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合友
若以艺术创获而言,李伟亮是当代诗词界颇为值得关注的青年才俊。周笃文先生以“风致绝佳”许之,论者亦多以“灵气”评之,可见其诗词已初具自家面目。这种面目到底是什么,其形成机制如何,迄今尚无深入细致的阐发。李伟亮夫子自道为“偶录当时心境”,是一种印象式的表述;又说“写诗,是一种看世界的角度”,透露了其书写真实人生的基本创作立场,说明诗词成为了其生命存在的一部分,而这是创作成功的基础。诗词个性的形成首先与先天禀赋性情有关,而后结合作者后天学问、涵养,与具体的人生体验互相激发,最终形成具有感动人心的篇什,又由一定量作品整体呈现出其独特面貌。李伟亮诗词总体上予人一种“敏在虑前”的感觉,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认为这是“骏发之士”所独有的“应机立断”式的表达,所谓“机敏故造次而成功”。但李伟亮有其独特之处,这种“机敏”主要来自其文本中的机趣表达,而这“机趣”的获得有两种情形,一是目击而见趣成,一是苦吟而致自然,两者共同构成其机趣表达,从而使人获得有“风致”、饶“灵气”的阅读感受。其《与看云姐》说“才情多向寻常得”,《〈散淡人儿集〉初稿删选后》说“能令公喜是情痴”,李伟亮从寻常题材入手,以“情痴”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从而获得诗词艺术上的成功,因此值得全面深入探讨。
自然世界的丰富景观总能触动诗人的心弦,刹那的深刻感受成为创作的火种,点亮着具体的篇章。作为在城市求生存的青年人,李伟亮所熟悉的景物,一是城市风物,二是行旅风景,两者所蕴含的机趣有赖于诗心的捕捉,诗人都做到了神与物游的天然境界。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城镇化使全中国面貌一新,在城市生活的人口日渐壮大,而知识青年绝大多数在城市谋生应无疑义。古典形式的诗词如果不能将自身融入城镇化的时代洪流中去发展,将会日益脱离时代,最终可能成为毫无生气的死文学。李伟亮直面这种生存场景的变化,城市风物成为其诗词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以故充满着鲜活的机趣。对城市风景的描写,《乘坐末班车过东平里》:“无聊灯火色,更照往来人。”《乘车赴北京顺义区》:“长桥回望倍销魂,地铁公交东直门。前路不知天远近,街灯万点射黄昏。”写路灯这一城市常见景物。《后桥绝句》七首,把后桥街区的城市景物写得历历如见,如远望密集的高楼:“高楼回看瘦如针,久坐班车力不禁。”如斜阳下的行道树:“后桥村在斜阳外,夹道垂杨立似人。”古城上的灯火和圆月:“入夜秋风压灯火,护城河上月初圆。”乃至斜阳下的城市伤疤烂尾楼:“此身真寄天涯未?木末残阳烂尾楼。”写华北城市漫天的雾霾,《加班夜归》:“城郊一线往来频,灯火昏黄月不匀。遥见南城丁字口,弥天大雾正吞人。”城市化狂飙突进,而下水道等基础设施不到位,以致下雨看海,《夏日绝句》:“炎风溽暑忽雷声,阵雨清凉湿古城。最是长街初看海,公交一叶剪波行。”对于市民日常生活场景亦有生动描绘,《输液后二五二医院外漫步书所见》:“修鞋炒菜老中医,灯火徐行夜正宜。最是微醺闲汉好,山西面馆吹牛皮。”《城南五金杂货店老板》:“泛白灰衣鬓发苍,钢刀铁锁列琳琅。敲棋约得修车叟,来赴乾坤大战场。”上下班途中所见,《上班》:“最是公交来往处,春风燃上玉兰枝。”《下班》:“断续风衔白衬衣,二三蝙蝠柳梢飞。街头懒看桃花雪,曳着斜阳买米归。”诗人笔下的城市如此真实,生趣盎然,其中机趣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存场域的深情观照。
