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学院 广西 贺州 542899)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和民族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母体,历久弥坚在不同时代下都能兼容并蓄并保留自身鲜明特色。瑶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却有宝贵的文化遗产——极具历史价值和民族特色的口头文学,大多以民歌演唱的形式传承至今,成为瑶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瑶乡族民歌是瑶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情感交流的工具。瑶族在悠久的历史中,由于长期频繁迁徙,与其他民族交往甚多,共有30多个支系,按语言支系分为盘瑶支、苗语支、侗水语支和汉语方言四大支系。以贺州为核心的南岭地区共居住约两百多万瑶族同胞,是全国瑶族人口的三分之二。贺州瑶歌的种类和题材异常丰富,曲目韵味均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对瑶族音乐的考察和整理逐步规范,在内容、审美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研究。瑶族民歌主要分为历史歌、祭祀歌、婚恋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儿歌等,又以《盘王歌》影响范围最广。盘王是瑶族百万子孙共同的祖先,据称盘王大歌诞生于唐宋时期,与宋代儒家文化在瑶山兴学时期相接近,瑶族的故事山歌《三妹》中唱到:“孔子造书颜回教,三妹有名天下传。”以儒家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滋养的根基,瑶族精神又对儒家文化细化并发扬传播,相互融为一体。为了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伟大创业功绩,每逢秋收季节,瑶族人民就在盘古庙设置祭坛“秦谠”,摆开拜王堂歌,吟唱盘王大歌。
民族音乐也具有生长的特性。叔本华曾说:“人的本质就表现在他的意志的奋斗、满足、再奋斗、再满足这样一种永恒不断的循环中……音乐也有人的这种特征。”音乐的生长态势在音乐过程中的呈现、展开、重复、加强等,形象体现着生长的规律。近年来贺州市“长鼓舞”“蝴蝶歌”等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民歌也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瑶族民歌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瑶族人民过于关注经济的发展,本身对传统音乐文化不再感兴趣,二是瑶族民歌传承后继乏人,年轻人关注现代音乐,对于民族音乐缺少认知。人是促进社会发展与创新的主要动力,也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主要动力。现如今,很多瑶族音乐歌手热衷于跑场,这样一来民间就丧失了传统的民谣。瑶族音乐有着孕育其发展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着越来越多的沟通与往来,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导致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年轻一代受到大量西方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年轻人更愿意追求潮流文化,而不是潜下心来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导致瑶族音乐人才越来越稀缺。此外,很多地方将瑶族音乐的开发与旅游业联系起来,瑶族音乐成为一种消遣娱乐的休闲方式,成为抬高票价的因素之一,仅仅是吸引游客的手段,并没有让更多人了解到瑶族音乐的真正价值。这样的环境中,真正原生态的瑶族音乐很难被进一步传承与传播开来。
在艺术语境下,对瑶族民歌在大学课堂的传承,要以文化研究的思维模式进行研究。高校教学对于民族音乐有角色认知和角色期待,瑶族音乐独具的艺术魅力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音乐文化的本土特质是非常珍贵的艺术资源,本民族的原生态民间音乐正是面对世界多元化和民族文化世界化趋势最好的继承与发展。将瑶族民族音乐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有利于促进瑶族音乐的良性发展,想要更好地传承并创新民族音乐,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音乐教育。高校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既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又有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合多种音乐元素,把民族音乐教学放在音乐教学的重点位置上,利用高校的各种资源促进瑶族音乐发展,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民族音乐的价值,采用专业技能引导瑶族音乐发展。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瑶族音乐的丰富特性,建立民族特色音乐教学的新模式,如声乐课、钢琴课、舞蹈课时,把民族风格和艺术特征的作品进行综合研究。
