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独奏曲《花筒裙》的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

2021-11-12 18:57凌楠茜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装饰音颤音葫芦丝

凌楠茜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一、倪开宏及其音乐成就

倪开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葫芦丝之乡第三代葫芦丝传承人,1988 年出生于中国葫芦丝之乡——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镇。他从小接受音乐熏陶,10 岁起向本土民间老艺人学习音乐。他多次与民族交响乐团合作,并受邀出国进行葫芦丝文化推介与交流。作为当今炙手可热的葫芦丝新秀,他的作品精良,奖项众多。其代表作有《花筒裙》《目瑙纵歌·热》,出版发行的专辑有《葫芦丝响起的地方》《梁河家乡》等。

二、傣族的音乐特征

傣族是一个国际性民族,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在我国,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地。傣族有自己的文字,民间音乐十分丰富,泼水节、花街节是其传统节日。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器乐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音乐风格婉转细腻,葫芦丝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丰富。一是史诗性,例如《古歌》这首如史诗般的民间作品,讲述了葫芦丝诞生的古老传说,堪称傣族的英雄史诗作品;二是叙事性,例如《孔雀传说》描述了傣族经典神话孔雀公主喃木诺娜和召树屯王子的爱情故事,象征着和平与幸福的神话代代相传;三是生活气息浓郁,例如《赶摆》这首作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到赶摆时,人们换上喜爱的新装,怀着喜悦的心情,载歌载舞欢聚在一起。

三、《花筒裙》的创作背景

《花筒裙》是倪开宏的原创作品,收录于专辑《葫芦丝响起的地方》。该作品丰富的技巧和浓厚的韵味令人沉迷。傣族筒裙是傣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即为下身筒子形状的裙子,截面周长大于腰围,多用绸缎或土布制成,款式有长短两种,颜色在傣族地区各有不同,穿时裙摆长及脚面,一般用银质腰带束腰,裙摆下面有不同的花纹图案,这种紧身裙使傣族姑娘的步伐轻盈又细碎,显示她们身材窈窕,婀娜多姿,表现了妇女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作品分析

(一)曲式与演奏

作品为并列单三部曲式,引子为散板,没有换气口,需要用循环换气一气呵成,由12356 五声音阶组成,是典型的民族调式。开始的长滑音要注意放慢手指下落的速度,和前后的颤音形成对比,紧接着的虚指颤音由强到弱,大连线的一串音要快速轻柔,如同蜻蜓点水一般,声音中流动着美丽的傣乡风景。A 段慢板由4 小节的间奏引出,其中,由2 句平行乐句组成的方整型乐段,是典型的8 小节起承转合作曲法。音符之间的跳进体现了摇曳的身姿。乐曲中附点节奏、颤音、滑音、打音以及叠音的使用有一定的难度。演奏颤音时,手指要放松,滑音要迅速且自然,虚指颤音要若有若无。演奏时两个小节换一次气,所以演奏前,气息一定要准备充足。每一句强弱起伏都是典型的枣弧形,要有流动的线条感,充分调动情绪,虚实结合。B 段气氛较A 段更加轻松愉悦,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组合比A 段更具舞蹈性,连续滑音的使用是这一段的重点,手指一定要圆滑,每一句结尾空拍的前一个顿音时值不宜过于饱满,要有颗粒感和弹性,这几句的虚指颤音可以适当在短音上加波音,使旋律更加流动,展现一种柔美的身姿。C 段由间奏和变化重复A 段组成,速度几乎是A 段的3 倍,9 小节舞蹈性质的间奏奠定了激动的情绪,第48—69 小节为打开副管的双音演奏,有律动感的节奏把音乐推向高潮,突出三吐音的重音和跳跃性。长音加短音的组合和伴奏音乐的配器形成了多个声部的层次感,一连串的倚音要迅速而清楚地滑过,体现出舞蹈的律动性。第70 小节进入突慢的自由傣族民歌风,音乐为散板节奏,无节拍,给演奏者留下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因为只有一个换气口,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着眼于长句子,气息要恰到好处轻飘柔,利用循环换气进行上行下行,使情绪更加饱满。从71 小节的间奏开始,进入最后的华彩乐段,在C段快板的基础上进行,速度为最快的激情风格,打开副管,双吐音演奏。尾声是整个乐曲的难点,20 个小节中间不能换气,这对演奏者气息和力度的要求非常高。演奏者舌头要敏捷,手指也不能滞后于舌头,两者必须相互配合,在练习的过程中,由慢到快,舌尖靠前,手指放松,奏出节日时少女们欢快舞蹈的热闹场景。

