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18 世纪中期,西方音乐由巴洛克时期转为了古典时期。在这两个时期的交替中,关于音乐的审美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如作品曲式的改变、键盘乐器的改变、伴奏织体的改变、演奏方式的改变、音乐风格的改变等等,直到18 世纪70 年代才最终形成古典主义。18 世纪后半叶,在政治和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反对神权,把人从旧有的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反对君权,反对君王特权,提倡人性和理性思考。在这些思想的启蒙下,新兴的阶级也要求当时的艺术冲破宗教和君权,表达更多的人性和感情。相对于过于严肃复杂、繁复华丽的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人们更倾向于轻松、精致而富有感情的古典时期主调音乐。因此,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也因此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古典乐派的作曲家。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是古典乐派的第二位大师,被称为音乐神童。他的整个音乐的曲式织体都充满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明朗乐观是古典时期的共同特点。但是古典时期的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莫扎特的音乐中更多的是人的感情,轻松活泼,积极向上。
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萨尔兹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父亲奥波德·莫扎特是一位作曲家,母亲安娜·玛丽亚·莫扎特也热衷于音乐,并且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的家庭环境非常好,属于音乐世家,从小生活优越,不愁吃穿,这也奠定了他的整个音乐风格偏向于欢快明亮。莫扎特的一生共创作了22 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 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还有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莫扎特最大的成就是在歌剧上,例如《唐璜》《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在钢琴音乐方面也有许多的成就,他的主要作品有18 首钢琴奏鸣曲,15 首钢琴变奏曲,27 首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作品数量惊人,他的创作天赋极高,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演奏过程中即兴创作的,所以自然也是莫扎特音乐中一大特点。
莫扎特一生的作品非常多,可以从他的作品中选取一些来浅析一下莫扎特的音乐情感。
他早期的作品K264 题名为《李先生睡在森林里》,这首作品一共有九次变奏,有许多的装饰音,且结构精准严谨。这个变奏曲主体部分是C 大调,单三部曲式,曲子风格明亮、活泼、甜美。
第一变奏中出现了大量的右手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莫扎特在大量的跑动中也非常注重旋律的线条感,突出了活泼可爱的特点,就像是两个孩子在追逐打闹。第二变奏的左手部分出现了大量的跑动,这一变奏强弱的对比非常的明显,然而左手比右手笨拙,所以需要更多的练习。第三乐章的情绪更加活泼,还带着一丝天真,这一变奏的跳音可以短促一些,以表现出这一变奏的童真。第四乐章左右手交替演奏旋律,越来越强的旋律预示着这个变奏欢畅的情绪。第五变奏由欢快的情绪变为了庄严忧郁的情绪,就像是黄昏,这一变奏像是咏叹调,运用了大量的连线,需要对力度、踏板有所控制,并表现出节奏的变化。第六变奏又回到了明亮的旋律,且更加坚定,右手大量的八度,这一变奏技术要求非常高。第七变奏舒缓悠扬,旋律简单,伴奏织体比较复杂。第八变奏采用大段的颤音装饰音,旋律与伴奏织体是不对称的,需要好好地对位。第九变奏呈现的是辉煌的感觉,是整个曲子的高潮部分,也是难点,这一变奏可以处理得自由一些,力度也要加强,以表现出激情澎湃的感觉。
这是莫扎特的早期作品,所以节奏欢快明朗。但是到了晚期,莫扎特出现了有些阴暗的曲子,这也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到了晚期,莫扎特由于生活上受到了挫折,生活变得贫困潦倒,所以创作的乐曲的曲风转变成了阴暗忧郁的风格,比如莫扎特后期所创作的几首作品——《d 小调协奏曲》《c 小调协奏曲》《降B 大调协奏曲》以及最后的《安魂曲》。
《d 小调协奏曲》和《c 小调协奏曲》都是小调协奏曲,一般在表现悲剧色彩时才会用小调,《d 小调协奏曲》是莫扎特的作品中最常被演奏的协奏曲之一,贝多芬曾经演奏过这个协奏曲,并且评价非常之高。这两首协奏曲的主调都是悲剧性的色彩,但是这两个协奏曲中间不全都是悲剧性色彩,也有阳光的色彩,就像从地狱的旋律转到了天堂的旋律,各个段落都有强烈的对比。