行旅风景有别于城市风物,可能会更加接近于山水田园的题材,但加入了现代人的眼光,就显得迥然不同。《初春游保定植物园》:“三五草芽初破土,迎风兀自一伸腰。”写出草芽的灵性。《夜半途中》:“今夜浏阳河水落,满天星火出长沙。”《春日赴石门途中》:“滹沱河水无颜色,遥接神州未醒天。”写火车上所见,速度和明暗结合在一起,感受鲜明。《深秋高速堵车路旁栅栏内有无名花怒放》:“昂然冲破藩篱劫,来证秋风不死花。”感动于生命顽强。《釜山秋日即景》:“石刻依稀古庙斜,向时行迹久成沙。光阴管尽人间事,除却山根野菊花。”相对于人事而言,时光可为主导,而对于怒放的生命,却只能听之任之,其中机趣值得品味。《夏夜竹林见萤火虫》:“飞出榛芜向水滨,微光自照亦骄人。”微光自照,是萤火虫,也是诗人自己,城市化洪流里的个体何等渺小,但有自心不灭的微光足矣。
出游可以暂时改变生活场景,诗情亦可稍有不同,暂时卸去生活的压力,诗人不免有清新笔触,脱去俗尘。《江南绝句》:“远峰如雾复如纱,一带竹林屏水涯。夕照炊烟山鸟落,有时压仄矮篱笆。”又一首:“镇日流云浣客衣,时看鸡犬卧柴扉。满林烟雨枇杷熟,过路山翁采药归。”一派静谧而灵动的风光,以“压”“浣”等动词表达诗人内心的机趣。《武汉东湖遇雨》:
行吟阁畔石桥东,我亦行吟细雨中。
满目湖光天不管,荷花开到七分红。
对于偶然的同名机缘,诗人深有会心,在“行吟阁”畔兴味盎然地“行吟”,体现对诗人身份的自我认同。湖光山色,荷花盛开,不免想起杨万里“映日荷花别样红”,不过在细雨中,时令又不相同,诗人仔细甄别荷花,是开到“七分红”,在千年的时空并置中,刹那的思绪引发独得的机趣。至于其他好句,所在多有,《夜宿西昌邛海湾柏樾酒店》:“卧对泸山与邛海,满城灯火一窗凉。”《游邛海湿地》:“扁舟一叶似仙槎,摇曳天光云影斜。荇菜金黄分左右,长篙误打粉荷花。”《戊戌暮春游临济寺》:“打饭鼓声风带出,杏花如雪过僧寮。”《寄重楼兄》:“多情日色浮春草,随意垂杨点碧芽。”《所见》:“新藤未占溪前石,偶有青龟晒背来。”诸如此类,皆能抓住自然机趣,取其美感,加以抒发。其《丙申春日河北会堂听东遨师讲座》自云得熊东遨之传授“一日真听句法传”,服膺“动人心处是天然”之说,应当视为李伟亮诗词创作的艺术追求之一。
沉浸于自然机趣里的诗人总是美的,美好的风景给予心灵最好的慰藉。但李伟亮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直面人生的苦痛,写出城市青年生存的艰辛和心理的挣扎。城市化在宏观叙事层面是经济形势的喜人,在微观的个体层面却各有各的不同,城市的狂飙突进与其对于人情的挤压、人性的异化是同时进行的。李伟亮从真实的生存体验出发,将自己的失业、病痛等境况和盘托出,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代青年诗人的生存窘境。与自然机趣的表达相比,其对人生机趣表达的作品数量明显更多,可以认为其诗词创作的根基就在于纠结难全、圆缺变幻的生存体验。
