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音频与心理服务的结合浅析

2021-11-12 21:28樊子铭伍新野晋永秦
声屏世界 2021年15期
关键词:音频心理健康心理

□ 樊子铭 伍新野 晋永秦

当信息爆炸成为现实,当快速高效成为追求,人们享受着随之而来的便利,也怀揣着无往不在的担忧。在以视频传播为主流的新媒体时代,高度兴奋与身心俱疲的同时存在促使人们以退为进,探寻音频带来的更多可能。一个不侧重信息填鸭而是关注内心安宁提供心理服务成为可能。

为什么新媒体音频更适合与心理服务相结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屏幕几乎充斥了人们的生活。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大量信息依靠对听觉与视觉同时刺激的方式(主要指视频方式)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靠多感官刺激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但在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所谓的“一定程度”早已被打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2小时,平均每天上网时长约3.7个小时。结合切身体会我们清楚地知道:移动互联网在带来方便的同时,长时间、大容量、高密度的视听信息刺激,也必然导致了身体和心理多维疲惫的产生。

而音频与视频不同,它不通过视觉来传达信息,所以对于感官的刺激远不如视频强烈。而正是这种低刺激属性,让音频成为信息狂流中的平静港湾。在这个以视频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新媒体环境中,选择音频看似是一种回头与倒退,其实不然。正是因为互联网音频的存在,让人们有了选择较为平静和较低刺激方式的权利,转而能更专注的审视自己内心。

除了感官上的低刺激外,音频与心理服务结合还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于视频来说,音频不用露脸,所以私密性更高,更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也更迎合了国人对于接受心理服务的羞涩心态。且音频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周期较短,便于快速制作和传播。再加之近年来移动音频APP的快速发展,也为音频与心理服务结合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新媒体时代的网络音频,早已突破了传统广播弱交互、只能线性传播的劣势,在调节心理情绪、减少屏幕焦虑、高效疏导交流等心理服务功能上,具有视频无可比拟的优势。

为什么要重视心理服务融入新媒体音频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经济社会都备受打击。除了做好经济恢复以外,公众的心理恢复也应该得到重点关注。“疫情下,公众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引起重视并采用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来进行干预。”而从受众较广的新媒体端发力,利用音频在心理服务领域上的独特优势,采用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心态,早日从新冠疫情的阴霾中解脱出来。

其实早在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就明确提出:“健全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的科普宣传网络”“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平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扩大心理援助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国家在越来越重视心理服务的同时,已经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在物质日益富足的当下中国,人们开始越发重视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既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又关注群体的社会心态,在新媒体的加持下,心理服务必将在未来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2020年版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有一组对比数据值得关注。在2020年调查中94.0%的调查对象认为心理健康工作是重要的,同2008年87.9%的占比相较,提高了6.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国民意识到,心理健康和接受心理服务的重要性。国民心理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宣传自然功不可没。但更重要的现实是,社会压力的增大让越来越多的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产生担忧。这也提醒我们,心理服务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必要且紧迫。而通过新媒体音频和心理服务相融,从而开展广泛、普遍、日常的传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如何将新媒体音频与心理服务更好结合

其实音频与心理服务功能的结合早有传统。早在广播时代,就诞生了诸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夜航》、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相伴到黎明》、深圳广播电台《夜空不寂寞》等许多心理服务类音频节目。不过这些节目的内容大多更侧重于公共情感交流,形式也多以夜间电台为主。正是受到当时平台、技术等多因素限制,这些节目离真正全方位、多元化、强交互的心理服务还有不少距离。

而在新媒体时代,这一情况有所改观。许多自媒体音频创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早已开始了创新与探索。除了网络电台节目之外,他们还开辟了很多新内容、新形式。例如,连麦直播、冥想、读书、环境音、轻音乐、耳语、情景按摩等。不过,这些自媒体创作者大多是出于个人爱好的目的开展音频创作的,这些爱好者当中很少有人是专业的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因此,类似的音频似乎只能停留在“心理抚慰”阶段,离真正具体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全面深入地开展“心理服务”还有不小的距离。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目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这就启示我们,在新媒体音频与心理服务结合之路上,或许需要更多从事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士投入到音频制作当中,来提升心理服务效果,也为音频节目提供专业的内容支撑。

但与此同时,邀请专业人士或许也意味着成本会水涨船高。本来免费的心理服务音频,有了专业人士的加盟,现在可能需要付费收听了,这势必会导致一部分用户流失。在一些心理服务平台上,动辄几百上千元的心理音频课程,让许多需要接受心理服务的用户望而却步。而要想拥有更加实惠的价格,给更多人提供帮助,心理服务类音频也需要同公益更好的融合。

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音频内容专业度的把控。如何制作出既有用又不枯燥的音频节目,是专业人士加盟后音频制作者需要把握的关键。以心理课程类音频节目为例,在音频内容上,不应该过分强调理论输出,在专业的同时要重视心理服务的实际成效,要不断加强课程内容在生活实践当中的可用性,增强听众的获得感。在传播形式上,可以通过新媒体音频直播课的形式,有效地增强这类节目同受众的互动交流,从而加大节目的可听性。这些实际需要也给心理服务音频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笔者想谈一谈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在新媒体音频与心理服务结合之路上的强大推动力量。当前,许多利用模仿左右人耳的特制话筒,通过展现诸如耳语、模拟棉棒掏耳、冥想按摩等声音,引发听众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ASMR)的音频,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大受欢迎。ASMR是指人体通过视、听、触、嗅等感知上的刺激,在颅内、头皮、背部或身体其他部位产生令人愉悦的独特刺激感,例如头颈部皮肤酥痒、起鸡皮疙瘩等反应,这种反应也被称之为颅内高潮。“医学上,大量的案例显示ASMR对于睡眠、抗抑郁、治疗慢性疼痛、心理治疗等方面可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其能够带给人愉悦感和放松感,如今也被大量应用于个人生活的放松、娱乐、助眠等环节中”。目前引发人体ASMR,起到心理服务作用的音频节目还在不断发展,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结合触觉、味觉、嗅觉等虚拟现实技术的音频节目,将会进一步增强音频的真实性和临场感,让音频的心理服务效果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结语

笔者简要分析了新媒体音频与心理服务结合的优势、现状、必要性和可能性,给出了一些两者如何更好结合的思考。化用丰子恺先生的生活观作为结语,丰子恺先生将生活分为三层:物质、精神、灵魂。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日渐丰富,灵魂生活——尤其指人的心理部分,也是时候开始得到必要地关注。其实,心理服务不管是同何种媒介,以何种方式进行结合,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开展积极有益的探索。

猜你喜欢
音频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