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的侠客
——《秋夜》《过客》《铸剑》的比较阅读

2021-11-12 11:55费尚暇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铸剑眉间黑衣人

■费尚暇/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始终用笔来进行战斗,用笔下的人物来反抗现实的黑暗。《秋夜》《铸剑》《过客》里的人物形象都带有鲁迅的战斗精神,但是这种战斗者注定是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铸剑》里黑衣人的出现是突兀的,他孤身一人找到眉间尺,主动要求替眉间尺复仇,他的存在只是为了杀王,他的行为是最为简单的,不带有任何的功利性和缘由。《过客》里的过客没有目的地前行,即使知道前面是坟墓也不停下脚步,不停地走,是他战斗的方式,而这条路上始终只有他一个人,这条路是孤独的。 这三者都是鲁迅的自我写照,通过人物的行为,实现了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作者内心的探索。

一、独行者

20 世纪20 年代的鲁迅接连遭受沉重的打击,和弟弟周作人失和,支持进步学生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离开生活多年的北京,这让鲁迅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北京无路可走,“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诅咒的。遍地都是黑暗了。”这时的鲁迅和他笔下的黑衣人类似,都是被驱逐的无家可归的独行者。“那人的衣服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的颧骨,眼颧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这与鲁迅的形象类似,都是“黑须黒眼睛,瘦的如铁”。《过客》里孤身前行的过客人也是如此“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秋夜》里鲁迅以第一人称描写了一个在深秋的夜晚里独自对着灯、独自思考和写作的人的形象。黑色带给人的感受是冷漠不易接近的,鲁迅笔下的黑衣人和过客显然是鲁迅独行者的代表。

除此之外,鲁迅还有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表现出孤独、特立独行的精神。《铸剑》里的黑衣人是一个没有前因后果的人,他出现得突然,他的出现就是为了给眉间尺复仇,“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的所谓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由此可知,黑衣人与世俗传统的因人情、因果的帮助他人的侠客不同,他是孤独的,不被世俗的一切所羁绊。黑衣人的这种孤身一人是属于强者的孤独,是独行的侠客。

《秋夜》里的“我”在深夜里独自一人观察着黑夜里的“斗争”,这时的“我”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我”独自一人在黑夜里保持清醒,观察到夜的残暴,看到月亮以清冷的光亮压迫弱小的花草。又如在《过客》里的过客人,他执着地前进,要到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去,这个地方就在前方,在前进的途中有个小女孩由于同情给了过客人一段布。过客人将小女孩的布施看作“极少有的好意”,这表明过客人是孤独的,所以小女孩的赠予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过客人拒绝了小女孩的好意,因为小女孩的赠予带给过客人的不仅是一段布,更多的是感情的羁绊,这些会加重过客人的身心负担,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阻碍。过客人不接受布的赠予,对于生活的需求也降到能够生存的水,没有同伴,孤身一人,是孤独的侠客。“从《过客》中可以看到鲁迅的与旧的彻底决裂、不顾一切地向前追求的精神,但同样也看到了他的困顿和孤寂的情绪,而从根本上说来,像这样坚定勇敢的战士而有时竟然感到困顿,那正是因为他出于孤军作战的孤寂状态的缘故。”

二、战斗者

黑衣人愿意替眉间尺复仇,但是拒绝眉间尺对于他的情感定义:“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的所谓那些。”这是因为“仗义”“同情”被社会上的一些人污染了,早已“名不副实”,这些称谓不过是对于黑衣人的侮辱。除此之外,黑衣人拒绝眉间尺的感激还是因为黑衣人是一个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侠客,他拥有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大爱,而非肤浅的同情。鲁迅始终怀着救国救民的使命感,也为此奋斗终生。黑衣人也是如此。黑衣人并不是因为和眉间尺的父亲认识才选择替眉间尺复仇,黑衣人直接说道“但我要报仇,却不为此”。从这可以看出黑衣人是为了全天下被王压迫的百姓而战斗。他是要替天下人复仇,为的是消灭压迫、杀戮。所以黑衣人才会说“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这里的话语反映出无论是哪种关系都与“我”黑衣人有关,都是“我”应该做的,这里也表现出黑衣人为天下而战斗的大爱的精神。由此来看,黑衣人不仅是一个独行者的形象,也是一个为天下而战斗的拥有大爱精神的侠客,所以他为眉间尺复仇而不求回报。

