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荣/陕西省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与鄂豫两省接壤交界,整体处于秦岭腹地,全市辖1区6县,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3万人。2002年撤地设市,是革命老区,也是发展起步较晚、相对滞后的地区。
目前,商洛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73所,在校学生36.0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8.6万人,其中,大学1.1万人,高中1.1万人,中职0.13万人,义务教育4.7万人,学前1.6万人。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商洛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市情仍未根本改变,全市7区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5个县为深度贫困县,占全省的45.5%;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0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75个,占全省的36%;全市有贫困人口39.8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7.4%。
教育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脱贫是“八个一批”的重要方面,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扶志扶智,要以“授人以渔”的方法,扶贫不仅需要物质扶贫,更需要智与志的扶贫,“输血”更要善于“造血”。
贫困学生大多数集中在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学生父母大都常年在外打工,虽有爷爷奶奶监护,但在学习上对孩子没有任何的帮助和约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放任自己,无心学习,逃课辍学现象经常发生。缺少文化技术,便没有好的就业机会,仅靠打工糊口,重蹈父母覆辙,也就摆脱不了代代贫穷的阴影。
扶贫应扶智,用心扶智。“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而教育扶贫就是帮助学生补足智力上的短板,让他们有战胜贫困的知识支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唯有教育先行才能彻底走出贫困的泥沼,通过种种努力,让孩子们拥有闪光的明天,才能打开通往未来的希望之门。
父母常年在外,亲情的缺乏,让学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家庭贫困加之缺少家庭温暖,贫困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过程中,就会出现自卑心理等不良性格,缺乏战胜贫困的勇气和毅力,这对摆脱贫困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此,帮扶贫困学生学习生活、关怀贫困学生心智情感、丰富活动载体,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
扶贫要扶志,用情扶志。精神贫困是“慢性病”,精神上的贫穷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更难治愈。抛弃固化的迂腐思维,关爱贫困学生,使他们立志成才,一是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二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道德教育、体育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这样才能引导贫困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贫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在一些地方,因为有扶贫任务,必须让贫困人口富裕起来。所以反而使这些贫困人口有恃无恐,认为“贫困有理”“贫困光荣”,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觉得别人的帮助,国家的扶持是理所应当的,不仅不懂感恩,而且蛮横索要,撒泼耍赖,不达目的不罢休。而在校的贫困学生原本缺乏监管,学习成绩不好,自暴自弃,受到这些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更丧失了努力学习、立志脱贫的意志,在相关部门的资助下混日子,得过且过。如果一个人只想“等靠要”,总是等着被动接受别人的给予,这样的思想,只会让他们缺乏战胜贫困的斗志,阻碍扶贫工作的开展,而教育扶贫,就是激发他们主动战胜贫困的决心,让他们从“要我脱贫”转向“我要脱贫”。
在扶贫扶智扶志中,应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地方文化中汲取养分,激发贫困学生成人成才志向、启迪贫困群众知恩感恩,而地方戏曲则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往今来,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戏剧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教化百姓、凝聚人心,增强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商洛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是秦楚文化交融汇聚的地方,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在秦楚文化的影响下,商洛人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商洛花鼓戏,当前,商洛花鼓戏已经发展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剧种,成为我国戏剧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并于2006年被国家正式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洛人爱写戏、爱演戏、爱看戏的传统相当久远,《屠夫状元》《六斤县长》《月亮光光》等一部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中,蕴含着一代代商洛人互助互爱、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厚德感恩的时代精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商洛众多的花鼓戏作品,主题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形式上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在脱贫攻坚中,如果利用好这一文化载体,将商洛花鼓戏的精神力量加以弘扬传播,对商洛山区扶贫扶智扶志,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将是一项巨大的助力。
学生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在这个时期,正确的引导方向会让学生们逐渐达到高尚、健康、快乐充实的人生境界。商洛花鼓戏中包含的精神力量,能够感染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月亮光光》一剧中,杭州姑娘林怡芳,为支援商洛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小官 小贩 小教师》中,乡村教师祝光瑞,执教四十余载,一生教出了成百上千个山里孩子。从这些戏剧中,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剧中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更会引导他们思考,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人生之路将如何度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自强自立、忠诚奉献、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确立崇高的人生追求,提升人生境界。
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一种艺术样式是全民的,体现了最为广泛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成为从宫廷到文苑到市井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那就是戏曲。戏曲活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因此也成为社会民众最为倾心与瞩目的艺术样式,成为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活动、体现个人价值、进行感情交流和沟通的主要途径。而花鼓戏在商洛大地上更是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根据贾平凹同名小说改编《带灯》一剧中,女主人公带灯像一只萤火虫一样在夜空中巡行,发挥着点点光亮,体现了基层干部兢兢业业,爱憎分明,忠诚尽责的高尚品质。《商君开关》中的公孙鞅、《聂涛》中的知县聂焘等人物形象,虽然所反映的社会时代不同,但不论是古时的县令还是现代的党员干部,他们心系群众疾苦,帮贫扶困的精神,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却是相同的。一部部戏剧作品,如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让群众明白,美好的生活不是等来的,不是要来的,是千千万万干部群众辛勤付出换来的,但相关部门的补贴也好,其他救急也好,只是依靠相关部门的话,是没法让你富裕起来的,要想过上好日子还是需要自己劳动。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珍惜国家相关部门的热心关怀和帮助,脚踏实地走好脱贫致富之路。
商洛花鼓戏因其植根于本地,取材于当地,更能得到商洛群众的喜爱,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因此利用群众团体,推动花鼓戏进社区,是传承、繁荣、发展地方戏剧的重要举措。
《紫荆树下》《鸡窝洼人家》《桃花运》《凤凰飞进光棍堂》等剧中,平凡普通的人物,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改变山区贫困面貌,走向富裕生活,体现出不同时代商洛山区人民善良朴实、自立自强、不断进取精神面貌。这些戏剧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这些剧目,在社区演出,使群众耳濡目染,一方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将花鼓戏中所蕴含的商洛精神不断发扬,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推动地方戏剧文化艺术薪火相传。
用乡音唤乡情,商洛花鼓戏在人民群众中绽放异彩。向真、向善、向美,戏曲舞台是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核心价值,传播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也是助力商洛山区脱贫攻坚,扶智扶志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