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研究

2021-11-12 23:07
戏剧之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民族文化

(东北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19)

一、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及文化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但从文化输出的角度上来讲,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依然稍显薄弱。“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从经济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从经济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过程能否顺利,关键在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向文化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所面临的一个紧迫的任务。推动文化发掘与继承的机制体制建设,着力构建强有力的文化输出体系,是推动我国向文化强国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表明我国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文化软实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增强东北地区文化软实力、保护和传承东北民族文化应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的着眼点。

中华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化文化,中华文化的源头不仅仅是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也包括黑龙江流域文明及辽河流域文明。相较于中原汉族文化而言,东北地区民族文化虽然具有边缘性和续发性,但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以其包容性以及鲜明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一块独特的珍宝。

二、东北地区多样的民族文化及其现状

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而后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合、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在地域因素影响下形成多样的民族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明里,东北地区始终存在着优秀的文化。但今天我们谈到的东北文化与古代东北地区文化的范围并不相同。今日的东北文化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在多民族相互影响、地域特征经济特点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多元融合演变而来的民族文化。东北地区在其发展历程中创造和积淀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址遗迹和文化艺术品类,它们之中有些物质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定格于历史的某个时刻或节点,以静态的形式向人们展示着东北特有的风貌和文化信息,有些非物质的文化随时代发展传承演进至今,在不断的融合与发展中存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人文功能。

(一)粗犷豪放、古朴淳厚的草原文化

东北先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特别是在今内蒙古一带。在广袤的草原上,充满智慧的先民们通过劳动不但满足了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还创造出了属于本民族的灿烂的草原文化。东北先民们将生产生活经验与智慧通过文化寓意表现出来,并逐渐形成系统性的装饰艺术纹样。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历代艺术创作的源泉。特别是在契丹族建立的辽朝,草原文化得到充分发展。作为辽代重要艺术成就的辽墓壁画,不仅在辽代历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同时在中华艺术发展上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艺术成就。墓葬壁画作为现存最多的辽代绘画艺术,从出行及归来图、饮食图、狩猎图、放牧图、草原风景图和草原游牧驻地图六个方面,展示了辽代草原题材绘画艺术,是在草原文化、唐宋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共同作用下绽放而出的艺术。在20世纪中期,经过考古学专家的不断探索,逐渐向世人揭开了辽代壁画神秘的面纱,辽代壁画以精妙的绘画技巧和对辽代人们生活场景的反映引起了学者专家们的研究兴趣,也为探究辽代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新中国成立以后,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经济文化实力强劲,考古方面自然有所建树,专家学者对辽墓壁画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也相当丰富,但是在研究工作结束后针对辽墓壁画的展示与保存工作没有得到重视,造成民族文化与物质遗存的流失,十分可惜。

(二)得天独厚、物产丰富的农耕文化

东北平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白山黑水之间有着广袤无垠的黑土地,这是东北的粮食主产区和人民生命的保障,也是东北农耕文明的根。东北平原介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主要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三个平原组成。环山绕水、沃野千里,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孕育了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的经济生产形态,并孕育了极具地域特点的农耕文化,农耕业的发达使得东北平原地区人们生活较为富足,且由于一年一熟的耕作方式使得人们在冬季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文娱活动,由此孕育了众多热情洋溢的艺术形式,例如二人转、地秧歌、海城高跷秧歌、喇叭戏等。二人转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它植根于东北民间,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出形式多为一男一女,演出服饰鲜艳且极具东北特色,手持扇子和手绢双人配合边唱边跳。其故事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且其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既具有表演性也有自娱性,深受东北地区老百姓的喜爱。二人转等东北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背后是黑土地赋予东北人民乐观淳朴的精神文化,也反映出东北地区特有的地域环境、思想观念、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方面内容。