教学实践分为两部分,一是音乐活动的参与,具体为号召师生与民间艺术组织机构合作,深入走访体验村寨民间歌者的演唱内容与技艺,广泛收集瑶族民间音乐素材,整理出适合高校音乐教学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料;发动学生参与民歌收集与整理,学生深入民间采风所得,更能感受音乐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近年来许多优秀音乐工作者对瑶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教学中要虚心学习吸纳他们的宝贵经验,应用于教学与科研。二是瑶族民歌在音乐教学活动的训练要注重调色美。音乐的学习是一个多觉统一配合的音乐信息编码,是视觉、听觉和运动觉等的结合。匈牙利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柯达伊的教学法的经验是,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取材于民歌和以民族风格创作的多声部复调合唱。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多个感官通道与音乐交流,用耳感知音乐,用眼观察音乐美感在肢体的细微表现,用身体动作体验和表现对音乐的感受,用脑分析和记音乐,用多感官协调的多重工作表达对音乐审美的理解。瑶族民歌与我国其他民族音乐相比较最突出特点是词曲的严谨丰实,词曲多为二声部、多声部、男女对唱,这些民族特色的旋律结构,充分体现了与西方音乐体系不同的音乐生态,同时这种规范与严谨对演唱技巧要求颇高,也带来传承的难度。结合柯达伊教学法,就是在演唱过程中要规范姿势、措辞、情态、语态,以及从起声到收尾,尤其是民歌中字少音多、唱腔悠长的表演,以抒情节奏影响观众的审美体验。三是立足于传承发扬的审美教育。很多始终在教学一线的专家和老师将现代音乐理念与技法尝试于瑶族音乐的创新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学习了解这些成果,分析内涵,区分于网络红歌的浮躁轻狂,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与音乐审美。以武汉音乐学院刘健教授的创作为例,他制作的瑶族音乐专辑《盘王之女》,由盘王的第四十代孙、瑶族歌手盘琴演唱,收录的九首瑶族传统民歌,在保留原汁原味瑶族传统音乐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进行编曲,在瑶族风格和韵味的基础上增添了时尚与律动,彰显了瑶族音乐的历史感,这也有别于一些以清唱形式表演民歌时,缺少音乐伴奏使歌曲的原始精神风貌受到影响。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部门极为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推进。教育部联合多个部委于2018 年9 月发布了各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中,支持中西部高校开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领域的改革试点。卓越教师中的“卓越”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静态的理解,是对教师达到卓越层次的标准和要求,卓越在这里是对培养目标结果的称谓。二是动态的描述,具有激励教师不断走向卓越的含义,是对影响力教师和发展力教师的培养计划,在这里并不是终结的概念,是始终发展、不断生长的。对卓越教师的培养采取“过程数据+关键事件+榜样引领”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互评等几个维度,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维持其专业的权威性,建立自身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实现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
卓越教师的内涵是“人文情怀、基础厚实、爱生善教、终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具有教育科学文化知识、适应小学教育工作,同时具备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好艺术素养的优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的大学生都要严格执行卓越教师的培养标准。具体在瑶族音乐传承的教学中,首先是教学过程的全程化,在时间、空间及师资方面,要做到所有的资源都为培养卓越教师服务,内容方面是循序渐进、不间断的实践培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度,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其次是空间一体化,做好校内校外统一,音乐的基本功训练、模拟教学、课程实践相结合。第三是对瑶族音乐的文化认同与审美意识,这是学生审美的主观辨析能力,唯有他们自己对瑶族音乐有了主观认识后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吐字、发声、呼吸和共鸣等演唱技巧,掌握瑶族民歌独特的音色与音准,这也是掌握演唱规律的基础。第四是扩大瑶族音乐的传播力。瑶族民族音乐一直以来都是在某个地区进行传递,采取师徒制度传承,不愿意传给外人,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有利于传承的完整性,但在目前这个开放的时代有明显的局限性。现今,电视、网络等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这对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很多民族音乐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态。在高校中教学可以扩大受众范围,更好地弘扬瑶族民族音乐,改变师徒制的局限性,帮助瑶族音乐重现活力。
借助于网络的传播,瑶族音乐得以实现跨族群跨地域传播,但是民歌的审美符号正与其发生作用的艺术生产方式割裂,脱离了祭祀、婚恋、劳动的生活情境,它以一种审美符号和个性的审美风格成为全球文化体系的一部分。通过传承与创新,唤醒并重新激活瑶族音乐的审美表达,并获得大众的文化认同,正是保护和宏扬瑶族音乐文化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