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探索

2021-11-12 18:40南通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被管理者高校学生个体

■李 阳/南通大学

高校管理是对学校教育、后勤、师生关系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协调,学生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素质与综合发展有着一定影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况》、《学生管理》等著作,分析了国内外学生管理的差异性以及个体管理的案件,为我国学生管理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基础。学生管理是一个复杂、琐碎的工作,看起来似乎很枯燥的工作,其实与其他工作密不可分,通过制定明确的分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完善“松”与“紧”的校内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价值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与升级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较大,学识与技术将是未来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换句话讲,知识与人才是未来发展的动力,因此,培养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学府的最终目标。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思想观念已革新,独生子女人群增加,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时代,“以人为本”的理念显得格外重要。

以人为本是针对以物为本与以官为本的错误观点所提出的,正如江俊文所认为“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对物本位、官本位发展观的批判和否定”。在过去,人们常常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在进步,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我国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主导作用,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对于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科学上有众多观点,我国古代认为“人本”是指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现今,关于“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其中关于“人”的解释,人在哲学上常常有两个对立物,即神与物,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著名学者高放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并非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具体的现实的人”;北京大学教授赵存生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为本;北京大学教授陈志尚认为以人为本中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第二层是指人民。对于“本”的解释,在哲学上本可以理解为世界的本原或者根本,而以人为本不是本原的本,而是与末相对;著名教授韩庆祥认为“本”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强调人的主体性,第二层含义是指“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跟根本,第三层含义是指社会要求更加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韩庆祥还在《前线》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尊重人,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人在生活中的问题;杨华认为“本”可以解释为目的的意思;教授张奎良认为“本”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之本,价值理论意义上之本,终极追求意义上之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也十分丰富,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从其他角度,至今都没有达到统一,李福业认为“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有三层含义,“第一,它是对主体地位的肯定,就是以人的实践为依据。第二它是价值取向,就是强调以人为立足点。第三,它是思维方式,就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林德宏从哲学角度发出,认为“人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人的价值是最高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人类最高目标的实现程度;是人类评价自己言行的最高标准;人类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能动作用。”韩庆祥也曾阐述,“以人为本”是对现实发展中主体性的反思,通过反思从而提出另一种发展理念。总体概括,一切都是为了人。

二、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原则

高校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从教学价值角度论述,高等学府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从教学管理角度论述,学生管理已经成为行政管理的一部分,高等院校 如何运用“以人为本”的新发展理念,或者说如果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之中,是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校管理者应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以学生的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审视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管理,运用“以人为本”的原则,去追求平等性、民主性、公开性,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人为本”中的民主性原则。所谓民主性是建立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要求双方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以便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管理。朱新山从对制约“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具有两方面的阻碍,其一是“人的强制”,主要是指权力问题,为防止与其他发生矛盾,所以要规约权力;其二是“物的强制”,主要是指分配正义问题,降低了弱势群体的软弱性。因此,高校在遵循民主性原则时,先要明确学生与教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在行为、认知、思想上有着明显差异,须在双方之间建立平等关系,学生应体谅教师工作的辛苦,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以促进两者的快速发展,达到双赢效果。其次,管理者应多关注个体的需求,心理学、管理学等大量研究表明,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管理者要了解被管理者的需求,不仅要了解被管理者物质的需求,还要了被管理者的解精神需求,譬如在生活上的关心,教学上的帮助,使被管理者健康成长,达到“以生为本”的效果。

“以人为本”中的全面性原则。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在遵循全面性原则时,首先,无论是教师还是辅导员都要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认真履行学生管理条约,结合自身岗位优势积极引导,有针对性、选择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每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其次,在开展学生管理时,要兼顾每一位同学,不能带有任何偏见行为,既要把视野停留在成绩优异的学生,又要关注差等生,不能对某一个个体存在偏见行为,这有利于将不同个体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这也是衡量“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是否有效的途径。

“以人为本”中的动力原则。学生管理的动力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物质动力、信息动力、精神动力,物质动力是管理者的直接动力或根本动力,合理的物质动力有利于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反之,不合理的物质动力会对被管理者造成消极影响;信息动力是指通过双方在交流时所产生的动力,良好的信息可以产生外部刺激力量,激发被管理者学习兴趣;精神动力是指在满足物质追求后去寻求更高层次的境界,它包含个人信仰、个人名誉等,它有着巨大的潜能,可以激发个体在某领域上的不足,通过精神动力的刺激所产生强大的力量。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应充分利用动力原则,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举措

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渗透在高校管理之中,以下进行分析。

从信任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信任在不同领域中有着不同含义,迄今为止信任的概念都没有达到统一,但唯一确定的是,信任是交换关系的基础,它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在无形中发挥着巨大力量,首先,学生应明白自身的重要性,先学会自己信任自己,后信任他人。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寻求学生的长处,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其次,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信任为主题,加强生与生的信任。最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譬如加强学生安全和对学生生活区域的改造,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发展空间。

从管理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管理法则。很多高校在学生管理制度中存在着弊端,学生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支撑,学生管理制度是否科学与先进,对学生管理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当今,管理权限的不完善,自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范围越来越广后,很多原本没有涉及的领域也开始纳入管理范围,譬如高校为防止学生谈恋爱,禁止在食堂区域男女独处,这一制度体现了高校管理制度的落后,此外,有些管理制度对于学生要求严苛,很多规定不能从学生角度考虑,未能体现主体性原则。学校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人文角度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据分析,教师在对学生管理时主观随意性较强,用一般思维去了解个体,在很多事件上并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用主观想法去解决问题,造成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欠缺。此外,每个个体都希望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是学生管理的最佳途径,但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忽视了这点,从而未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只能在已有的信息上,盲目的学生进行管理,导致管理不佳。改变这一格局,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高度关注,了解学生的喜好跟长处,建立师生之间的共同话题,逐渐引导学生。其次,在授课环境中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达到育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也是二十一世纪全面性、开放性的国际化教育管理模式,新时代学生管理已经把人的地位放在中心位置,简单概述,一切都是为了人、爱护人、发展人、尊重人,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注释:

①江俊文.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新跨越[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1).

②高放.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J].中国政党干部论坛,2005(10).

③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N].学习时报,2004-3-25.

④李福业.以人为本有三层涵义[N].辽宁日报,2005-01-12.

⑤林德宏.“以人为本”刍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5).

猜你喜欢
被管理者高校学生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军队管理中的经济学合作博弈研究
探究加强高中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其形式
悲喜相依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