(二)艺术特色

1.结构特征和情感表达

《花筒裙》属于传统的并列单三部曲式,同时也有传统葫芦丝作品的一系列特点。全曲分为三个部分,从引子到尾声,速度越来越快,情绪越来越激动,主体部分的旋律和内容在主题的变化重复基础上层层递进,尤其到了尾声部分,渲染整个作品的情感,在一片热烈的欢闹声中结束。具体来说,引子部分一是用装饰音来对一些乐器进行模仿,二是通过一系列音符的快速跑动营造出一种声音由远处飘来的空灵意境。在慢板段落中主要由8 个小节主体乐段展开,主题旋律具有歌唱性,能让人对傣族舞蹈浮想联翩,结构上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律,从慢板到快板,变化重复的旋律能够加深听众对主题旋律的印象。快板部分从乐曲的第三段展开,旋律和节奏突然变快,速度和力度与之前的乐段有很大差别,和慢板的柔美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慢板旋律和节奏的变化重复,从而使乐曲更有感染力。

2.装饰音

装饰音对修饰音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花筒裙》也大量运用装饰音,比如倚音、颤音、滑音等。在演奏中,通过运用各种装饰音,能够使旋律线条更加起伏。比如在《花筒裙》的引子部分,颤音细腻轻柔,扣人心弦。通过虚指颤音和前倚音的推动,使乐句过渡更加清晰。在主题段,每句都会采用两个相同音之间的打音,增强本音,突出装饰的作用,让乐句的气息更加连贯,旋律充满灵性。前倚音和滑音是乐曲思想的灵魂,表达了浓厚的地方韵味,使葫芦丝演奏的音色更圆润柔和。几种装饰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填充了旋律,弥补了歌唱性旋律在发展动力上的不足,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了音乐的整体表现力,体现了作品的精髓。

3.节奏和旋法

对《花筒裙》来说,其节奏的自由化和规整化是较为重要的节奏特点。华彩乐段之前的自由民歌风,本身就具有即兴性和叙述性,更加符合民间音乐的听觉特质,这种即兴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演奏者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而旋律段落中的节奏虽然每一段不同,但是每一段都是固定的,在演奏上运用了吐音加副管的二声部技法,很好地演绎了傣族青年开朗、坦率、豁达的性格特点。《花筒裙》在曲调中大量运用了三度音程和装饰音。这是典型的傣族音乐元素的旋法和音程结构,主题旋律整体呈现向下的趋势,赋予感情表达张力,以跳进和级进相结合的旋法为主,时而高低起落,时而稳重平缓,起伏明显,音域宽广,以偏音为装饰音使乐曲更加生动形象,附点节奏加颤音伴随着下行或上行的旋律形态,表现出傣族少女轻歌曼舞的柔美韵律感。

4.配器

作品中用了多种乐器进行配器,比如弦乐、芦笙、民族打击乐、象脚鼓、低音提琴等,完美地刻画了不同场景。弦乐和芦笙的配合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低音提琴能给人们一种空间的厚重感,打击乐个性突出,象脚鼓作为色彩性的节奏乐器,与铓锣、傣镲组合在一起,广泛用于傣族舞蹈中。《花筒裙》配器层次清晰,发挥了每个乐器的音乐特性,体现了音乐语汇和民族精神内涵。

5.民间素材的应用

《花筒裙》作为傣族独奏曲,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民间素材,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比如,运用傣族舞蹈展现了一种轻盈的特点,这种轻盈的舞姿展现了身体的颤动和左右摇摆,在乐曲的慢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傣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因此,傣族舞蹈的动作较为舒展,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犹如孔雀般轻盈和大象般稳重。由于傣族妇女身穿紧身的传统服饰筒裙,因此在日常生活和舞蹈中颇受限制,慢动作的舞蹈使步伐优美而轻巧,感情内在而含蓄。以民间素材为基础开展音乐创作,能够赋予乐曲极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五、结语

倪开宏创作的《花筒裙》独奏曲展示了新一代音乐家在创作上的极大突破,引起了国内音乐界的关注。在音域这么窄的少数民族乐器上进行创新,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倪开宏老师采用创新的手法,为这首浓郁的傣族风乐曲赋予了生命,也让大家耳目一新。这是对傣族音乐的一种突破,是新时代葫芦丝独奏曲的先锋。在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和专业演奏家、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葫芦丝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作曲家根植于传统文化,才能创造出经典的民族音乐。老一辈的作曲家用民间小调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葫芦丝独奏曲,如《弥渡山歌》《小河淌水》等。而新一辈的作曲家学习传统文化,创作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泼水欢歌》《篝火狂欢夜》等。葫芦丝音乐的发展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平衡公益与商业、艺术价值与娱乐价值、演奏技法与文化素养的关系,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装饰音颤音葫芦丝
装饰音在爵士鼓演奏中的作用探析及运用策略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浅析葫芦丝艺术的发展
回响葫芦丝之声,探寻小学音乐葫芦丝有效教学方法
钢琴装饰音发展探究
肖邦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运用
——以辉煌大圆舞曲为例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我迷上了葫芦丝
板鼓与大鼓音乐中的装饰音演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