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易慧
警察形象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建立和维护良好的警察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安机关面对社会转型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责任日益加重,警务活动繁多,媒体的密切关注,也使得涉警的事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媒体报道上。而媒体在塑造警察形象中起着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当前社会发展尚处在转型期,尽管媒体与警察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两者视角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了一些矛盾。有时媒体的报道会推波助澜使警察形象出现危机,但纪录片的传播却对塑造警察形象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纪录片的传播背景。纪录片对主题定位清晰以及具备目标性的受众群体。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纸质媒体和电视广播媒体是纪录片宣传推广的主要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纪录片的宣传有了更多的路径,例如微博、微信和各大流媒体平台等。媒体环境的不断更新让纪录片传播过程不断的变化:纪录片的主要传播对象不再是单一化的固定群体,叙事手法也开始从宏观的角度发展,传播渠道逐渐开放化,受众群体大众化,并能引起广泛性反响。新媒体与纪录片传播的深度耦合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让纪录片得到广泛传播。
警察形象的内涵。看待警察形象需要一分为二,分别为警察的公众形象和自我形象。警察公众形象与自我形象互为补充,公众如何看待警察是警察公众形象的缩影,警察如何看待自我形象,警察自我形象的组成很大一部分来自公众对警察的期许。现代媒体的传播环境下,无论是对警察形象的认同与否,还是颠覆公众所认知的警察形象,公正执法、纪律严明的警察形象都是公众期望看到的。人民理想中警察形象是正义和神圣的,警察形象也体现了警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影视作品中的警察形象。长期以来,各种影视媒体把警察群体渲染成完美正义的化身,对警察形象过度美化或者扭曲现实,迷惑了公众的眼球,反而容易造成警察形象刻板化的印象。一定条件下,影视剧中的警察形象比起日常生活中的警察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这就让警察形象的定义在公众眼中与现实脱节。
在一些影视剧中,警察的形象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天降神兵,并且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和抓不住的歹徒。很显然,如果影视媒体继续脱离社会现实进行叙述,那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将会与真实的警察形象距离越拉越远。当公众在现实生活中或是新闻报道上看到与他们通过影视媒介了解的完美警察形象差异过大时,对警察的失望之情油然而生,认为警察的业务能力低下,队伍建设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人们出现无法完全信任并且拒绝合作的态度。
纪录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是由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全国首档全景式警务纪实片。镜头直击城市治安管理一线,真实地记录人民警察执法过程,通过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案例,彰显出民警对待工作的细心和耐心,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搭建了桥梁,更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温情动人的一面。
真实记录一线民警工作点滴。《巡逻现场实录2018》首期全方位展现了上海水、陆、空巡逻民警的工作,节目中没有像影视剧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大案,通过巡警对人们群众“身边事”的处理展现出过硬的业务能力,以及时刻心系人民群众,不辞劳苦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的敬业态度。在开导轻生落水人员时,水上巡警蒋秋骐将心比心,从同为人子的角度劝解轻生者,挽救生命的同时也在挽救心灵。曹家渡派出所的马警官和戴警官接到群众报案,耐心地把卡在汽车底部的小奶猫引诱出来,解除了可能对车主造成的安全隐患,也体现了对小动物的爱护。观众看到了一线民警真实的工作状态,对他们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纪录片通过大量细节的叙述,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巡逻民警的真心实意。民警在纪录片中的形象不是一个正义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他们在制服之下的内心情感,都从表情、语言、动作中流露出来,充分展示了民警群体的人格魅力。
纪录片中警察形象与大众认知的差异。镜头下的现场直播,公众会更加客观地了解到民警工作常态。据统计,上海110指挥中心日均接到的3万个左右的报警电话,扯皮拉筋的小事不占少数,还有浪费警力资源的报假警,但民警们却从未懈怠每一起报警事件,且出勤迅速。事实上,微不足道的日常出巡对稳定社会治安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例如,地铁站内抽查乘客身份证,有些乘客拒绝配合,甚至态度较为恶劣。纪录片从警察的视角解答了盘查的必要性——以2018年上半年为例,通过盘查身份证查获逃犯119人和吸毒人员250人。夜间执勤,民警驾车从男子身边经过,短短一瞬便可辨出其为“复吸”人员,该民警获网民美称“鹰眼”,当然这并不是随机的判断,而是25年从警生涯练就的本领。
盘查身份证,夜间街边巡逻,没有影视剧中上演的惊心动魄的情节,却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纪录片通过这些的小小日常,加深了警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镜头下真实的展现和颠覆大众认知中警察形象,英雄光环消散后,能清晰看到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穿梭在城市的一线,他们为陌生人遮风挡雨,会为了帮助他人奉献自己;但同时,褪去警服的他们也和你我一样,是一个个真实且有血有肉的人,会有疲惫不堪的时候,也会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细节填补对警察形象的认知断层。《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播出,使新一代民警迅速蹿红。有因帅气外形而受欢迎的,最使观众感动的还是民警们的耐心和责任心以及与大众无常生活化的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视小说中的警察不是极其正面完美的形象,就是带有暴力色彩的反面形象,公众认知断层由此拉开。纪录片摈弃刻板化的叙事方式,用回归群像化的方式,促进认知断层的缝合。
民警马晓亮被网民起绰号“小马哥”。这位外形帅气的人民警察因车底救猫走红网络。不仅业务能力在线,也有着一颗柔情的心。“女皇帝”是他手机里给妻子的爱称,问其原因“我一直觉得对老婆一定要尊重,在我心目中就像皇帝一样”,也会流露出没时间陪伴儿子成长的难过。这些细节的展现让人感受到警察与普通人的情感无异。
在警察与民众的沟通中媒介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所以媒体人站在双方的角度看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肩负起建立合理沟通渠道的责任。而纪录片作为传播媒介之一,让人民群众了解每天保障他们财产安全的警察是怎样的;让警察也更加清楚人民群众的诉求,更关注现在的民情民意;让双方都有正确和积极的心态应对发生在身边的任何事情。信息的传递需要传播媒介作为传输通道,而媒体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普通民众抑或是警察,都是媒体的受众对象,让受众之间存在良性的沟通环境,是媒体应当为之发展的方向。只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才可能有效地传达出正确的信息。
当下,“警务公开”专栏的开通,使警民增加了一个良好沟通渠道。而纪录片的传播,更让大众对民警有了全新和方位的认知,能很好的引导警民互动交流,这两个互助互益的良性媒介相结合,让警民互相多一层理解和包容。
媒体、警察和受众在各自的领域中各安其位。其中,警察的形象如同一把双刃剑,如果各方关系处理失衡,大众会对警察产生不信任的心态,让警察形象在大众心中下降,更有可能让社会的稳定发展受到影响。现代传媒作为合适的切入点,可有效化解警察、媒体与群众之间的各项矛盾,加深并和谐警民关系。纪录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解构了以往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单一化和刻板化的警察形象,使警察形象贴近生活和多元,让大众对警察的人物画像和工作状态有了具象的了解,实现了警民双向沟通的需求。也让媒体和警察的关系呈良性的态势发展,对传播现代警察文化、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和寻求警务水平不断提高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