但近年来二人转、地秧歌等民间艺术没有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及资金支持,民间艺术团体入不敷出,难以专注于演出及节目的创新。演出观赏性差、剧目题材跟不上时代使得二人转等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人们的喜爱。另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是民间艺术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化的加快及农耕机械化使得从事农耕的人口减少,农村青年受到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内心逐渐远离民间艺术。如何有力支持民间艺术团体,使其带来高质量的演出和符合时代特征的作品,并牢牢把握民间艺术的群众基础、把握民间艺术生长的根基,成为有关部门工作的难点重点。

(三)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的森林文化

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生活着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森林环境中,从事狩猎活动,因而逐渐形成狩猎文化,并一直传承下来。例如在吐尔基山辽墓中发现的鎏金摩羯纹银盆,匠人先以锤揲的技法制成凸起的外廓,即龙首鱼身的摩竭,再用錾刻技法刻画细部的眼、嘴、羽翼等。摩竭身体作游动、扭转之姿,摩竭头上生一角,眦目圆睁,长鼻上卷,嘴大张,吐长舌,呈凶猛态。摩羯的图案是人们对多种野兽形态的写实、融合并加以想象,这是时刻面对野兽的民族对动物图腾的崇拜,是东北地区所特有的狩猎文化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已经迁居到牧业和农业地区,但固有的狩猎文化却保留下来,其在艺术形式方面也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征。例如,赫哲族以其独特的智慧创造了多彩的鱼皮文化,其传统的图案艺术也非常发达。因其生产生活方式以渔猎为主,所以其衣服鞋帽也大多用鱼皮和兽皮制作,与大多数文明一样,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赫哲族人民开始探索在鱼皮和兽皮上缝制纹样,纹样图案在保持自身民族风格的基础之上,吸收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反映了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例如自然界中的花草图案、云纹、蝴蝶等昆虫图案都是常用纹样。另外,赫哲族在此之上还创造了鱼皮画,鱼皮画的种类丰富多彩、造型各异,是中华民族图案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但近年来因其在传承过程中面临渔业资源萎缩、传承保护意识淡薄、抢救工作滞后等困境,拥有深厚底蕴的鱼皮画制作工艺近乎失传,令人唏嘘。

就目前东北民族文化继承及发展现状来说,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未得到重视及有效的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东北地区多元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新时代文化浪潮中逐渐被外来文化所掩埋,保护与传承东北地区民族文化迫在眉睫。分析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探索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机制,使民族文化成为东北三省建设为文化强省的有力推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体制僵化,文化产业结构不完善

东北地区长期以来文化体制僵化,现有文化产业结构不完善,众多民族文化中能发展出大项目、好项目的并不多,重点项目过于单一,多数民营文化企业缺乏活力,市场竞争力不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是在长期中央政策引导和权力干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制度依赖性,计划经济特色明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也导致了文化体系建设的不完善。过去计划经济所塑造的文化模式与社会行动图式也必然具有单一性和依附性。计划经济造成社会发展的惯性,使得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存在大量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而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没有被放置在重要地位,造成地域文化传承受体制的影响,政府与民间没有形成强劲的合力,非遗传承项目经费不足,民族文化传承项目的招商引资缺乏力度。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项目缺乏支持

东北地区历史上就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且是少数拥有过少数民族政权的地区之一,部分地区多民族交融共生,具有显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在民族文化方面,少数民族的非遗数量丰厚,占据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少数民族文化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另外,东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方面有着独特性,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音乐、民俗、曲艺类为主,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为辅,而传统音乐及曲艺又鲜有系统性的乐谱或词集,传统曲艺的传承以民间传唱及专业传承人的手手相授、口口相传为主,假如失去专业传承人,几百年来积累的曲艺文化极有可能灰飞烟灭。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项目由于缺乏政策资金的支持,专业传承人主要靠农村红白喜事活动的演出费用生活,由于收入微薄,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成为曲艺文化的专业传承人,优秀的东北地方民族曲艺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三)宣传力度不足,民族文化未得到普及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种类繁多的新媒体形式,新媒体与文化宣传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以往的以官方为主的文化宣传方式,自媒体的产生使得文化宣传方式得到了创新,并有效提升了文化宣传的效率和质量。但现阶段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的宣传工作依然是陈旧和古板的,是以电视和官方媒体为主导的宣传方式,新媒体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且东北地区自媒体行业没有得到有效监管,甚至出现抹黑民族文化的现象,这使得民族文化事业雪上加霜。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落后,受众人群不够广泛,使得人们无法真正了解东北地区民族文化,更谈不上对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产生由衷的喜爱。失去民众喜爱的文化就像失去根的树,无法存活。所以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创新民族文化宣传形式的工作迫在眉睫。

