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以“泰山石敢当”文化为例

2021-11-12 09:19赵艳萍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23期

赵艳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 271016)

0 引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内核,同时彰显着民族自信,国家的发展跟文化密切相关。国家的强大更需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支撑。国家积极倡导和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力争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中,文化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堪当中华文化的灿烂明珠。在积极促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如何更好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在这其中起着不可忽略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泰山石敢当”文化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本文以“泰山石敢当”文化为例,探究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重要性、遵循原则和实施策略,进一步强调文化外宣的重要意义。

1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现状

山东省作为文化大省,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的大省,有效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对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重大意义。就“泰山石敢当”文化而言,它能首批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俗文化,堪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明珠。它以倡导 “平安、福康、和谐、敢当”为精神诉求,承载着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期盼。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泰山石敢当”文化更加彰显出巨大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有关“泰山石敢当”的传播路径研究,过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和传承研究,国内还一片空白。

笔者通过搜索知网发现,截止到2021 年9 月平台收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为2,3593 篇,但是其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学术论文只有93 篇。国内众多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传承、保护、传承人等相关研究上面,对于如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对其进行外宣翻译的研究凤毛麟角,对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研究更是鲜有成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策略或是具体举措的研究存在一定短板。

2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指导原则

表面而言,翻译活动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但究其本质翻译活动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更是如此。如何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特色亮点等成功地呈现给外国读者,能够让更多的读者认同,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外宣翻译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有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必须要遵从一定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2.1“宣传发扬为宗旨”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明珠,其外宣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宣传和发扬。发挥好外宣翻译这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对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外国人士认识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积极。这符合我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对于提升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意义深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优秀中国文化形式,其外宣翻译首先要遵从“宣传发扬为宗旨”的原则。要注重外宣翻译的对象、目的、方式和影响等方面的翻译;外宣翻译中注重目标语读者的认同度,达到情感的最大共鸣,以便提升外宣翻译的最终效果。

2.2“有效传达文化内涵”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从一定程度上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翻译。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都闪现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身影,就“泰山石敢当文化”而言,它反映出各位中华儿女渴望“平安、吉祥、敢当、福康”的祈愿。具有独有性、民族性特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要尊重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对内涵进行正确解读,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只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进行正确有效的解读之后,具体的外宣翻译工作才能继续进行。每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人员都要牢记这一准则。例如“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外宣翻译就必须建立在对其“渴求平安吉祥并有担当有勇气”的文化内涵解读上来,否则外宣翻译便会走了样,偏离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的初心。

2.3“原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关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是一种具有较强目的性的传播行为,其目的是让中国的非遗文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知,获得目的语读者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是否有效,最终取决于目标语读者的反应和接受程度。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能够使原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达成共鸣和默契,原语作者预传达的信息能够被目标语读者有效理解和接受;反之,如果通过外宣翻译之后,目标语读者只能理解原语作者的部分写作目的或是根本无法正确解读原语作者的意图,便是无效的外宣翻译。黄友义也曾经提出外宣翻译的三原则,并特别强调“读者第一”。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谨记“传承发扬”的要义,客观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更要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提高目标语读者的认同度,实现有效的沟通。这就要求外宣翻译工作者,在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提前掌握目标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乃至宗教信仰等所有可能影响交际目的是否顺利传达的所有因素才可,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者提出的高要求。

3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策略

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无论是省级、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在这其中,很多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策略。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在一方面积极倡导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基础之上,提出以下几种常见且有效的外宣翻译策略。

3.1 选译法

“选译法”,顾名思义就是对原语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进行选择性的翻译,而不是照本逐句翻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浓缩了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语文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我们拥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立体的介绍,这里面涉及到历史、哲学、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因此,如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逐句翻译,我们传达给目标语读者或许是如同一本文史“巨著”一般。对于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读者来讲,这将是极困难的。这种阅读和理解上的难点,将成为阻止他们继续阅读理解和接受我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绊脚石。

