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觅韵

2021-11-12 04:09杨治钊
火花 2021年5期

杨治钊

“我向前走去,但一看到花,脚步就慢下来了。”对于意大利诗人但丁写的这首诗,几乎人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或在乡间小道上,或在山林原野中,或在庭院花园里,看见那些花儿,千姿百态,绚丽多彩,香气扑鼻,把大自然点缀得如此美丽。这个时候,就像被磁铁吸引住,禁不住放慢脚步,用双眼凝视着。刹那间,心旷神怡,其乐陶陶,随后便是恋恋不舍,依依不忍惜别。

爱美是人之天性,花就是美之化身,因此人人都喜欢花。花在赏中,赏在美中,赏花即是赏美。花美在于色、姿、味、韵,“色”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斑斓,心荡神怡,怦然心动;“姿”有柔、秀、媚,绰约玉貌,仙姿撩人,引人入胜;“味”有香味和药味,勾魂摄魄,不可言宣;“韵”则蕴藏在色、姿、味等元素的品赏之中,林下风韵,逸韵高致,以其无穷韵味把赏花者引向真善美的境界。

花之色,在于恰到好处。粉与白交错相宜,多与少相得益彰,给人以心旷神怡的独特感受。“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雨过天晴,阳光照耀,和风吹拂。花树青翠,花色婆娑,万紫千红,百花妖艳欲滴。白色的花,纯洁、淳朴、神圣,给人以沉静;紫色的花,高贵、神秘、深沉,给人以安慰;黄色的花,轻松愉快,充满希望和活力,给人以力量;红色的花,活泼、激情、喜庆,给人以热情。还有那些伴着花朵的青枝绿叶,给人以赏心悦目和驱愁解闷的感觉。

花之姿,在于美纯之间。美得姹紫嫣红、绰约多姿、璀璨夺目,纯得出尘不染、纯正无邪、蕙心兰质。桃花之姿,朵朵露凝,玲珑娇艳,顾盼生姿;杏花之姿,胭脂万点,花繁姿娇,占尽春风;牡丹之姿,“唯有牡丹真国色”,艳冠群芳;白兰之姿,雅致高洁,俏丽枝头;菊花之姿,枝繁花多,灿若群星;桂花之姿,密密细碎,一丛丛地藏在绿叶间;梅花之姿,奇姿异态,花儿纷呈,美不胜收;玉兰之姿,艳盛空碧,莹洁清丽,恍疑冰雪。

花之味,在于气顺意畅。鼻闻花香,芬芳、清香、幽香、浓郁、馥郁、清新、沁香、馨香、暖香、冷香,有浓有淡,沁人心脾,神清气爽。花朵能入药,花药疗效独特。于玫瑰,活血化瘀,调节情绪,美容养颜,令人愉悦爽朗;于牡丹,降压止痛,抗菌消炎,滋肝益胃,令人动情生欢;于荷花,泻火清心,涩精生津,润心定志,令人温顺缠绵;于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养性安神,令人思维清新;于茉莉,理气滋腔,温中和胃,消肿解毒,总是能唤起美妙回忆。

花之韵,在于花语意境。花是使者,是媒介,是载体。“宋砚蜀纸李廷珪,折枝貌得花韵老。”历代历朝,诗人咏花,画家画花,学者谈花,歌者唱花,舞者伴花,影者摄花,书者写花。在这些文人骚客雅士的眼里,不同的花代表不同的含义,有的是吉祥之物的象征,代表深厚友谊、纯洁爱情、崇高信仰;有的是可贵精神的标志,代表坚忍不拔、傲然不屈、神圣贞洁;有的是美好愿望的符号,代表幸福和平、自由独立、健康欢乐。

桃花

“千朵秾芳倚槛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这首古人的《桃花》诗写得好,好就好在用了“占断”二字,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在千万种花朵竞相开放的春天里,桃花是点缀春光不可缺少的一种最重要的花朵。“占断春光是此花”中的“占”即霸占、“断”即断绝,把它们连起来就翻译成“霸占断绝春天时光的不是其它的花而是桃花”。

桃花被赋予了众多的含义和寄托,它象征着长寿比如“寿桃”,象征爱情比如“走桃花运”,有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木还能够避邪,古时称桃木为五木之精的仙品。相传“神荼”与“郁垒”二神,皆能吞食百魔千鬼,故在农历正月初一,在桃木板上刻画二神挂在门框上,用于驱赶鬼神恶魔,称之为“桃符”,后来演变成了对联或春联。桃花对教师而言,象征“桃李满天下”。桃子营养丰富,可尽情地吃,而对人体有益,比如“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睡死人”。

