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可心/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随着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体时效性、流动性强等特点使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新鲜文化,在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力军,对新时代文化更容易接收并传播,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情况却大不如前。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自觉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全方位、多途径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动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它是历经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绵延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核心发散,在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类,可以涵盖到学科、菜系、教育、文学、哲学、体育等各个方面。各个优秀传统文化类别下又包括更为详细的小类,例如学科类别下包括医学、农学、建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服饰等多个部分。总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份涵盖广泛、分类有序的历史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的是历史的印记,蕴含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流传至今,在当今也呈现出独有的时代内涵。首先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始终贯穿着文化发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如今高速发展的中国,取得的成就也无一不在践行着奋斗精神;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世代延续的爱国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这种在血脉中传承下来的爱国精神指引下,如今在国家危难时也涌现出一批批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英雄;最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尚和合求大同的和谐观念,无论是中华民族个人发展或是国家处理国际关系,都在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出一份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内涵远不止如此,它们独立统一,多样包容,生生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把高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其作为治国理中的重要文化资源。其实不光是在国家层面,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蕴藏和传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涵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的精神支撑。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其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高校,有助于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将文化、艺术、思想融入到学生生活中,最直观地改变就是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在时代高速发展,电子科技给生活发生改变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心静气的途径,博古通今逐步提升自身人文修养。其次,在提高修养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想人格,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浸润的同时,会自发深入了解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逐步形成理想人格,扎根入魂,不再无所追求、没有目标。最后,在高校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便于形成群体效应,以个人带群体,最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优良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同时也应给予重视的时代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想源泉,只有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不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养分”并实践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不断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中包括“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其密不可分,它不仅国家的责任,更是高校辅导员的责任。在工作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履行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也能起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作用。
在校园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从辅导员的个人自觉着手,真正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时刻渗透在学生日常教育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在辅导员培养过程中,应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培训,结合学校人文教育机制,形成体系组织,强化高校辅导员个人自觉,为价值生成提供支撑。在辅导员理论知识和思想意识提高的基础上,还要时刻明确自己“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土壤,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系列,每周每月有所渗透,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由于时代的进步和教育大环境的改变,传统的面对面教育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滞后和疲态,不容易被90后和00后的学生更好地接受,这就要求辅导员将现代意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辅导员要树立以文化人意识,说教和要求可能能达到暂时的教育管理作用,但是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不如以文化人从根本挖掘学生存在问题效果更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对学生进行感化,便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其次,要树立全媒体传播意识,通过班级的微信群、QQ群进行日常的日常交流,重视学生礼仪教育,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利用多种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的定期推送,在全学院乃至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风气,增强校园文化传播力度,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找到合适的载体,从口耳相传转变为一键链接,利用媒体功能着力拓展覆盖面。最后,辅导员要有内涵发展意识,明确文化教育取得成果不是一朝一夕的速成工作,而是需要很多教育者与学生共同了解、互相作用的。结合时代发展,逐步改进自身的教育方式,选择学生喜欢且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例如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网页、宣传片欣赏、微电影拍摄等等,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实现内涵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辅导员应具备将职业能力落到实处的能力,承担起文化育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内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每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课,让学生不用苦苦寻找实践机会,在校就能有机会接触体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推动其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延长文化浸润时间。充分利用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等关键节点,开展全体学生主题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最后,要注重对网络舆论的把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思想阵地的管理,杜绝不良信息通过网络渠道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侵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文化育人质量提升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身上肩负的使命。通过深入学生群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