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哲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功利主义思想不断滋长蔓延,在教育问题上,家庭、学校和社会存在片面追求智育现象,“五育”并举没有得到协调发展和全面贯彻落实,特别是劳动观教育更是如此,劳动教育不断被边缘化和弱化。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人类追求真善美是为了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而劳动则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载体。通过劳动观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提高劳动素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深刻认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成果丰硕,但鲜有基于生活化视角对大学生劳动观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与当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客观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劳动观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颁布实施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教材中劳动观教育理论知识相应增多,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政治经济学部分有关劳动价值论的阐述,劳动二重性、劳动和价值关系的论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多数章节都涉及到劳动观教育内容,如“‘以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重要论述,还有对劳动法的阐释等。《形势与政策》教材中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也涉及很多劳动观教育内容,比如提升劳动水平、提高劳动技能,更好适应岗位需求,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通过劳动来创造财富等论述。尽管当前我国没有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但课程教材中涉及劳动观教育的相关内容明显增多。
当前我国高校对实践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提高,高校开设了专业实习岗位,通过实践提升大学生劳动技能,如理工类学生有专业实验、生产实习、企业实习,医学类的学生有医院实习,农学类大学生有专门的劳动实习场地进行实操锻炼。高校还开设了勤工助学岗位,如大学生助管岗位,帮助教师打扫卫生、整理文件材料、制作表格等,还有大学生助教岗位,帮助老师批改试卷、协助教师上课等。同时还开设了日常生活管理岗位,如宿舍楼长岗位,定期查寝、检查卫生,如后勤助岗,管理宿舍日常用电等。尽管当前我国高校在教育形式上主要还是停留在课堂教学,但高校所开设的劳动实践教育形式是对以往传统课堂教育方式的创新和突破,通过实践来增强劳动体验,提升大学生劳动认知,提高劳动技能。
我国高校设立有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学生处,具有一套相对稳定、独立的学生工作体系,定期开展诸如大学生运动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歌唱比赛等活动,在文体文艺活动中增添了有关劳动观教育内容,例如在征文比赛选题中有“勤劳致富”“拒绝‘懒文化’”等主题,在演讲比赛中也有“争当新时代劳动模范者”主题,歌唱比赛中也有“唱响劳动之歌”栏目,文艺比赛中也有包含“捡垃圾””打扫卫生”等小品剧情表演内容,这些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学习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劳动观教育氛围。将劳动观教育渗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文艺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传统劳动观教育单一性的不足,学生也更易接受,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学生劳动认知,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我国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当前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1.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内容缺乏生活元素
当前高校劳动观教育内容主要穿插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教材之中,理论性较强,枯燥乏味,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理论化特征,割裂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将大学生所学劳动观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归属到两个维度空间,过于强调社会需要,与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相脱节,忽视了学生主体需求和真实情感需要,也忽视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及价值诉求,未能以学生主体作为立足点和逻辑起点。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不能及时地解答大学生在劳动认知方面存在的疑惑与偏差以及实际生活劳动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劳动观教育内容理论化、教条化无法使大学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行动的外化以及劳动情感的升华。学生的主体劳动意识逐渐衰弱,学习兴趣消泯,甚至导致其产生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
2.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方式未充分与生活接轨
当前我国高校劳动观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直接、正面的理论灌输,通过这一方式对大学生传授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及价值观念。从教育与生活关系角度来讲,高校传统面授与理论灌输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及价值取向的发展,单一的理论灌输也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思想困惑。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当前高校劳动观教育方式存在固化,教育方式脱离实际。实践性恰恰是劳动观教育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劳动观教育并未充分立足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也并未充分结合大学生生活劳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劳动观教育方式。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当前我国高校也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优势来拓宽教育覆盖范围,教育主要还是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说教式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一刀切”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降低了高校劳动观教育实效性。
3.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评价机制未贴近生活性评价
当前高校没有独立的劳动观教育评价机制,学生往往通过考前死记硬背,应付了事,导致考核流于形式,不能充分考查学生劳动认知及行为表现是否表里如一。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理论知识评价,忽视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表现。教育评价机制往往是按照传统陈旧的规范“一刀切”,符合规范即是好,不符合规范即是差,未能站在发展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对优劣的评价还包含着评价者的情感因素和个人喜好,这种评价机制无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实际上,当前高校劳动观教育评价依据主要是停留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及劳动表现,未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单一固化,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也忽视了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在生活领域中存在一些不足,在教育内容、方式及评价机制方面未能充分立足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劳动观教育在实施中也未能覆盖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教育效果不佳。
1.对大学生劳动观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
高校作为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场所,更加看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注重智育,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尽管依照要求正常开展劳动观教育,但实际上却往往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并未真正将劳动观教育要求落到实处。由于对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高校在实施劳动观教育具体过程中往往存在偏差。