为了赞美桃花,历朝历代留下的名篇佳句不计其数,千百年来流传至今,尤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唐朝皇帝李隆基曾在御花苑内采摘桃花,亲手把花插在受到宠爱的杨贵妃头上,喜形于色地赞美道:“此花尤能助娇态也”,一语道出了桃花的独特点缀魅力。宋朝文学家苏东坡的《桃花》诗曰:“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监,惊鱼水溅桥。”此诗用拟人的手法烘托出桃花似美人把鱼儿都吓跑了。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画面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可见桃花源还是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我的一生与桃花结缘。我在桃花沟出生,在桃花沟长大。后来我娶的妻子小名叫“桃花”,并与之朝夕和谐相处。农村老家那个村虽然叫桃花沟村,但自我出生以后至参军离开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那里有桃花。但我听老一辈的人讲,桃花沟土质气候都适合桃树生长,以前是有桃花的,漫山遍野都是,不然怎么叫桃花沟呢?后来就是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那些人就把这些桃树全部烧毁了。那么多的桃花树被无缘无故地铲除了,实在是觉得浪费可惜,可是在那个年代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一声叹息。

前几年,有人在村里承包了土地栽上了桃花,如今已经到了盛产期。我想这时的桃花应该是最明媚耀眼和嫣红烂漫的时候吧?于是,阳春三月那日,我携妻带女回到了桃花沟村。春天的阳光轻轻地拍打在身上,暖暖的,感觉舒服极了。我看见路旁、河畔、田野、山坡等地,一株株桃树,成片成区,千姿百态,迎风招展,玉树临风,凝霞满园,红雨塞途,相映成趣,构成了桃花坡、桃花峰、桃花洞、桃花沟等壮丽的景观。那树上一朵朵嫣红娇艳的桃花,白里透红,像一张张少女粉嫩娇羞的脸,闪亮了我的眼睛。把桃花比作云霞般美艳实在不为过。它占尽了春光为人间增色,光彩夺目芳华照人。那些树儿花儿,犹如镶嵌在绿满天涯的画廊里,把春天点染得格外明媚、分外妖娆,令人陶醉而不忍返回归家。

如今的桃花沟村,依靠桃花这个产业,村民们早就富裕了起来。每当桃花盛开的春天,一年一度的“桃花节”上美花、美景、美色、美食、美酒,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村民们趁此机会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桃产业”的一系列加工基地。桃花成了村民名符其实的幸福花。现在桃花沟的景致,比陶渊明笔下还要美丽,要是陶公活到现在的话,不知该作何感想呢?

我又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次荣耀。那是许多年以前,一次,一个县报的女记者下乡来采访,她找到了我和我的那些放羊的小伙伴。她问我们:你们为什么不去读书上学?却要在这大山里放羊?我和我的伙伴们争着说:赚钱啊。赚钱为什么?我们说:娶媳妇生娃呗。那你们的娃娃将来希望他们干什么?再放羊。当时我们觉得这个女记者问的问题实在太乏味,这问题在我们乡下孩子的心里,早已不是什么问题了。

荷花

热爱荷花之缘由,缘于荷花之高洁。战国时,著名诗人屈原目睹国事每况愈下,愤然创作流传千古的史诗《离骚》,其中就有一句“制芰荷为衣兮,集芙蓉为裳”,意即用纯一不杂的荷花作为服饰,以昭示自身志向冰魂素魄,决不随浊逐浮沉。北宋文学家周敦颐著的《爱莲说》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此句成为了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诗句,千百年来一直经久不衰,常为人们所喜爱与传唱。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这首李商隐的诗,道出了荷花的特征和花叶之间的亲密程度。菡萏亦叫荷花。绿油油的荷叶有卷有舒,红里透白的荷花有开有合,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然而在所有的这些花当中,唯独荷花总是离不开绿叶,正如鱼儿离不开水。荷花与荷叶始终交相辉映,一旦荷叶翠减,荷花也随之衰败。另外还有一种花叫莲花,实际上也是荷花,只不过莲花在水面上浮起,而荷花被枝杆支撑着立于水面。最值得观赏和喜爱的是并蒂莲,即一朵花当中有两个并排的大花蕊。

唐朝文学家王勃著的《采莲曲》“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用“并蒂莲”和“藕丝”喻意男女之间的缠绵爱情。据民间传说,一对情侣曾经海誓山盟,但无可奈何的是父母强力阻止,使他们终究难以成就婚姻相守,于是相拥互抱投水殉情。一年后水里盛开的花全是并蒂莲,红裳绿盖,一水皆香。这个并蒂莲花被当地人认作是痴情男女的化身,从此它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而“藕”与“偶”二字谐音,成双成对,藕断丝连。尽管因为各种原因暂时分开,但男女爱情是绵绵不断的,还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维系。