在诗词文本里,诗人是主人公,无论悲喜,无论贵贱,都是中心人物。但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可能是边缘人物,《遣怀》说“一任世间多白眼,年来渐喜做诗人”,在身份认同上,诗人最终回归“忧道不忧贫”的文人传统,而其中况味却复杂难言。在最早学诗阶段,如《山顶抒怀》“缤纷万象阶前拜,我是人间又一峰”之类的表述,模仿中充斥乐观精神,是少不经事的体现。而一旦直面生活,其气味就不同,《初秋近况》:“懒看池塘懒问山,江湖与我不相关。城南五路公交过,满载秋风上下班。”进入企业工作,忙碌而务实,《工作满两年感怀三用前韵》:“每欲圆成湖海事,先应做好普通人。灯前红豆独亲我,雨后青山可避尘。”褪去了少年意气,而多了几分稳重。工作不顺以至于辞职,又过上随意懒散的日子,《辞职口号》:“城南巷子趿鞋过,不复西装白衬衣。”但赋闲在家,深感生活的压力,《赋闲》:“生涯已惯食无鱼,戒酒戒烟赊两居。”甚至落魄到去卖书,《卖书》:
解得居闲味,奇文每自珍。
由来糊口事,愁煞读书人。
色褪花无缺,诗残纸尚新。
只今多贱卖,杯水与车薪。
而这些书是当年兴高采烈买回来的,《秋日绝句》其二说“月光窄巷归来晚,近日加班为买书”,糊口一事,愁煞书生。有时也不免忿忿不平,《寄人》:“曳尾江湖两忘之,生涯牢落或关诗。”做诗人的喜悦和憎恨写诗,两种看似不可调和的情感统一到一个人身上,这种矛盾性表达正来自真实生活的历练和感受。身为人父之后,回首往昔,不免感慨万端,《己亥秋夜哄小儿睡熟后得诗一首》回忆当年英气,“昔我白战中,争强夸技炫”,年纪大了些,“今汝在我怀,句法归平淡”,生活磨砺了诗人,责任大于一切,“久不羡鲲鹏,但求安稳饭。为子又为父,一肩挑双担”。谋生的需求,诗人不得不做编辑,“满纸稻粱谋,推敲更嗟叹”。这些表达毫不伪饰,诗人也是普通人,正因为是普通人,所以才具备感人的力量。
诗人以旁观者或者反思者的视角表达人生机趣,以机敏的才思传达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和思考,也颇具可读性。有时表达与众不同的感悟,《回保定乘K字车》其二:“慢车自有人情味,每在深秋小镇停。”有时知音倾诉,《春日寄弹铗弟》:“三分感慨融于酒,一种心情敲上屏。”有时表达年岁渐长后的人生感叹,《静坐呈东遨师》:“每凭左传演青史,渐觉中庸是大才。一面清溪能照影,十年顽石已生苔。”有时自嘲兼讽刺,《乙未生日自题》:“偶尔逢迎偏遇鬼,等闲落拓不关诗。”《满江红》:“世事几时分黑白,生涯到底同圆缺。”有时咏史感怀,《过蔡锷墓》:“人行尽处埋忠骨,只作寻常景物看。”这些机趣表达中有着人生智慧的凝练,当然也有着书生块垒的浇灌,平凡人而不做平庸语,有耐人寻味处,其诗词自然不凡。
要讨论李伟亮诗词的美感特质,必须从抒情的主体性凸显入手,其所蕴含的感发人心的力量来自其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度书写。内容充实,情感充沛,还需要艺术手段来丰富之,深化之,使之真正树立起来。在艺术层面,其以思致精巧加以实验修辞,最终出之以活泼清新的风格,所谓“画龙点睛”,创作出一篇篇生动的诗词。其《元韵奉和海亮兄丁酉冬至诗》“停杯心绪如吹雪,落拓生涯且画龙”两句大略可以归纳,也即抒情主体性来自“落拓生涯”,艺术手段“画龙点睛”,两者紧密结合,始得成就其诗词的美感特质。
首先看抒情主体性的凸显。其抒情主体是困境中的城市知识青年,以当代寒士的形象进入诗词,将主观情感投射到诗词所摄入的意象、场景、意境当中。可以说李伟亮诗词基本呈现的都是“有我之境”,以“我”为主来进行自然机趣和人生机趣的表达。诗人多次提及蜗居、米贵、居不易等,《秋日寄天放先生》:“南移雁影自成行,城外蜗居喜向阳。”《戊戌秋日》:“我语山妻粮价涨,时艰共克复何论。”《岁末绝句》:“居大不易古今愁,转眼天凉月似钩。”谈到自己的个性,崇尚自由,为人散淡,《水调歌头》:“性癖近猿鹤,总道是天生。”却又难免有事功的理想,至少是衣食无忧,所以陷入挣扎,《偶感》:“材不材间道未成,一年将尽百愁生。”因寒士心态而对贾岛反复致意,《京华与弹铗室主人》:“传杯情绪似当初,贾岛并州我不如。”对自己的才华也有自信,但总是怀抱茫然不定的心绪,《工作四年感怀》:“偶有高论惊主管,时穿闹市看车流。百般际遇灯前写,一种心情雨后收。”古人作为寒士,如果不遇,可以选择隐逸,而作为城市知识青年,背负跳出农门后的家庭期望,岂可轻易退回乡村,因此一种隐无可隐的悲凉和自嘲经常贯穿在其诗词中,《赋闲》其二:
