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亚星
如今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使得纪录片的创作不再是专业电视人的专利,纪录片创作也开始由专业创作团队向普通大众群体转变,更多的普通人通过拍摄微纪录片来展示出这个社会,不断开阔观众的视野,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选题选择逐渐在发生变化,以往主题多选择边缘人物,易获得观众的专注,但也传达了社会阴暗的一面。如今拍摄纪录片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生活中的真、善、美,社会的热点话题、公益事业以及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等,展示出社会不同层面以及传统文化,满足受众认识了解不同阶级人的生活,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创作出一部优秀的微纪录片值得深入探讨。
微纪录片的选题需要以大众视角关注当下,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媒体的交互性、大众化为普通的创作群体提供一个自由表达作品的平台。微纪录片表达的更多的是“微生活”,选题应该尽量接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以平凡人的视角来切入观点,更能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如微纪录片《我的诗篇》讲述爆破工陈年喜的故事,为了生计他每天的生活都在阴暗的地下,但抵挡不住他对诗歌的喜欢,用诗歌来表达生活的困苦。创作者表达出对的生命的尊重,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因此微纪录片的创作不仅仅只展现事件和人物,同时要表现出社会大环境中的人物的活动和思想,充分展现人的个性,挖掘人的内心,传达出一定的认知、评价和思考。当影片能让观众从自己的周围环境中找到原型,自然会受到观众的喜爱。
微纪录片的创作要以人文为本,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文精神的提炼与升华。微纪录片的人文精神来自于创作者所观察的社会大众,“人文精神”是一种意识上的追求,是对人情感上、精神上的关注,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社会现象、人性伦理等各个领域的关心和思考。微纪录片创作者应从人文精神视角来体现纪录片的人本性,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符合现实,引起观众对作品的共鸣。如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讲述了365个中国人梦想的故事,通过不同层面和角度展示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影片充满活力、感染力和正能量,体现出我国人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风貌,传播了中国好故事,为人们传递了无限的力量。
现在有很多自媒体人拍微纪录片来记录生活。如网红李子柒通过拍摄乡村的生活、优秀传统文化制作技艺等内容收获大批粉丝,甚至走出了国门,被很多外国网民喜爱,受到主流媒体的赞扬,弘扬宣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由此看来,关于中国的精美的工艺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等的主题都是很好的选择,不仅展现了工艺的制作过程同时使中国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留成一段影像永远存留下来。当然,不管拍摄什么题材的微纪录片,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拍一种工艺或一件物品,重要的是要以“人物”为线索。“人文”是纪录片的精髓,没有了“人味儿”的纪录片就像缺少了灵魂的躯壳,这样的纪录片打动不了观众,也难以使观众形成共鸣。因此,人文精神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非常重要。
微纪录片的形式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形式打破传统纪录片时间的束缚,让大众在碎片化时间中来观看纪录片。微纪录片在形式上可以是短小独立的一部微纪录片,如《超级医院》《暗夜繁星》,也可以是系列微纪录片,如《故宫100》《一级响应》;可以是一个主题采用多元化叙述的人物表达,如《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我的抗战》,也可以是同一个人物对不同的主题进行内容的表达,如李子柒拍摄的多部微纪录片,目前这一记录形式被很多自媒体人所采用。选定了微纪录片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就可以自由和随意进行表达。
如微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讲述了疫情期间,在武汉的不同职业的疫情亲历者们——医生、护士、患者、军人、志愿者、主持人、外国人等各个行业的普通人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故事。纪录片拍摄形式十分新颖,采用视频日记形式,以主人公主观视角进行故事的阐述;内容选择上也更具“个性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讲述武汉疫情的事实,击碎各种谣言,如“武汉封城变鬼城”“重症室、方舱医院恐怖如地狱”等。这个系列微纪录片记录者与被记录者“合二为一”,既是战疫的见证者又是事件的构建者,通过他们的讲述让世界人民看到真实的武汉现状。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方舱医院护士的温暖与体贴,志愿者的乐观态度以及全体中国人抗疫的决心和斗志,为观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必胜信心。《武汉:我的战“疫”日记》自播出后,媒体平台话题阅读量达5.2亿,视频平台观看量达1.57亿。如此强大的数据表明微纪录片因其内容精炼、体量较小的优势,能够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世界,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微纪录片艺术表达的创新。微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主题专一。确定了微纪录片的创作形式,那么镜头的拍摄就要时刻突出这一主题表达。如影片的风格、色彩的选择、构图的设计以及运动镜头的拍摄等等都是为了主题服务,表现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如《城殇》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讲述、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它以碎片化的表现形式用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组合成为故事链,讲述了日军侵华的黑暗时期中国人和南京这座城市遭受的巨大灾难,表达出一个深刻的主题——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二是故事化叙事。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有很多种,顺序、倒叙、插叙等,影片的结构编排如果不合理,故事吸引性大大降低,会使观众失去观看兴趣。微纪录片想要吸引观众,要创新叙事方式采用故事化的叙事结构,利用一些叙事技巧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如悬念、冲突、节奏、情景再现等方式。这些技巧并不违背纪录片真实的原则,因为纪录片并不是要为了追求“真实”而使影片拖沓、冗长。微纪录片要在真实拍摄的基础上结合故事化叙事技巧,吸引观众观看兴趣,创新纪录片的叙事表达。三是声音精炼。“人对声音的感受是同时接受的,很难从嘈杂的声音中单独分离出一个声音,而对视觉形象的接受是线形的,必须按照顺序完成。这是影视声音这条轨道能和画面平行地叙事的原因,人可以在看画面的时候接受声音信息。”微纪录片的声音的设计要简洁凝练,人物采访时间不能过长,大段人物采访会消磨观众耐心;影片如若有解说词尽量要求简短精炼,以达到瞬间吸引观众的效果;多使用画面同期声,增加影片真实感;合理使用背景音乐,调动观众情绪,增加影片的声音层次感。
微纪录片画面语言的创新。由于移动终端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大众对微纪录片的观看更多的是在手机、电脑或者平板上,传统媒体大屏幕播放与手机小屏幕观看的视觉感受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镜头画面语言要顺应大众小屏幕的视觉感受,比如尽量避免同一画面出现多个人物画面;在创作时减少大场面或大场景的拍摄,更多的运用特写或近景镜头,使画面更有质感,观众能清楚看到人物的动作或表情,表现细节,体会人物的情绪或内心情感;同时注意把握镜头切换的节奏,尽量避免频繁的切换镜头;多使用静止镜头,少拍摄主体快速运动的镜头等,如现在抖音平台有很多美食博主创作的美食微纪录片,整个影片基本都是特写镜头来表现出食物的鲜美和质感。再如李子柒拍摄的乡村生活中的画面基本都是固定镜头,基本只有一到两个人出境以及经常使用近景和特写进行画面拍摄,这样的拍摄手法比较适用于新媒体播放平台,符合受众的观看习惯。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在迅速发展,它的创作手段和方法还需要不断创新与探索。我国微纪录片虽然在不断进步但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创作者要不断学习国内外优秀纪录片的创作经验,结合新颖的视听语言,不能仅仅是为了表达而表达,而要间接性传递更深层次的内容、情感,同时考虑融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的传播手段与平台,创作出更好的微纪录片作品传播给大众,使我国的微纪录片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