荷花作为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除了供人们观赏以外,还是中药食谱中的“名门望族”。据古代医学书籍记载,荷花可入心肝二经。《本草再新》称其“清心凉血,解热毒,治惊痫,消湿去风,治疮疥”。《日华子本草》谓之“镇心,益色驻颜”。其法用糯米熬煮成粥,再加入新鲜荷花瓣及冰糖,稍煮一会。若坚持不断、服食日久,则面色红润、容光焕发。据此,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在《芙蕖》中称赞荷花“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我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区,旁边就有一个人工湖,满湖都种有荷花。我坐在书房窗前,居高临下,观赏得到全貌。每当骄阳当空的夏天,待到荷花长出水面,则走出家门到湖边凉亭里小憩,既能纳凉又能赏花。“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湖边垂垂的杨柳枝条摇曳,湖里那一片片滚动着水珠的绿叶,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无数鲜艳的荷花夹杂其间,远近皆是,万朵荷花一色白。清风徐来,湖广水面,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飘送着缕缕清香,沁人心田倍感清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着这些莲叶与荷花,荷花在翠叶间红白争艳,仿佛置身于宁静的空谷,什么也别想静静地享受,荷花总是给我们以神往的臆想之地。

荷花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吉祥幸福的预兆,也是纯洁情谊的信物。爱荷花,就爱它的圣洁、信仰、忠贞、逸韵;爱它品德高尚、理想崇高、追求自由、皎皎无暇;爱它不惧阳光,在污浊环境中仍能洁身自好,不受世俗羁绊自由自在地生活。

梅花

梅,以曲、斜、疏、稀、老、瘦、合等特点为胜。有人总结的“三美四贵”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斜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从中可以看出,梅花之美与贵,与众不同,有点奇特。它打乱了直、正、密、繁、嫩、肥、开等人们赏花的传统欣赏思维。

我国栽植梅花的历史迄今为止至少有三千多年,从历史证据来看,有河南安阳出土商代铜鼎上梅核图案为实证,并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诗集《诗经》中“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诗句为佐证。时间越长,树龄越老,价格越珍贵,便出现了“晋梅”“隋梅”“唐梅”“宋梅”“元梅”等难得一见之梅。尽管有的树龄高达上百甚至千年以上,树皮漆黑而诸多糙纹,却依然风韵洒落,生气盎然,花开香溢,枝虬曲苍劲嶙峋,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

纵观历史,对梅花最情有独钟的,非北宋诗人林逋莫属。他才华横溢,情趣极高,但性格孤傲,独自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他终身不曾娶妻生子,以植梅养鹤为伴。闲暇时,常在西湖水面上驾船泛舟,逍遥放鹤,自得其乐;钟爱“梅妻”,如痴如醉,并写下不少赞美梅花的诗篇。《山园小梅》这首诗最出名,其中的经典名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时人称他有“梅妻鹤子”,可见林逋爱梅爱到了极致。

从古至今,梅花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物。每临隆冬严寒紧裹大地,百花纷纷凋谢零落,枯燥色调笼罩人间,这时,唯独梅花在冰雪中孕蕾,凌风不畏寒冷,傲然怒放于山野之中,给人间捎来“一树独行天下春”的喜讯,于是梅花成了春之吉祥物,成为了传春报喜、喜庆吉庆的象征。自始至终,梅花具有“元亨利贞”四德,即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梅花有着顽强的意志与崇高的品格,象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气节。1645年,清兵围攻扬州城,民族英雄史可法率领将士们英勇坚守,奋力杀敌,无奈寡不敌众,眼看快要破城。史可法见广储门外有一座梅花岭,对部属留下遗言:“我死后,当葬于梅花岭上。”不久城被敌破,史公被俘到敌营,敌人软硬兼施,恩威并重,逼迫他投降,可他誓死不降,后来惨遭敌人杀害而壮美殉国。史公死后,有人偷偷地寻找他的遗骨,可是无法找到,只有将其衣冠葬于梅花岭,至今那里仍然保存史公的衣冠冢。那些漫山遍野的梅花,凌风傲雪而绽放,寓意史公之高风亮节。

冬季踏雪,或初春踏青,赏梅贵在“探”,即到处探望之意,此乃赏心悦目之乐事。只要用心发现,梅花随处可见,或在城市的公园、广场、街道上,或在乡村的田坎、山坡、沟壑中。当然成片成景的梅花最好看,各类梅花数百棵,品种繁多,亦不乏苍劲老梅。盛开时香雪似海,观其枝,赏其花,品其韵,犹如怀揣一本咏梅诗集,边歌咏边欣赏,更是一种雅致的乐趣。