镇日情怀水一瓢,秋来世事感萧条。
趿鞋人过东西巷,落叶书翻南北朝。
城市深居难望月,故乡久别怕听箫。
窗前尚有空闲地,洗净花瓶种蒜苗。
蜗居城市,新近失业,故乡回不去,隐逸无门,生活的压力在持续挤压,当代城市知识青年的生存困境就是如此。尾联自嘲可在窗前阳台“种蒜苗”,聊以山寨陶渊明归隐,其中辛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在诗中,诗人可以得到片刻宁静自足,《夏末绝句》:“诗中自诩林和靖,曾买花盆种蒜苗。”又说“偶生茅屋秋风想,负手京畿看海时”,仿佛自己能体会到杜甫在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心境。《秋日绝句》其四说:“天涯何处系归舟?一夜清光纸上流。我自家山逃更远,避无可避是中秋。”逃到纸上,是诗人忘忧的手段,但岁时节令,总是避无可避,亲朋问候,应酬交往,是无处可退的。诗人曾经历一次较大的病痛折磨,《戊戌冬月省城复诊》“白日如药丸”,乃至把太阳看作白色的药丸;“大笑隔年约”,隔年复诊,可见病症之重,大笑之中有强颜之意。“穿梭持一卡,排队照胆肝。向来无愧怍,何惧敞开看”,自嘲而已;“臂抽男儿血,胸透报告单。所幸存芒角,肠热寸心丹”,幸而无事,“遥遥答妻子,电话报平安”;“造化深有意,知彼自达观”,自己勉励自己;又回到正常的生活,“敲诗呕块垒,散淡且加餐”。
其次看思致精巧。李伟亮诗词常有妙句奇思,像是信手拈来,才情过人,令人印象深刻。他本人自以为“中人之资”,其中虽有自谦之意,但他通过苦吟而达成思致精巧的效果,确为事实。《绝句》“百日未磨诗,诗成不自已”,用“磨”字来形容作诗,可见一斑。其诗歌偶像之一贾岛就是苦吟的典范,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其《春日撰联》说“好读书如陶五柳,苦吟诗似贾长江”,直接申明此意。《寄弹铗弟》感叹自己“才华减处律精进,最爱刘郎本事诗”,格律有所精进,而来自才华的自然意趣随之减少。无论是以才情,还是凭苦吟,最终都达到了思致精巧之效果。《春日绝句》其二“春风渐似秋风紧,偶向诗人说嫩寒”,《西江月·中秋回乡》“凉风野菊一株株,开满黄昏小路”,《春日绝句》“春风岁岁无新意,一树桃花反复开”,诗人眼中是充满灵性的世界,温馨而充满惊喜。《见僧人大殿后打乒乓球》“斋熟忽然觉欢喜,近人情是佛生涯”,忽然而来的顿悟,以世俗之心与佛心靠拢;《偶题》“闲说山乡无变化,经年只少一些人”,浅直写出当代农村的现实境况,进城务工导致村中人少,浅而有味。《谒苏味道墓》“村翁惯看骚人卧,时伫碑前侃大山”,著名诗人的墓地在苏丘村中央,已成为村民闲聊的场地,崇高与世俗竟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平淡中见精神。
