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 兵(合肥市科学技术局)
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刚刚兴起,目前新能源汽车电能补给模式仍然以车辆直接充电的充电模式为主,充电模式与换电模式将长期并存。2021年1-7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去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维至关重要。结合对充电设施运营企业调研访谈了解的情况,对合肥市充电设施建设与管理有关情况进行梳理,具体如下。
2021 年1-7 月,合肥市新增充电设施1748 个。截至2021 年7 月底,合肥市已累计建成各类充电设施5.1万个,其中公共充电设施1.3 万个,配建3.7 万个,专用充电设施0.1 万个,建设规模在全国省会城市处于前列。合肥市主城区已基本实现2 千米充电服务圈,各县(市)、区基本实现5 千米充电服务圈。初步形成了覆盖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高速公路过境车辆的立体化充电网络,日均可满足约12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另外,截至目前,合肥市已建成8 座蔚来汽车换电站。
合肥市充电设施行业虽然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不少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是大部分充电桩建设场地是租用场地,租用价格高。二是高压电力报装流程长、投资大,尤其是电网外线(充电基础设施产权分界点至电网的配套)投资过高。三是建好的充电设施需要专业运维团队长期维护,人力成本高。
一是充电运营商经常发生价格战,尤其是各大聚合类运营平台“烧钱”恶性竞争,扰乱充电行业良性发展。二是充电车位被燃油车占用现象普遍,影响充电。三是充电运营商进居民小区难,居民自行安装充电桩更难。
一是用户在非公停车场充电既要交充电费又要交停车费,抬高了充电成本。二是部分室外箱式变电站允许容量过小(最大400kVA),导致单站桩数过少或单桩功率过低,影响用户充电体验。三是有的运营商经营困难,建成的充电桩日常运维跟不上,导致部分充电桩不能正常使用。
目前,充电桩制造企业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充电桩安全防护措施不规范,在全国范围内,因为充电桩充电保护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的事故经常发生,难以监管。
一是根据需要,在合肥市统一规划几个城市充电多功能综合体(含充电设施、休息室、便利店等),放宽用地属性。二是开辟绿色通道,解决电力接入和快捷报装问题。电网企业加强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接入电网提供便利条件,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限时办结,保障充电基础设施无障碍接入。充电基础设施产权分界点至电网的配套接网工程,由电网企业负责建设和运维,不得收取接网费用。三是进一步缩短充电的财政补贴资金兑现时间。
一是物价及监管部门对服务价格给予一定的管控和规范,促进行业良性健康发展。二是妥善解决充电车位占用问题。虽然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对占用充电车位的处罚措施缺失,但是,可以借鉴北京、柳州等城市做法,研究制定充电车位管理措施,结合交通、城管的管理办法,对违规占用充电专用停车位的非新能源汽车予以处罚,形成行政处罚依据。三是支持充电桩运营企业进居民小区。充电运营企业在居民小区申请低压充电设施用电时,电网企业给予低压报装、独立计量。同时,可以借鉴成都、天津等地方“统建、统管、统营”一体化模式,支持充电运营企业在居民小区开展负荷管控技改,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采集监测、智能调控变压器负荷,在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用电前提下,满足电动汽车规模化充电需求,最大限度提高配电设施利用效率,减少增容改造投资。
一是研究出台新能源汽车在停车场充电2 小时内免收停车费等的优惠政策。二是提升室外箱式变电站允许容量上限,满足新能源汽车使用数量快速提升的需要。三是引入服务评级、安全认证、积分管理等方式加强充电运营企业监督管理,建立淘汰机制,提高充电运营服务水平。四是落实并加大新能源汽车路权政策,特别是新能源物流车不限行政策。
一是出台充电安全管理规范,明确市场准入安全技术门槛,强化充电站验收和日常管理,明确充电安全主体责任制。鼓励充电运营企业、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开放和共享车辆电池和充电相关数据,通过车辆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监控和预警,保障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运行安全。二是将各类充电桩纳入合肥充电公司监管平台,使其具备安全防护和提前预警功能,让车辆充电过程受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