符合我省职业教育要求,契合高职院校发展实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系,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
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的推进和实施,培养一批业内认同、国内知名的创新型、服务型教师团队,建成高职专科与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提供优质人才支撑。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并实施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四有“双师”教师标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养,达到“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目标。优化产教融合“双师”教师培养机制,创新学校与政府、企业共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青年教师的培养,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的实施,确保新进教师“先实践、后上岗”。继续落实专业教师“双导师”培养制度,充分发挥企业技术骨干的优势,通过老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对专业教师进行“双主体”的培养,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的比例有所提高。通过制定和完善“双师”教师培养的制度,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
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将“师德师风、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研科研能力”等纳入教师评价标准,将师德、课程建设、指导技能竞赛、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等作为主要认定内容,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素养,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
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师风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制订教师师德师风年度培训计划、考核管理办法等,采用表彰、学习大讨论、培训、征文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学习、宣传活动,使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三个牢固树立”、“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重要论述精神,并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日常培训的重要内容,并把考核结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聘期考核范围,并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激励、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兼薪规范等配套政策措施,深入挖掘身边先进典型事迹,开展师德师风先进典型评选,面向广大师生讲好师德故事,广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事迹,用身边的榜样传递师德力量,以点带面,营造人人学做榜样的新局面。
构建以“校内实训基地、科研科普基地、校中厂专业群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群”为支撑,以“校企名师、名匠(大师)”为引领的双师教师培养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向、分类别培养具有特色的“双师”队伍,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平台,提升教师“双师”能力,全方位推进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建设。
制订高水平教学团队发展规划,以重点专业或专业群为“领头羊”打造教师创新团队。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以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能力及建设专兼并行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主要目标,通过与知名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发挥特殊人才、名师和行业专家在教师培育、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开发教学资源,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教学能力、创新能力、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科研技改能力等。培养优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构建教师培养有效平台。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共建培养培训平台,制定专业和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等制度,全面落实教师全员轮训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理论+实践”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国内外培训研修机会,提升专业或专业群带头人的应用研发能力、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实现骨干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国际交流能力得提升。以博士学位研修、前沿技术研修、企业顶岗锻炼等为抓手,有效对接“1+X”证书制度,从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教研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升专兼职教师“双师”素质能力。对新招聘的青年教师,建立新教师岗前教育见习和企业实践制度,以尽快了解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发展现状,提升工程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指教能力。
依托 “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支持校级教学名师参加各级政府的名师遴选,加强教学名师的培养。以校级教学名师遴选为基础,支持教学名师承担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的教改项目;支持教学名师主持或参与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标准制定等工作;加快推进教师技术技能提升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与上级工会及企业等共同建设具有技能推广、技艺传承、产品研发、工业开发、大师培育等功能的技术技能培养平台,建设传承技艺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技术技能平台和大师培养机制,培养一批品德高尚、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大师。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建、考、评、树”的激励机制。以师德、能力、绩效、贡献为导向,以深化教师考核评价、职务评审、岗位聘用、绩效分配等为重点,形成促进教师“双师”能力发展的新生态,以促进教师个人能力素质提升、教师创新团队建设。通过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分配、评奖评优等制度改革,鼓励教职工自觉加强自身“双师”能力提升建设,充分发挥名师、大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带动作用,组织青年教师拜师学艺,开展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练兵比武,引领“双师”队伍建设,打造优质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