再次看实验修辞。李伟亮诗词在修辞方面颇下功夫,做了很多尝试,带有实验性的特点。最为显著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浅近白话的巧妙使用,二是句法篇法的灵活安排。先说浅近白话的使用,《西江月·中秋回乡》其一:“经年依旧那班车,跑在青山深处。”其二:“蜻蜓飞过浣花溪,捕捉清泠空气”“秋光昨夜到村西,摇动草尖不已。”《临江仙·寄秋水蒹葭》:“新月如今满月,秋风曾是春风”“雨生沧海外,人在小窗中”,白话入词,符合格律之外,更需要有耐人寻味的诗意,以上诸句皆饶有韵致,或许受到“李子体”的一些影响,但其本身的创造性颇可称道。再说句法篇法的灵活运用,其用例甚多,如《与妻一首》“缘从偶遇之时定,月到相知以后斜”,采取1-1-2-2-1节奏;《寄云平兄》“借君西子湖中水,画我东坡雨后山”,采取1-1-4-1节奏。《偶题》“换酒钱凭参赛稿,消闲事读莫言书”,采取3-1-3节奏。不仅节奏变化出人意表,而且对仗工整,意蕴深长,可见艺术功力之深和创作力之强。又如《秋日寄天放先生》的中间二联:“水墨大书云梦泽,金风小驻石家庄。渐知况味逾千种,最好交情是两忘。”地名对的巧,数字对的工,余韵不歇,文气顺畅,篇法甚佳。又如《京华访韦散木》“月镀梧桐白,车鸣灯火新”、《秋夜怀临城水泉先生》“一树西风割黄叶,十年鸿爪负春山”、《秋怀》“两三灯火西风后,多少情怀午夜时”、《重阳前一日迟祝张惠中老师生日》“公收瓜豆未逢雨,我住郊区半类村”,妙对如云,不胜枚举。
最后是风格活泼清新。南宋诗人杨万里是“活法说”的信徒,而李伟亮所服膺的诗人当中就有杨万里。其早期学诗之作《登山途中》:“只道此峰应是顶,登临又望一山云。”仿自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由此可见,李伟亮之“风致”“灵气”正得力于“活法说”和诚斋体。李伟亮早年并不很熟悉杨万里,因此与其说他是诚斋的信徒,不如说是被自身才性牵引着步步接近。而对“活法说”的参悟,又有后天学习的滋养,包括思致精巧和实验修辞,力求新创的做法,都来自“出于规矩之外”的活法。李伟亮诗词的风格是糅合了贾岛“苦吟”、南宋“活法说”、诚斋体,而以自己的才性、经验统领之,从而形成自己的面貌风格的。其活泼处如《诗联获奖感怀》:“卖字生涯不自由,折腰每为稻粱谋。一朝赚得方家顾,料是诗章渐主流。”末句的翻转,自嘲、暗讽、无奈皆在其中;又如《鸽子窝公园携妻子看海》:“与妻并坐沐朝晖,长脚鸣禽飞复飞。小儿不解看潮水,挖得一筐花蛤归。”以父母与孩子欣赏焦点的不同,写出各得其乐的自然之境。《初秋近况》其四“清溪竹外小凉亭,《海阔天空》反复听。午后石榴红欲坠,风中停着绿蜻蜓。”颜色、声音、动态皆精心搭配,构成和谐的画面,构成了活泼清新的风格。
李伟亮学诗迄今约十五载,已然收获颇丰,但还存在取径偏狭、深度不足等问题。在诗词这条路上,他还将继续前行,不断深化并丰富自己的创作。从目前透露的消息来看,他正在拓宽学诗道路,力求博见。如读更多的唐诗,《读唐诗及其他》:“浮生难得单休日,懒问江湖关手机。”如向清诗学习,《夜读》:“是夕空怀寂寞心,翻烂清诗一千首。”《临屏寄张惠中先生》:“此种心情淡如水,深宵独自数星辰。”即学自清人黄仲则《癸巳除夕偶成》“一星如月看多时”。他还会秉持当代寒士的心态继续自嘲,彷徨挣扎,《自嘲》:“恼人情绪随时有,糊口生涯彻底忙。无用诗篇今岁减,但留余力录彷徨。”在白话入诗词的实验场上,还会继续尝试,如《临江仙·第N次看周星驰〈功夫〉》:“那个男孩今尚在,学成掌法无双。元来理想最荒唐。成人世界里,孤独演彷徨。”他极为认同自己诗人的身份,那么对于现实社会,“不是看不开,但是舍不得”,诗人的感情敏锐,能深切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悲欢,期待李伟亮“敏在虑前”,继续写出自我个性,写出时代风貌,并进一步写出宽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