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全科教师视角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多学科融合能力的培养

2021-11-12 11:18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长江丛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全科师范院校师范生

■陈 蕾/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对于小学全科教师这一概念,美、英、法等一些发达国家并没有明确提出,但一般都是采用小学师资全科培养与实践的模式,注重小学教师通识能力的养成,明确提出初等教育教师以承担多学科教学为原则,教师要能胜任“包班制”,即能全面负责一个班除音乐、美术等技能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在我国,中师时期对教师的培养基本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新世纪以来,小学全科教师再次受到瞩目,其存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应对农村小学教师不足的“全科”,小学教师不得不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二是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全科”,从概念上、培养的思路及理念等方面都不同于前者,并且吸纳了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做法,是为促进学生整体认知世界和全面和谐发展而产生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2014 年),《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18年)及一系列的相关文件明确提出,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那么,“全科”何谓“全”?学者意见纷纭,有主张“主教一门,兼教一门”;有主张“两专多能”;有主张“一主两兼”,本文认为小学全科教师是能胜任小学两门及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综合性人才。全科教师不是通才教师,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多学科融合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能融汇贯通各学科的知识;能胜任小学两门及以上学科及综合课程的教学;能围绕儿童的需要,开发、整合、实施课程资源;能根据儿童的特点(天赋、兴趣、需求等)的差异,提供不同内容的教学和指导。

一、多学科融合能力的培养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不到位

师范院校在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有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在能力上要求具备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和教师语言、写作、计算、三笔字、课堂教学、多媒体制作、简笔画、歌曲演唱等多项教育教学基本功。而对这些能力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数量的累积,师范生学习过多少门学科知识或教学法,掌握了音体美多少学科技能,而不是关注他们是否具有儿童本位的专业知识、是否具有多门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与精神,以支持自己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探索、尝试和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素养。

(二)课程设置的“拼盘”化

不少师范院校的全科教师的课程设置在“多”和“全”上想办法,通过增加文学、历史、音乐等课程,出现“大拼盘”的课程结构,缺乏多学科的有机融合,造成超负荷的授课时量和较短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门课程的简单相加,没有深度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不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真面目,最终导致师范生知识的琐碎拼接和认知的肤浅累积,进入职场也不能有效指导小学生学习。

(三)教育实施的程序化

不少师范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只是以完成教育教学流程为目的,关注于学生各项课堂学习和实践任务的完成,至于其中是否做到以儿童发展的视野,以“理解儿童”为核心,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多方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及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丰富师范生知识,拓展师范学生视野,提高师范生能力关注较少。

(四)教育实践的低效性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有些任课教师担心实习生的课堂教学质量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效果,害怕实习生的授课打乱自己的教学安排和节奏,造成师范生大部分工作是帮助任课教师批改作业和试卷,实习上课的次数少;还有些任课教师充当甩手掌柜,从师范生一进入实习学校就把自己的课程全部抛给他们,实习生在没有认真听课并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事后老师也没有提出建设性意见,缺乏对师范生成长的过程性关注;再加上课堂教学实习往往成为各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主要方式,班级管理工作实习和教育研究工作实习等要素被忽视;这些都会使师范生很难获得应有的经验。

(五)拓展活动的形式化

学生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志愿者活动、各类文体活动、竞赛活动等教育拓展活动能开阔学生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但常常因为政出多门,管理不力,老师指导不到位、条件资源限制等原因,流于形式,雷声大雨点小,造成现实与设想相距甚远,使学生多学科融合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多学科融合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理念先行:以儿童发展为本

从儿童的角度看,小学儿童接受小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自身生命的健康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要突破学科教学本位,“以儿童定教育”,即以儿童生命为基点,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围绕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儿童生命需要、生命样态等方面去思考、设计、实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学,培养具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扎实的综合能力、能为每个个体儿童生命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小学教师。

(二)课程设置:跨界和综合的结合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转变小学现有课程结构过多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杂及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的教育应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必然是多学科知识高度融合的。小学全科教师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师范生多学科融合能力的关键所在。小学全科教师的课程应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核心,协调、平衡几类课程比例,突破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实现课程的跨界和综合。第一,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健康安全等课程,不仅自成系统,也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具备广博的通用知识与广阔的视野。第二,设置综合程度高的学科专业课程。要避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因设置过细、过深,而开成中文或数学等的专业课程。通过综合程度高的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融会贯通,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第三,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针对性。要以儿童发展为目标,以小学教育情境问题解决为重点,科学设计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及规格,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学会依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第四,增加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培养师范生在语言表达、资源开发、游戏表现、共情体验、信息处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师范生多学科融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既要阐述理论,给学生搭建理论支架,便于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也要强调实践的运用,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运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体验式等教学方式,获得更多的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建立多学科知识联系来完成任务。再次,师范院校要积极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教育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结合,为师范生提供多学科融合能力培育的时空保障。

(四)教育实践:参与和体验的结合

教育实践是多学科融合能力锻炼的重要一环。首先,师范院校要科学有序地安排好各项教育实践活动,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递进性,采取参观学习、试教、教育见习、教育观摩、教育实习等参与形式,促使多门学科的知识在现实中得到验证,使学生能力在现实中得到多方位的实践锻炼。其次,师范院校与实习小学要进行通力合作,构建教育共同体。师范院校着重在专业知识学习、专业实践活动、教学科研等方面指导师范生;实习小学则应借助多门学科课程教学中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等环节,促使师范生参与学科教研组活动,加强体验,让他们在认知冲突、思想碰撞、行为跟进与改进等专业反思中,反复锤炼,促进师范生多学科融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拓展活动:自我需求和专业技能的结合

搭建师范生多学科能力提升平台,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能激发他们自我学习和教育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主动性,获得多学科融合能力的显著提高。第一,师范院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参与“志愿者”“送教下乡”“四点半学校”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小学教育,培养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第二,创办大学生论坛,让大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研讨,激发思辨力,进行思想交流。第三,组织绘画、手工、舞蹈等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培养师范生的自信心、成就感、领导力、执行力等综合能力。第四,支持师范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大赛、技能比赛等,将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实现多学科融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师范院校要着力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多学科融合能力,进行育人机制的创新,提高育人质量,提高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小学教育人才。

猜你喜欢
全科师范院校师范生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投稿信息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好机制留住全科型乡村教师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