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性影响

2021-11-12 12:04黄展文辽宁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黄展文/辽宁大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中经过反复的“大浪淘沙”后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厚的教育价值。它能够使得大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发现其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及其对于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去提升、完善自我。

(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民族文化是能够直观区别我们自身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之处的特有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今我们所继承并珍视的传统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包容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虽有冲突与征战,但整体呈现为互相融合的包容状态。这也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世界上少有的包容性。所以将我们所有的各个民族包容在一个统一体内,从而形成了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多个民族的融合,在其过程中,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也就无可厚非。尤其是当民族面临着外敌时,更可以清楚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万众一心,不畏强权,我们才能得见现如今这个屹立世界赛场熠熠发光的雄鸡。

(二)激发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一系列文字及话语充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它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精神品质,值得继承、发扬。正是这种顽强不屈、拼搏进取的精神激励着历代中华儿女从逆境中奋起,在忧患中成长;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我党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我们拥有了现如今的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历经种种风雨过后所沉淀下来的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趋向,为历代的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依靠和心灵居所。

总而言之,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是我们追求更高理想的动力和源泉,它时刻推动着我们大学生提升自我,积极面对困难,克服懦弱的自身,向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前进。如果失去了它,不难想象我们将面临着一个没有追求、没有斗志的境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及人文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注重追求理想人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在个人修身养性及为人处世等方面形成了诸多优秀的道德观念。传统的道德观念,十分重视在人与社会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规范的处事之道。我国古时“礼仪之邦”的美称闻名于当世,且早在千年以前,儒家的孔夫子就主张“言必行,行必果。”此外,诸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这样称赞诚信精神的成语流传至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古时生活中,人最注重的精神生活的表现集中在文人情趣,其从一个侧面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又体现了该民族的审美情调。现如今,一个更加充满物质诱惑和心态繁复的全新环境出现在当今大学生的面前,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们值得用心思索的问题是怎样保持心平气和、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进而提高审美品味。通过学习逐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等,大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身心的全面提升。

(二)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有诸多优秀的教育理念,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比如朱熹曾提到孔子的“因材施教”。孔子重视“听其言而观其行”,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为我们可以有效地使得人文、理工等不同学科的学生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可供参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原则,并且其内涵极其丰富,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点的它可以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十分丰厚的教育资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告诫我们做事先做人,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具有魅力的人格。

现如今受外来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诚信道德淡薄、社会责任感较差等问题,这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寻找、探索新的思路和创新方法,同时坚持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等方式实现其进一步发展。

(三)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个人或集体对自身国家和民族所体现出的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体现为爱国主义,体现出个人对于祖国的依存及对自己家园及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荣誉感。《意见》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三个“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在历经了种种磨难,经过了太平盛世、危亡关头,中华民族形成了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以及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多少位先辈为我们顶起了一片天,为我们铺平了一片路,使得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保家卫国”的梦想。作为今人,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根本。

中华民族修身做人与治国平天下相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其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

(一)融入的现实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在各方面的执行与落实上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像是中共领导下的国家意志在向下落实的过程中行政逻辑存在着一些落差,使得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不能全面解决现存问题。还有当下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与思想政治诠释的张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在不经意间遗失了相当多的珍贵文化片段,也就造成了在某些问题的解决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再有在当下科技迅速发展、消息高速通讯的背景下,存在着价值观“多样化”的现象,不再重视本国文化,极度崇尚外国文化,对于各种洋节热情追捧,而漠视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而这个困境的成因可能在于近代以来的屈辱伤痛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真空的内外侵蚀,应试体制下功利教育和学生心理的束缚与压迫。

(二)融入形式的创新

现下在我国各高校为响应习近平主席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号召的中央和地方各相关文件,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抓紧提升师生的整体水平。比如,在学校课程中增开人文学科的选修课及公共课,不仅要让人文学科的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争取使得理工科的学生也不能落后。在思政课堂上进行合理安排,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现象再次显现。做到拓宽大学生思维视野,争取开拓出全新的教育渠道。各高校还通过设立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日,举办各种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使得教育不仅仅在教室的课堂讲授中,同时也要让其融入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学生们自行组队,通过制作宣传海报,书写文章或者诗歌等多种形式,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并产生自身的学习感悟,以此来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最后,各高校还提倡并推进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和举办相关讲座,一方面让大学生在各自交谈中产生对于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听中学,学中受益,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三)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走进各高校的课堂,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现阶段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不同于小学、初高中的教学方式并且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差异明显。首先,高校教育者们对于传统优秀文化应当有着深刻的了解,可以正确认识和科学的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素养。其次,才可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工作。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和主体,辩证的看待文化。对于现下的高校教育者们都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自身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课堂知识的讲授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仅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且也同时关注学生之间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能力,更加期待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思维的碰撞。教师们通常会采用课前分享的方式以及课外实践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同学们通过这些方式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意义,在学习中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及塑造更加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资源,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文修养,使得大学生学会陶冶人生,更好的理解人生价值,同时也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也有其十分重要的必然性,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等重要的价值意义。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影响,它改变了大学生学习的方式,拓宽了大学生了解知识的途径。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