除了明面上的战斗者,鲁迅还描写了带有暗喻意味的战斗者。在《秋夜》里,虽然没有直接写“我”参与黑夜的这场斗争,但是景物不会有人类的情感,也就是说黑夜里的一切都是由“我”这个观察者主观猜测的。枣树遭受了自然的摧残——落尽了叶子,和人的虐待——小孩打落最后的枣子。但是这些磨难并没有磨灭枣树的战斗的决心,它“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枣树的形象是勇敢的,它敢于向权威的统治者黑夜宣战,向媚从的月亮发起斗争,它的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夜空“避开枣树”,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相比较于枣树坚持不懈的斗争值得敬佩之外,“我”还看到了不怕牺牲的小青虫,它们虽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知道胡乱地扑腾,但是它们为了寻到光明,不怕牺牲的精神也是值得尊敬和肯定的。秋夜里斗争的胜利被一声怪笑打破,“我”清醒过来,刚刚的一切的斗争、坚持不过是虚幻的,现实依旧是黑暗的,在这个夜晚里独自清醒的“我”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这条路比枣树的抗争要更加艰难,但也是“我”所坚持不懈地需要去抗争的。所以《秋夜》里的“我”也是一个不断向黑暗发起挑战的战斗者。

战斗者除了有向黑暗做斗争的勇气之外还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过客》里的过客人不断地前行,仿佛前进是他唯一的宿命,他的未来也在于前方,这是他的方向,也是他的一生。当老翁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过客人,前面是绝路、是坟,阻拦过客人前行时,过客人固执地选择前行。过客人一路走来看过太多压迫、残暴、虚伪,他对于这些感到失望,所以决心反抗恶的一面,所以他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要在未知的未来寻得美好的一面,寻得社会的希望。在这个路途中,除了坦白在阳光下的虚伪、残暴阻碍着他的前行,还有施舍、怜悯、感激这些人性中善的东西。这些东西用柔软的藤蔓编织一张罗网,将战斗者的斗志慢慢磨灭。

鲁迅一向知道人性的弱点,畏惧权威,屈服传统,不敢反抗,这些导致中国在列强鼻息下艰难求生。所以鲁迅塑造了一系列战斗者的形象,他们知道斗争的艰难,但是不曾有过动摇,与黑暗斗争到底。这样的战斗者可能会在斗争中失去生命,但是死亡从来不会是终点,他们的精神会唤起无数的国人,为未知的希望而战斗。

三、向死而生者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不是失败,死亡可以是一个起点,用死亡来对照生命的存在,发现生的价值。《过客》里的过客人和《铸剑》里的眉间尺是鲁迅作品中向死而生者的表现。

过客人一无所有地前行,他不知前方带给他的是不是他所期待的,但是他始终坚持不断地向前方走去。当他从老翁那里得知前方是坟,而坟的后面更是人烟罕至。过客人在这个时候卷入摇摆的漩涡。挣扎前行还是苟且偷生,反抗黑暗还是屈服短暂的温情,在死亡的面前,有什么区别?坚持不懈的战斗者和苟且偷生的人最后不过都是一具尸体,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呢?过客人的目标开始动摇,当过客人把目标放在老翁口中的坟的时候,那么等待他的终点确实只有死亡,这是人都无法逃离的困局。但是过客人对于老翁的坟不屑一顾,他坦然接受了死亡,忠诚于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前方的希望,不因为死亡的不可改变而退却。

在《铸剑》里,砍头不代表死亡,眉间尺在与黑衣人的对话后选择挥剑自刎,黑衣人借助他的头接近王,割下王的头与眉间尺的头互搏,当看到眉间尺的头落了下风,便自刎,帮助眉间尺。黑衣人和眉间尺自刎后的死亡超越了传统的“死亡”,他们在死后还可以让头颅吟唱、在水中搏斗。直到三个头颅煮成白骨后三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死亡。通过死亡,他们证明了自己存在的意义,表现了自己对于残暴统治的反抗,这让他们的死亡带有希望的力量。《铸剑》书写的死亡就是对于这种超越死亡的精神力量的颂赞。黑衣人出于对于世间的大爱,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黑衣人甘之若饴。鲁迅也是通过这种曾经存在的战斗意义说明自己的命运。

无论是过客人还是黑衣人,他们身上带有鲁迅的色彩,都是在抗争路上的独行者;他们是无论遭遇多大的苦难都不会停止战斗的战斗者;他们逃不开死亡的命运,然而他们积极面对死亡,与黑暗做斗争,这种抗争让他们的生命超越了死亡本身的意义。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积极寻求救国之路、对于社会的批判精神和超越死亡的战斗精神。

猜你喜欢
铸剑眉间黑衣人
进我家喝水的叔叔
从改写理论看翻译的幕后操纵
笑寒冬
段学俭(一首)
老铸剑师的秘诀
眉间·闲情
图说车事
浅析<铸剑>眉间尺的人物形象
鲁迅《铸剑》中被解构的复仇者形象
小说《铸剑》中意象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