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平遥李氏以武兴族,北宋、金、元,世传为侯,子承孙继,武将文臣辈出,成为汾州府乃至山西地区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平遥县志》(康熙四十六年八卷本)载:“古陶诸贤,自周卿士而下,若裴、若杜、若梁、若李,忠孝文武、光重枌榆者,盖指不胜屈也,没而不朽,其在斯乎!后人君子观九原而叹息,思哲人之如在,则断陇荒丘,高山仰止,皆吾师也。”《平遥县志》(光绪年)载:“宋、金、元之间,此邦号为极盛,英才崛起,如李帅彦哲、梁五路安定、杜沁帅。父子兄弟祖孙爵列公侯,冠盖节钺,勋名灿然,一时鼎力,起家率多武贵,或亦山高水长,地气使然,非偶也。”
北宋末年,平遥李氏六世祖李彦哲迁入平遥城内西南宣化坊,累官兵马大元帅,以大夫礼葬平遥县治西南梁赵村,周围120余亩,石人、石虎、石羊、石望柱、石过门,各对成行,载入《山西通志卷一百十四·人物十四·汾州府·宋》。七世祖李柔,世袭元帅。八世祖李延,世袭元帅。九世祖李珂,世袭元帅。十世祖李宴,世袭元帅,援陕有功封左丞相,又推为盟主。十世祖李居敬,赐进士出身,参与出资建平遥县金庄文庙,载县志。十一世祖李郁,赐进士出身,元时仕至朝列大夫,参与出资建平遥县金庄文庙,载县志。十一世祖李思温,赐进士出身,元时仕至工部尚书,诰授光禄大夫,赠柱国,谥“忠靖公”,载县志。十一世祖李思齐,陕国公,配五路万户、元行都元帅平遥梁瑛之女,载县志。十二世祖李仁,荫袭祖职,诰赠光禄大夫。十二世祖李伯新,赐进士出身。十三世祖李光甫,元时仕至尚书,诰授荣禄大夫,载县志。十三世祖李达达,元时仕至冠州长官,配元肃政廉访使梁天翔之孙女,载县志。前述列祖主要居于平遥县城内。
十三世祖荣禄大夫李光甫生三子。明代洪武年间,长子李景幹由城内县治西南宣德坊迁往梁家堡;次子李景廉由城内迁往冀壁镇(今桥头村);三子李凤皋由城内东南宣教坊迁往岳壁村。十四世祖李凤皋,贤良方正,明朝初年蒙荐举,擢本省榆社县尹,时有政声,为平遥岳壁村李氏始祖。十五世祖李震,李凤皋独子,诚斋先生,善德信佛,预知死期,生五子,此后子孙繁盛,枝繁叶茂。十六世祖李辩,行三,以子颐贵,敕赠承德郎,敕封巩昌府通判,妻梁氏赠安人。
明清两代,平遥岳壁李氏治《书经》《诗经》者众,成为当地科举世家,举人、监生、岁贡、廪生、生员、义官等不知凡几,明代举人计四名,出现了如名宦温州府同知李颐、兖州府通判李颖、巴县知县李润、在萨尔浒战役中殉国的副将李应选等官员。
平遥李氏从元至清,曾进行过修建家庙、修宗谱、修祖坟等宗族建构活动,明代弘治年间、清代道光年间更是达到了宗族组织化建设的高峰,平遥李氏家庙、宗祠可考的共计有六座,分别为:岳壁中截李氏家庙(县级文保单位)、梁家堡李氏宗祠、河南滑县李氏宗祠、城内李氏宗祠、曹家堡李氏宗祠、苏封村李氏宗祠,现仅存岳壁中截李氏家庙。明代弘治七年(1494),十七世祖李颖、李颐奉旨在岳壁村中截建李氏家庙,赐准朱红门廊,前门楼挂有“奉天敕命”之牌,两祖分别建“蟾光坊”“文奎坊”牌楼一座,素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五月,族人出资又新置地址,进行重修扩建,增设了东西廊坊,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岳壁南新堡占地60亩,由清代监生李玉亮、李玉白、李玉和、李玉美四兄弟出资修建,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清代李光廷、李常德、李常淳、李锡五、李典五、李申蔚等三四十人官居六品至二品,形成了家族化的官商体系。平遥城内李氏宗祠原址在城内县治西南,关王庙东,路北,由城内旧支十七世祖公才、公伦、公德、公信、公秀兄弟五人之五支子孙合伙营建。
因古陶李氏世代为官,王公侯世袭爵位,出帅入相,父子、兄弟、祖孙相继,人才辈出,兴旺发达,遂平遥民间有“李半朝”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