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国内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发展

2021-11-12 21:14:33韦千千
声屏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主义工作者用户

□ 韦千千

我国“大数据与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热潮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其中研究方向主要有大数据对新闻媒体传播形式的影响,进而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潜移默化的消融与重塑,也有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类别、内容所产生的变化,引导新一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理念。

基于国内研究现状,如何更好借助新时代下大数据的后劲,推动新闻专业主义向好发展,以求发挥出最大作用提升我国新闻传播质量,同时指导新闻传播行业更好地应对大数据潮流,这将是本文所探究的重点。

迅速崛起的大数据势力

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热情地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不过,大约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才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

2013年初,《人民日报》曾发表过名为《2013被称为“大数据元年”》的文章,“互联网上,每天新浪微博用户发博量超过1亿条,百度大约要处理十亿次搜索请求,淘宝网站的交易达数千万笔,联通的用户上网记录一天达到10TB……”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与延续。

微信、微博、抖音等众多新媒体平台用户增多、资讯内容扩大,大量的用户数据、舆情数据也随之增加,进而形成庞大的新媒体数据库。面对海量的多元数据,如何高效率地处理、分析这些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新浪微博后台话题指数数据为例,可以查看到新闻话题的阅读量、讨论量与各时段热度变化趋势,由此可预估该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并对之后的舆论导向提供辅助预判。

总的来说,大数据通过运用数学算法,建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之上,人们不再依赖随机采样,不再热衷于精确度,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而是更加注重对全体数据的综合性分析,并挖掘出其中的潜在价值。

具有大数据色彩的新闻专业主义

从2013年至今,新闻事业的各方面或多或少都受到大数据的影响。新闻信息获取方式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各大新闻单位可从政府统计部门官方网站获取涉及社会民生等权威、完整的数据,也可通过网络爬虫技术采集新闻内容所需要的数据。

大数据在新闻业的变革。相较于传统新闻传播,大数据的特性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全新的新闻信息呈现模式,以及为新闻工作者提供网络舆情分析思路。一、个性化推送定制。用户参与使用各种新闻客户端、小程序,相对应的终端便会将搜索记录、新闻阅读类型、阅读时长等数据记录下来,并生成数据集。互联网终端再将用户数据集与自身所具有的数据库对比,通过算法将相关新闻推送给用户。使用大数据搜集整合用户阅读习惯、内容倾向等数据,新闻工作者可以更好的把握受众喜好、优化新闻内容,以获取高质的阅读量。

二、可视化呈现。大数据对新闻呈现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视化方面,即产生数据新闻。“所谓的数据新闻,根据词面意思就是数据加新闻的模式,在前者占有很大比重的同时将图文、音视频式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使新闻给受众带来阅读思维与模式的新鲜冲击感、增强阅读体验、锁定并增加受众。”信息表、时间线、数据漫画、文字云等,是目前国内外主流数据新闻作品常用的可视化类型。

三、舆情预估与把握。网络舆情在社会舆论场占据重要地位,能够快速、直接地反映各类舆情事件,甚至有些网络舆论事件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用互联网数据平台大数据监测网络舆情,辅助新闻工作,科学预测事件的未来发展,及时疏导、协调不良舆论,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四、新闻内容深化。明确结论,重点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大数据下新闻发展的趋势,数据的运用不只是对数据的整理与罗列,更重要的在于数据背后的信息解读。《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布的《从税收大数据透视脱贫攻坚战》,从增值税发票数据入手,逐步展示“十三五”时期全国扶贫龙头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用数据展示各行业发展,突出企业效益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内容既浅显易懂,同时又不失深度。

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冲击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舶来品,它源于西方新闻界,是新闻工作者需要坚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强调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尽可能地为公众还原事实的真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大数据下新闻行业呈现出的种种新特点,对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外部冲击与内部修缮。

新闻内容个性化定制固然满足用户多层次的信息需求,但事实上,用户无形之中泄露了个人隐私。互联网之所以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关键在于对用户个人数据的充分挖掘。用户每点击一篇新闻,其浏览记录迅速被终端捕获。以“今日头条”为例,随着用户对其他新闻的点击,其后台人工智能技术生不断完善用户个性化信息,提升推送内容定位的精准度。用户隐私被无形地暴露在大数据之中。

在错综复杂的舆论中,新闻内容把关方面如何做到客观真实也是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挑战。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各类谣言、流言充斥其中,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的崛起,出现了所谓“网络大咖带节奏”的不良传播现象,在受众群体中散布煽动性、情绪性消息。新闻时效性方面的竞争也是格外激烈,“抢时效”等行为造成了一些影响面广、影响力大的新闻事件报道的失真。传统专业媒体的权威性遭受挑战,谣言和假消息的散布严重危害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传统媒体对舆论事件的导向力也随之减弱。

数据的确是数据新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但滥用数据导致新闻信息的冗余与复杂化,加重用户阅读负担。而数据的获取渠道不一,从官方网站平台获取的数据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获取流量,不惜编造、利用不确定的数据博人眼球,与新闻真实性背道而驰。当遇到数据不明、缺失的情况,新闻工作者应完整地注明原因,帮助受众甄别数据性质,而非凭借自身逻辑胡乱地编写一气。

新闻专业主义的自我修缮

新闻专业主义面临诸多挑战,与时俱进的自我提升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出路。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行主体,在大数据新闻采编与制作中应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加强大数据运用能力与业务能力,练就过硬的新闻专业素养,对新闻价值做出科学的判断与选择。与此同时,创新传播理念,巧妙运用大数据为新闻专业主义服务,从而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对于数据的管理应用更应注重伦理道德,具体要做到直面数据残缺的情况,积极搭建数据服务和互动平台,重视互动机制的开放,引导健康良性的数据生态。相关部门也应增强数据透明度,做到将数据资源公正公开,服务于社会与受众。在用户个性化新闻推送板块,应以尊重用户个人隐私权为前提,恪守职业道德规范。

2015年9月10日,由腾讯财经开发的机器人写成第一篇新闻稿,在短短一分钟内将新闻资讯提供给用户。人工智能技术为新闻编辑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机器人写作并不能由此代替新闻工作者。机器人写作依靠算法,目前对人类语言文字把握能力较弱,且只能在特定领域进行“创作”,最终成稿形式也是大同小异。对于一篇好的新闻稿而言,不可缺少新闻工作者的表达概括能力,尤其是涉及人文关怀内容时,算法数据冷冰冰的语言无法做到人情味的铺叙。在日常实践操作中,还需关注人与机器的互动关系,做到取长补短。

此外,新闻媒体还需在舆情监测机制层面下功夫,顾及社会效益,挖掘舆论场中的新闻价值,对社会中的虚假信息进行及时的澄清,特别是在突发性的公关危机事件中,尽量避免“媒体失语”情况的出现。

结语

大数据时代,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在探索新发展,互联网新媒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大数据作为一种极具力量的传播辅助工具,为新闻传播事业打开了新大门,新闻专业主义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新闻专业主义仅仅是换了形式,其中内涵价值不会改变。综上所述,在新形式、新发展的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更应把握机遇,积极主动适应、学习使用新兴技术,发挥大数据信息处理的高效便捷性,遵循客观公正原则,为公众提供专业合理的资讯与解读。

猜你喜欢
主义工作者用户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黄河之声(2021年2期)2021-03-29 01:20:20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人民调解(2019年1期)2019-03-15 09:27:44
近光灯主义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