《降b 大调协奏曲》的色彩就相对来说温柔一些,这是莫扎特临终前几个月所创作的曲子,没有前两首协奏曲那种悲伤悲壮的感觉,反而更加温柔平静,但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更加安详。这个协奏曲更没有了早期的欢快阳光的情绪,这是一种所有的东西都想开、看开的感觉。曲子中间出现过短暂的阴暗情绪,却马上被一连串的明亮的钢琴音所掩盖,就像忧郁了一会,然后突然想开了。
《安魂曲》是莫扎特临终前的作品,充满了悲伤的情绪,有对宿命的不安、痛苦。也许是面对死亡时的不安,让听众联想到的音乐色彩是黑色的,这也许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
莫扎特的整体风格给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晚期的这几首曲子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莫扎特。莫扎特不管哪个时期的作品都没有出现极端的感情,永远都是节制和适度的。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最伟大的一位,他屹立在主调音乐之巅。贝多芬是古典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师,所以他所运用的音乐方面的表现方法、结构以及复杂性都超过了莫扎特。贝多芬出生于德国,从小学习音乐,他的音乐受到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后被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环境并没有莫扎特那么好,加上后来贝多芬耳朵几乎失聪,同时他的性格又非常好斗好强,所以贝多芬的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斗争性。
贝多芬的一生都处于动荡不安的时代,虽然和莫扎特属于同时代,但年代却是不同的,所以贝多芬并不能做到像莫扎特一样写出明朗欢快的曲子,而是将悲痛和忧郁写在了曲子里。他不向任何人低头,勇敢地和命运做斗争。
贝多芬一共写过37 首变奏曲,他的变奏曲受到了莫扎特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降E 大调“英雄”变奏曲》,这个变奏曲取自他的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这个变奏曲的主题是集中力量在指尖,轻轻的但是有些果断的音色,不能弹奏得太过柔软,但是也不能发出大的声响的音色。后面的曲子出现了左右手交叉的情况,要注意左手的伴奏和主旋律的交替变幻。再往后出现了大量的八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跑动,在乐曲的进行中要注意音乐的对比性,音乐对比比较强烈,开始的变奏中还有些活泼,到后来越来越激烈,难度越来越大,快活却强有力,音乐的主题一直在绚烂的技巧中突出主旋律。中间有一段相对柔弱的地方,给人一个缓冲,紧接着是暴风雨一般的音乐进行。最后主题在高声部换到了低声部,在高难度并且辉煌的音乐中结束整个曲子。这首变奏曲对手指的要求非常高,技巧性也比较强,最后甚至有些炫技成分。
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并不多,一共有五首,而且这五首协奏曲的创作时间间隔比较长。在拿破仑战争的动荡时期,他创作了《降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当时他已经不能演奏,所以这首协奏曲由贝多芬的弟子车尔尼进行演奏。这首协奏曲也叫“皇帝钢琴协奏曲”,一上来就是一个很有冲击性的大和弦,然后由钢琴独奏出一大段炫技的音节,给人一种冲击力,有种坚韧不屈的感觉,整个协奏曲的节奏很紧凑,钢琴和乐队的对抗性比较强烈,但是又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中间出现号的声音,变得柔和起来,仿佛是胜利的号角,但是又出现了小调的号角声,像是冲锋的号角,使听众仿佛看到了两军在激烈对垒的场景,紧接着又回到大调,仿佛胜利了一样。这首协奏曲高难度的技巧和其中坚韧不拔的感情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这首协奏曲是交响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斗争性,畅快淋漓,又不乏细腻,反映了他内心虽孤独害怕,却不服输,非要和命运斗争到底的精神。
莫扎特属于古典时期早期的作曲家,开辟了古典时期,而贝多芬则结束了古典时期,开辟了通往浪漫时期的道路。莫扎特基本是遵循古典音乐时期的许多条条框框,但是贝多芬却冲破了这一时期的枷锁。贝多芬的奏鸣曲有许多的创作空间,但是莫扎特的奏鸣曲比较完整。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多细腻,阳光欢快,虽然后期出现了忧郁的曲风,但是整体作品不极端,没有极端的强度、速度,情感大多是中庸细腻的,也没有什么炫技的成分,莫扎特因为处于古钢琴与近代钢琴的交界处,所以演奏风格也有古钢琴的影子,有些宫廷色彩。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多为潇洒,放荡不羁,斗争性强,而且大多数曲风偏阴暗。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技巧性非常的高,会出现极端的强弱、极端的对比,来突出斗争性,多是悲剧性的,而且存在着不服输精神气质,所以他创造出了钢琴史上新的音响效果。
莫扎特与贝多芬作曲风格不同,但是曲式结构的严谨是相同的,都遵循了古典主义时期严谨的写作手法,他们都是非常伟大的古典时期的作家,为后世开创了新的道路,给古典主义时期增添了许许多多华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