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人们通常把1790 年到1910 年这一百多年当作是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他们不再仅仅只局限于教会与宫廷,而是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创作发展空间。除此之外,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促使乐器渐渐得到了改善,大大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从钢琴作品来看,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体裁,例如幻想曲、狂想曲、即兴曲、圆舞曲、波尔卡、玛祖卡等等。从声乐作品来看,艺术歌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此期间达到了顶峰。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欧洲地区各个国家的民主革命运动渐渐高涨,1789 年7 月14 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了。法国大革命不仅在政治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全新的思潮。在这场运动中,封建统治阶级被暂时摧毁,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权,随之而来的却是精神的幻灭,导致欧洲人民的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影响,在心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悲观、颓废的思想,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不再抱有任何的幻想。这些思想表现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对现实不满,追求理性的浪漫主义思想,而后为人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音乐时代。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 年6 月8日-1856 年7 月29 日),19 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音乐评论家。舒曼出生于德国撒克逊州的一座小城,名叫茨维考。他的父亲是一个经营书店的小商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舒曼自幼便开始学习钢琴与作曲,受父亲的影响,对文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对于他的音乐创作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1826 年,舒曼的父亲突然离世。而后,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1828 年他不得不前往莱比锡大学研读法律。舒曼出于对音乐的酷爱,在莱比锡参加了许多音乐活动。为了能更好地学习钢琴,他找到了著名钢琴家弗里德里希·维克,并拜他为师。不久,他举办了一场自己的演奏会,并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后来他终于说服了母亲,于1830 年正式从事音乐工作。不幸的是,舒曼为了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钢琴技能,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以至于他的手指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想要当钢琴家的理想。但这并没有让他停止追求音乐的脚步,他把研究方向转到了音乐评论与作曲。1834 年,他与几个好朋友共同创办了一个名叫“大卫同盟社”的组织,并创立了《新音乐杂志》。舒曼在维克老师家中学习钢琴时,与老师的女儿克拉拉相恋,但是受到了维克的强烈反对,直到1840 年,他们二人通过法律的胜诉,才圆满地结为夫妻。1844 年,舒曼的精神状态开始出现问题并日益严重,因此被送入了疯人院。1856 年离开人世,享年46 岁。
钢琴方面主要有:1.奏鸣曲式:《幻想曲》《维也纳狂欢节》等;2.变奏曲式:《交响练习曲》《第三首钢琴奏鸣曲》等;3.套曲曲式:《蝴蝶》《大卫同盟舞曲》等。声乐方面主要有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除此之外,交响乐方面属《春》和《第四交响乐》两部作品较为著名。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是舒曼于1840 年创作完成的。这一年对于他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他与爱人克拉拉历经多年的坎坷,终于修成了正果,两人在这一年举办了婚礼。正是因为如此,才激发了舒曼的创作灵感,这一年他写出了许多优秀而又经典的音乐作品,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诗人之恋》是依据著名诗人海涅的诗歌集《抒情的幕间曲》谱曲而成,舒曼从中精心选取了16 首,并加入了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将诗歌和音乐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意境。剧情是按照“憧憬——犹豫——表白——幸福——抛弃——伤心——回忆”的逻辑顺序而发展的,主要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对一位少女初生爱意,克服心中的顾虑,鼓起勇气去表白之后却又被无情地欺骗了,最后带着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悲伤地离开了。歌曲形象地表现出了主人公在情感方面跌宕起伏的变化。《诗人之恋》是一部关于爱情的作品,可以说它是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象征和真实写照,这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声乐作品。