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花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有的色深红重瓣,凋谢时色亦不淡;有的花白略带轻红,有单重瓣之分,轻柔素雅。花香幽静清淡,或浓郁袭人。花枝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若游龙,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条的韵律感。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一般以惊蛰前后十天内为春梅品赏的最佳时机。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元朝诗人王冕题为“墨梅”的诗,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立身之德。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为什么就不能学一下梅花那样的品格呢?它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不向世俗献媚。这样的高尚情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内容。欣赏梅花,热爱梅花,就是要欣赏与热爱它的坚贞、清幽、淡静之品格。

牡丹

几千年前的一个春末夏初,唐代诗人刘禹锡徘徊在庭院间,踱步在池苑旁,既品芍药,又赏芙蓉。尽管芍药绽蕾盛开妖娆,芙蓉含苞待放净洁,然而可惜的是两者美中皆有不足。芍药似乎少了一些雅致的标格,芙蓉未免失去了可爱的风情。倘若芍药妖而有格,芙蓉净而多情,两者融合兼备,那就完美矣!正在这时,诗人刘禹锡在庭院一角偶然发现了牡丹,兼具雅致的标格与可爱的风情之美,禁不住忘乎所以纵情赞赏,于是诗兴大发,随即吟诗一首:“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有幸在牡丹之城洛阳当兵,得以近距离地接触了牡丹。早在当兵前我就非常喜欢牡丹,听说征兵的部队就在洛阳,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参军。新兵连组织参观牡丹花,是我最兴奋的事。来到牡丹园、王城公园、植物园,花开似海,交相辉映。就花瓣而言,有单的,重的,也有千瓣的;以花朵形态论,有葵花型、荷花型、玫瑰型、皇冠型、绣球型、平头型;以花色来看,有红黄白蓝黑绿粉紫等。尤其让我眼睛闪亮的是姚黄和魏紫。前者花大如碗,形似皇冠,色如鹅黄,被尊为花王;后者花色端庄,层叠高耸如柱,晶彩,凝结,像峭石,似玉雕,被誉为花后。我和战友们争相在牡丹花王与花后前合影留念,留下了现在想来那几十年前难忘的一瞬间。

每年五月份前后,洛阳牡丹节,人山人海,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国内外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人们不仅喜爱牡丹美丽高洁雍容华贵,更喜爱她不畏强权,舍身维护规律的高贵品质。我被部队派遣到王城公园执勤,当时与我一同前往的一个战友叫罗军。在交谈中我得知他是上海人,家里很是富有,父亲不让他来当兵,让他接管家族公司。但他不想当老板,就是想当兵。他说当兵能够锻炼人,不当兵要后悔一辈子的。他的事迹后来我在军报上看到过,题目就叫“不当老板当士兵”。开始的时候我对他的印象并不好,因为我感觉他有些娇气,但当我深入了解以后,才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我在想,战友罗军的这种“桀骜不驯”的品格,是不是和牡丹有异曲同工之妙呢?据传说,唐朝女皇武则天喝醉酒,下旨令百花齐放,次日御苑内花团锦簇,唯独牡丹不开。女皇一气之下,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哪知牡丹在洛阳盛开,竟开得比长安更加茂盛。女皇闻之大为恼怒,又下令放火将其烧毁。然而牡丹却烧不尽,愈来愈开得硕大绚丽,绽蕾花放,花型多姿,流光溢彩,清香宜人,雍容华贵。这种不趋炎附势、不畏强权、藐视强暴的性格,堪称“花中豪杰”。有诗人赞美道:“十大名品冠群芳,姿质高洁天下扬。女皇矫诏违律令,拼死不教乱纲常。”

毛泽东同志生前也是非常喜爱牡丹品格的。1935年,他率领红军经过战火纷飞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在严酷的战争间隙,一天,他和周恩来、朱德等去延安万花山赏牡丹,兴致盎然,穿行于牡丹花丛,时而点评讨论,时而凑近闻花香。毛泽东同志禁不住高兴地对身边人说:“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图,一定要好好保护,不要使牡丹受到侵害,待赶走了日本鬼子,等到全国解放了,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园。”195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花园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脚步,对身边工作人员讲起“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强暴,才能担当起重任。”

牡丹,不开花则已,一开则惊人。花姿优美,且颜色比较艳丽,给人一种花开富贵的感觉。品赏牡丹,热爱牡丹,就爱它高贵、高洁、典雅的品质;爱它柔心劲骨、勇往直前的品格;爱它永远遵循自己的花期规律,不畏强暴,不苟且、不媚俗、不妥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