以“泰山石敢当文化”为例,当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历史渊源的时候,咱们的原语记载文本为:“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在镇宅石上出现‘石敢当’字样是在唐末,据宋代人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记载: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县令张纬维修县治,出土一块石碑,上刻‘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此是国内石敢当出土的最早的实物史料”。如果直接逐句翻译上述内容,很多国外的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外宣。因此,我们可以将上述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性翻译,译出“‘泰山石敢当文化’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西汉,后来出现‘石敢当’字样是在唐末”就可以了。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将“石敢当文化”的发展做一明晰交代即可。这样更有利于外国读者对于我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进而把握和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3.2 音译法

“音译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另外一种特别常见的翻译方法。“音译法”的重点和核心是抓住文化遗产本身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声音翻译的处理。陈芳蓉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存在很多难点:首先是民族特色的非遗名称,其次是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最后是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转换。认为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音译才能更好地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在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原则中,我们提到要注重非遗文化内涵的正确传达,“音译法”正是遵从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以“泰山石敢当文化”这一名称为例,在其外宣翻译中,我们可以直接用拼音进行翻译,直接译为“Taishan Shigandang”。如果在目标语翻译文本第一次出现这一英文术语时,有读者不明白。我们可以在这一拼音翻译的总指导方针下,进行适当解释:“Taishan Shigandang——a stone tablet erected at the entrance of a lane,house,etc. to drive away misfortune or evil spirits.”但是在接下来的文本翻译中,我们就尽量避免再使用加注的做法了。第一次在文本中出现加注是为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再后来出现这一名称时便直接用音译的“Taishan Shigandang”了,只有这样才能强化目标语读者对“泰山石敢当文化”这一主体的认识,后直接变为司空见惯的“泰山石敢当”的对应表达,进而潜移默化地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传承和发扬。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涉及到宗教,例如佛教、道教等术语的翻译,通常也是以“音译法”为主进行。

3.3 转译法

“转译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中经常用到的翻译方法之一。“转译”就是不关注原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包含的意义,而重点关注原语的文化内涵等信息的传达。这是对“选译法”和“音译法”的有效扩充。该方法与上述我们谈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第三个原则——“原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关照”的原则相一致。外国读者由于其不同于我们汉语的风俗、宗教、价值观、世界观,在语言表达上也会出现不同的表达习惯和表述形式。一种语言承载着一种文化。汉英两种语言表达着我们中西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在“选译法”和“音译法”不能完全充分地解读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本质的时候,此时“转译法”便可大显身手,同时这也反映了我们一切的外宣翻译工作要以“宣传发扬为宗旨”的原则。外宣翻译做的好不好,能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翻译,并将其包含的文化内涵让目标读者习得是重要的衡量目标。

以“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外宣翻译为例,在介绍有关“泰山石敢当文化”的传说时,曾经提到过“泰山石敢当跟姜子牙”的故事:“在周朝,石敢当即是神名“石将军”。因姜子牙辅佐西岐文、武二王灭商纣有功,死后被谥封为“泰山——石敢当”,其神权主执守鬼门关道。因东岳泰山雄伟富有神气,被视为具有无边法力的神,能镇压任何厉鬼,此后便衍化为驱邪之神。”对于本段的翻译,“姜子牙”的翻译是个难点。我们可以用音译法,然后辅助翻译。但是在这里还有一个更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利用“转译”,我们不把“姜子牙”译为“Jiang Ziya”,而是我们可以把它译为“Deification Jiang”,利用“deification”这个词对其进行了转译,使外国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明白,从而达到文化内涵的有效传达。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整个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各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意识。本文以“泰山石敢当”文化为例,重点分析了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外宣翻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尤为重要。本文在提出“以宣传发扬为宗旨”“对文化内涵有效传达”以及注重“原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关照”的三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选译法”“音译法”和“转译法”的策略方法。本论文是基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所做出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