在《诗人之恋》这部作品中,点睛之笔就是它的钢琴伴奏,舒曼将钢琴伴奏与人声演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深邃的艺术氛围,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给人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音乐感想,使它从舒曼众多的艺术歌曲中脱颖而出,广为流传。为了能更好地展现这部作品,在表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人声演唱者要熟练掌握歌词与旋律。《诗人之恋》是一部德文歌曲作品,整部作品的德文单词大约有几千个,而德语恰恰又是一门不太好学习的语言,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它的人声演唱者来说,想要熟练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就需要坚持练习和正确发音,并理解每一句歌词的大概含义和每一首歌曲的中心思想,形成一种良好的语言感觉。在掌握好歌词的同时,还应该与旋律相结合,把每一个音符熟记心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诠释这部作品。
第二,钢琴伴奏者要注意积极与人声演唱者进行配合。钢琴伴奏与钢琴独奏不同,它主要是为人声演唱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起到一种衬托的作用。一个技术精湛的钢琴伴奏者,有利于演唱者情绪的递进与发展,有利于演唱者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于《诗人之恋》中的情感不断变化、跌宕起伏,所以人声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情感变化,而钢琴伴奏者在演奏时就需要注意与人声演唱者保持密切的配合,尤其是在节奏、力度、音色这几个方面,应该逐渐带动人声演唱者的情绪发展。例如第一首歌曲《灿烂鲜艳的五月里》,它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的心中不知不觉对少女产生了情愫,并对爱情有了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在这首歌曲的开头,钢琴伴奏者先弹奏一个琶音,而后人声演唱者在第四小节的后半拍进声,所以钢琴伴奏者要特别注意这个进声点,与人声演唱者做到一致。这首歌曲整体上让人感到轻柔而又婉转,所以在演唱时音量也不能太大,钢琴伴奏者在这里就需要注意对音量进行控制,不能太过强烈。全曲的节奏以附点音符居多,所以钢琴伴奏者要注意准确弹奏附点音符的时值。最后,钢琴伴奏者还要注意音色方面的把控,不能太过沉重,应该是一种轻盈的感觉,这样才能为声乐演唱者营造出一种合适的音乐氛围,从而引领他的情绪不断发展。
第三,钢琴伴奏与人声演唱要注意互相之间的协调。在一部音乐作品中,钢琴伴奏与人声演唱是彼此紧密关联和配合的,任何一方出现差错都会非常明显,甚至还会引起对方的失误。例如第九首歌曲《笛子和小提琴》,它的中心内容是主人公受到了欺骗,以往喜欢的人抛弃了自己与他人结婚了,热闹的婚礼上看到正在跳舞的心上人,心中感到悲伤痛苦,难过地哭了起来。这首歌曲有一个与其他歌曲的不同之处,即它是一首双旋律的歌曲,钢琴伴奏者与人声演唱者的旋律截然不同,人声演唱承担的是主旋律,主要表现的是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情绪,而钢琴伴奏起到的是辅助的作用,衬托出婚礼中欢快的景象,与人声演唱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如这首歌曲的标题一样,一个如笛子般轻盈,一个如小提琴般悠扬。钢琴伴奏在这里运用的是一种音阶的形式,充满了线条感和流动感,这里最开始的进声点也是一个弱起小节,人声演唱者需要在最后一拍进声,所以应提前在心里数好拍子,与钢琴伴奏准确配合。《诗人之恋》的16 首歌曲中,仅仅只有一首歌曲是在正拍进声的,可以看出舒曼对弱起节奏的偏爱。《笛子和小提琴》这首歌曲中的切分节奏也比较多,这种节奏的力度对比较为明显,演奏起来会更加突出情感上的变化,所以钢琴伴奏者和人声演唱者要注意把握好切分节奏的力度。除此之外,这首歌曲中的强弱记号比较多,所以钢琴伴奏者和人声演唱者需要把记号的强弱控制好。最后,舒曼在这首歌曲的尾奏部分做了特殊的处理,用三连音的断奏形式来模仿主人公哭泣的感觉,带领人声演唱者情绪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为这首歌曲进行了完整的收尾,又为下一首歌曲的开始作出了铺垫。
钢琴伴奏艺术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需要钢琴伴奏者和人声演唱者双方共同努力。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拥有独特的魅力,在音乐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而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是他最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之一,其中的16首歌曲,每一首都是经典之作,每一首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盛宴,但是要想完美地诠释这部作品,也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舒曼将钢琴伴奏与人声演唱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钢琴伴奏者和人声演唱者有默契的配合,首先二者都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逐步的分析,做到深入了解,掌握每一首歌曲的中心内容,其次二者都需要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气息的长短以及停顿的时长做出精确的处理,最后二者还需要进行多次练习,培养出良好的默契,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完整地演绎这部音乐作品,使听众融入其中,享受音乐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