四、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创新

本文立足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东北地区为研究案例,从自然生态资源、人类文明起源、区域民族文化和社会人文艺术等方面,探究东北地区的独特地域文化内涵。以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为例探索有利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机制,从方法论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科学依据,使民族文化发挥最大效益,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以期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突破口。

(一)文化普查,为民族文化保护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文化普查是文化保护与继承的基础,是文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对东北地区民族文化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何谈科学系统的保护。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始之初,如未能对民族文化普查工作给予重视,将会造成大量现有民族文化的衰落、变形,甚至消失,最终造成东北地区文化生态系统失衡。因此在保护工作开始之初,需组织专家学者与地方文史工作者组成工作团队,对东北地区民族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摸清家底,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传承计划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

(二)AR 技术,实现民族文化数字化

运用AR 技术将非物质的民族文化数字化,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信息的感知能力。民族文化很大程度上有着非物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游客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才能理解和欣赏其内涵,但游客在有限的游览时间内很难凭借自身的感知能力去认知其内涵。AR 技术能够指导游客完成文化体验活动,例如通过影像复原遗址或重现历史场景,让游客有更直观的视觉感受,通过数字化AR 指导游客体验传统工艺制作,降低体验难度并增强趣味性。如今,文旅与科技的跨界组合已经成为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方向,东北也应及时搭上这辆发展快车。例如在游览辽墓金银器时,由于游客并不一定具备辽代东北地区艺术文化等相关背景知识,展馆可以通过AR技术展示辽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并普及器皿上装饰纹样的内涵,使得游客在欣赏的同时能了解历史知识,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器皿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三)会展经济,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播

以会展业促进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而后再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更多主办单位及与会者,使地区经济与民族文化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会展业由于其广泛的产业关联性,已成为21 世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很多城市的会展业发展迅速,会展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部分参与者都乐于去了解当地文化并购买当地特产,由此可见,被会展活动吸引来的参与者的大量支出注入主办地经济,这给主办地的文旅产业带来巨大机遇。将会展活动与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旅活动相结合,既有利于丰富会展活动的多样性,也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通过来自各地的与会者将东北地区民族文化带向世界各地。

(四)生态公园,为民族文化提供舞台

2020 年8 月11 日辽宁省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主要内容为“协同建设辽河国家公园”。会议中重点强调,要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协同创建辽河国家公园,努力打造成全国河道、湿地生态修复样板。辽河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仅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治理的指示精神,也是对辽河文化的一次强有力的宣传与扶持。辽宁省计划将辽河国家公园打造成“大尺度的绿岸湿地公园”,通过将“滩地、河岸、水面“相结合的生态治理工程,达到美化环境、维护河道生态的目的,通过生态文明景观与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相结合,发掘利用周边人文资源、寓情于景,将辽河国家公园打造为辽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未来将进一步在公园内规划出民族文化景观区,将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融合,使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时也能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以期将辽河整体打造成拥有自然生态景观廊道的生态之河,打造成展示辽宁形象传播民族文化的魅力之河。

(五)创新创业,为民族文化注入活力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与民族文化创新项目相结合,将创新创业作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机制。大学生是最具有创意的群体,高校中拥有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充分利用丰富的高校资源,群策群力共同促进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以东北地区民族文化创新为赛题的各级别创新创业大赛、孵化与扶持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文旅创业项目等方式,在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点子、新思路、新方向。

五、结语

在对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工作中,在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并吸引更多人亲身感受东北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的研究,探索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出路,以期为国内其他地区民族文化发展之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力具有关键作用,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步。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民族文化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