2.高校对大学生劳动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缺少对劳动观教育的投入,未配备专门的教师队伍,也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劳动观教育制度保障体系。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还缺乏规范化管理,并未设置专门的教学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进行有计划的实施、监督和评价,劳动观教育内容及时间分配在高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多数高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在实验仪器、校园建设等方面,未能重视劳动观教育所需要配备的相关人力物力建设。归根到底还是高校对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投入力度不到位,致使高校劳动观教育在实施中也常常被弱化,围绕大学生、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开展劳动观教育也就难以实现。
3.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体系尚未完善
当前我国高校劳动观教育并没有独立完整的劳动观教育课程,教育内容主要分散于思政相关理论教材中,高校也未配备劳动观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教育形式除已开设的少数实践岗位以外,主要还是课堂面授,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学时间、空间以及技术上缺乏相应的保障。在劳动观教育评价体系方面也缺乏目标、量化和落实保障。由于受到重智育思想的影响,多数家庭劳动观教育还存在弱化现象,社会支持力度也存在淡化现象。由于当前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还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在计划、实施、监督、保障等方面难以有效展开,劳动观教育的深度、广度也就无法得到有效保证,难以实现教育生活化。
我国高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受传统思想影响,更多偏重于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对劳动观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容易忽视生活领域对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劳动观教育认识,充分重视劳动观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相关文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凸显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及重要意义。高校各部门及师生都要加强对中央文件学习,深刻认识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把握最新劳动观教育动态,不断深化劳动观教育认识,摆脱传统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
其次,高校要将劳动观教育列入大学生教育培养方案中,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着力培养一批专业师资人才,设立专门的劳动观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由专人负责教学场地、师资分配、教学监督与考核,建立完整的教育制度体系。同时高校要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加大劳动观教育所需的场地、教学设备、器材等投入力度,增添勤工助学、校园日常管理岗位,完善岗位考核制度。要加强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除劳动观教育课堂教学之外,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教育,扩大教育广度,提高教育实效性。
高校劳动观教育内容要更新,以往空洞抽象、简单枯燥的旧知识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应从生活中取材,整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贴近的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大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提取大学生身边富有教育意义的鲜活事例,推动劳动观教育本体超越理论化桎梏,实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生活化,不断丰富劳动观教育内容。
首先,可以在劳动观教育内容中增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的照片、视频以及所撰写的调研报告、实践体会等。把这些身边的事例分类梳理,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富有鲜活感与亲和力,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其次,可以添加校园劳动观教育生活化内容,将其纳入劳动观课堂教学内容中。如大学生集体劳动场景影像视频、大学生宿舍劳动剪影、大学生劳动感言等,通过故事编辑、媒体演绎,进行思想提炼和道德升华。题材、内容来自于大学生自身生活,又“还原”回归生活,将内容转变为一种能够感知的“存在”,通过具象化形态的教育内容提高劳动观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激起大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绪体验,引起劳动价值认同,推动大学生产生相对应的劳动行为,进而端正劳动态度、培育劳动情感、培养劳动习惯。
高校传统劳动观教育方式单一固化,通过课堂理论说教进行“填鸭式”灌输,忽视了大学生个体差异性及其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劳动观教育的人文价值。“利用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载体,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载体形式。”因此,高校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及情感诉求创新劳动观教育方式。
首先,每年选择“五一”劳动节开展劳动主题日活动,采取征文、作业、演讲等形式,讲述劳动创造财富、创造文明的故事,激发大学生劳动意识,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道德品质。利用学校举办的“光盘行动”活动,组织动员学生人人参与,写心得、谈体会,挖掘“光盘行动”承载的劳动观教育价值。
其次,可以利用学校网站推送反映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观教育音频、视频、图片等信息资料,在校园网站设置留言板块,让学生表达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劳动认知及真实生活体验,师生进行交流互动,及时跟帖、回帖,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变化,使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引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实现教育目的。还可以尝试建立劳动观教育生活化实习、实训平台,利用VR虚拟仿真技术,以校园生活为背景,将服务性劳动与文明校园建设相结合,创设劳动生活场景,编辑劳动故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有效载体来提升教育效果。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高校劳动观教育制定教育目标、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的主要依据,也是考查教育实效性的基本途径。传统笔试考核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劳动认知、劳动体验和劳动表现,评价过程中还掺杂着教育者的情感因素及个性喜好,不够科学、公正和规范。“评价要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就必须在实际生活或类似实际生活的情境中进行,实现评价生活化。”因此,高校需要创建紧贴实际生活的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评价机制,促进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生活化。
首先,在理论考核方面,将分散于其他理论课程教材中的劳动观教育理论知识提取出来,试题结构包括理论和应用部分,考查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分析应用能力。在过程考核方面,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劳动纪律和热爱劳动,是否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和志愿者活动等,凡有合规记录证明和获奖证书者,根据类型、级别等适当加分。
其次,在评价主体方面,改变过去评价主体单一化的评价方式,除任课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机制。利用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对自己近期生活劳动状况进行陈述,并进行自我评价。还可分组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日常表现互评,力求做到劳动观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中,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生活是生产劳动的目的和价值指向。从生活视角出发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弥补了传统劳动观教育的缺陷与不足,生活化的劳动观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教育、原生态的教育。将生活要素植入到高校劳动观教育之中,发挥生活化劳动观教育的隐性作用,从生活领域中选取素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机制,能够增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鲜活性、生动性,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