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微笑
荀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性恶论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之一,他主张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德效骞并没有翻译《荀子》的全部内容,而是选择了其中一部分进行翻译。本文将简单介绍关联理论和《荀子》的相关内容,运用关联理论分析《荀子·性恶论》的翻译,解释《荀子·性恶论》译本的合理性和传播价值。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其人性观、天道观、教育观以及社会政治观对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荀子主张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对比,为重新整理儒家文化典籍做出了巨大贡献。
《荀子》全书32篇,是由荀子和他的弟子编写而成,是荀子思想的合集。关于《荀子·性恶论》的英译,最早出现于理雅各在《中国经典》中翻译的《孟子》译文的附录里,译为“That the Nature is Evil”,是为了和孟子的“性善论”形成对比。《荀子》的权威译本目前仅有约翰·诺布洛克、伯顿 ·沃森和德效骞的三个译本,三个译本在文化典籍翻译界均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最早的便是德效骞的译本,三个译本都对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使我国经典文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言语交际是一个输出和输入的过程,说话者输出,听话人输入,这个输入的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即是一个认知过程。在翻译之前,译者要理解原文中明示的内容,并推理出原文中所暗示的内容,译者要根据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合理的方式译出,既要译出明示内容,又要将暗含内容有选择地译出,在原文语境和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两者之间形成最佳关联。
认知和语境是关联理论强调的核心概念,人们对所有事物的认识,都是根据各自的认知语境所做出的判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原文的认知语境,还要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将两者的认知语境差异通过翻译降到最低,这样才能形成最佳关联。
1.“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义”,德效骞将其翻译为“jusitce”,而没有翻译为 “righteousness”,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含有司法意味,即不偏不倚的公正;后者更侧重于正直、正义的公正,强调“对”“错”的成分多。按照我国读者的认知习惯,显然后者更能使读者理解其内涵,但由于读者不同,认知语境也不同,外国读者所理解的正义即不偏不倚,必须是更具有权威的公正,带有司法意味。因此,德效骞考虑到西方读者的认知语境,将其译为“jusitce”,更能使西方读者理解其深刻内涵。
2.“有好声色焉”
“声色”来自“声色犬马”,出自《聊斋志异》,所谓“声”是歌舞,那个时候的歌舞不同于现在的歌舞,古时歌舞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色”,食色,性也,孟子曾经说过这是人的天性,“声”和“马”严格来说都属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中的,“马”应该是跟“射”和“御”有关,至于“犬”就很好理解了,指的是“猎犬”,“声色犬马”指的是人对“歌舞、女色、养狗、骑马”的偏好,是旧时淫乐的方式,指人的贪欲和喜欢音乐与美色的本能。因此,“声色犬马”出自典故,带有我国文化色彩,外国读者认知语境不同,不易理解其深刻内涵。德效骞考虑到读者认知语境的不同,将其翻译为“likes praise and is lustful”,准确地表达了其深刻的内涵,如果译者将其直译,读者不仅不能理解“声、色”的含义,还会造成歧义。因此,德效骞将其巧妙地译出,更能使读者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明示推理即对明示内容和暗含内容的翻译,包括两个过程,即对原文的理解过程和原文的表达过程。译者在译出明示内容的同时,要仔细推敲暗示内容,以原文语境和读者认知语境为基础,以两者都能理解的合理方式译出。
1.“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一定要有师长、法度和礼义的引导,人们才能学会谦让,天下才能安定太平。这里强调了师长、法度和礼义的绝对重要性,因此作者写道“必将有师法之化”。德效骞使用了“absolutely”一词,将“必将有”的“必”巧妙地体现出来,这是其他译本所没有体现的。将其暗含内容译出,同时强调师长和法度教化的重要性,翻译得很巧妙,也很有特色。
2.“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用此观之”翻译为“by this line of argument”,“由此观之”这句话的意思是“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上文一系列的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译者的翻译将原文逻辑关系准确地表达出来了,加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论证性,同时强调放在句首,使文章更有气势,其暗含的逻辑论证关系再次体现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人性本恶,他们善良的行为都是后天经过师长、法度和礼义的教化引导形成的”,此处的“伪”是通假字,通“为”,而不是“假”的意思,“伪”是“人为”,后天习得的意思。荀子的意思是说,人之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人生下来就有恶的一面,即人的动物性;也有善的一面,即人的社会性,要通过规避人的动物性,发扬人的社会性,所以要学礼。译者把“伪”翻译为“acquired”,将原文暗示内容即后天习得的意思,经过理解推理并解释出来。
1.“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顺是……顺是……”
“所以……所以……所以……”这三个句子句式相同,用了三个排比句,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同样的句式,做到了形式上的统一,用了三个“if”开头的条件句 ,将原文的内在逻辑关系表现得很清楚。但同时,译者翻译时,用词有所区别,富于变化,符合英语用词特点。因此,译者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将原文和译文统一,形成了最佳关联。
2.“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译者将明示内容译出,原文是三个小分句,句式相同,译者翻译时也同样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但用词又有所区别,译者巧妙地用了三个不同的动词“appears, is observed, is the consequence”,整齐的搭配中又有所变化,符合英语用词富于变化的特点。形式保留而语言搭配和内容又有所变化,在原文语境和译文语境之间建立了最佳关联。
译者将明示内容译出的同时,暗含的内容也以合理的方式译出。本篇文章通篇包含一个逻辑关系,即论证关系,“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其论点,人一生下来就有财利之心、嫉妒之心、贪欲之心,所以会争抢掠夺,扰乱礼义法度,趋向暴乱,经过礼义法度的教化,人们才会遵守礼法,由此,得出结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同样,这句话也是暗含一个逻辑关系的,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人们才会遵守礼法,最终安定太平,既有衔接又有一个因果关系。德效骞用了“Thereupon”因此的意思,此词通过其英文的解释可以发现其本身就包含一个逻辑关系,不同于其他,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衔接词,而是本身包含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因此德效骞用此词将其中的逻辑关系完美地展现出来,在原文语境和译文语境之间建立了最佳关联。
本文以德效骞《荀子·性恶论》英译本为例,从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境、明示推理和最佳关联三方面分析了《荀子·性恶论》的翻译,翻译时,译者会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明示推理的过程即正确地理解源语并正确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同时达到最佳关联。关联理论视角下相关术语翻译研究,可以使《荀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理解,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有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