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张 琴,孙玉花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杂志社,安徽 合肥 230061)
随着互联通信、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直播等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由此进入分众传播、窄众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尤其是随着大数据、云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速度和要求不断提高,媒体更是不断创新。传统期刊传播方式和方向单一,且具有周期性,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和即时性需求,而新媒体具有更强的伴随性、时效性、便捷性、交互性和信息海量化、多元化等优势和特点,能提升传统期刊的用户体验。在这种形势下,以传统纸媒为媒介的高校学报遭遇到严峻的挑战,发行困难,传播力越来越小。单纯借助他人的数据库,办刊的自主性又受限,也不利于学报发展。高校学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如何应对挑战,谋求新发展,是当前高校学报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对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问题,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广发〔2015〕32号),提出要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增强我国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15 年 11月,国家五部委联名发布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出版业态的迁移和变革,实现从传统出版传媒向现代出版传媒的战略转型,推动科技期刊从编辑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变。
对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问题研究,目前新闻时政类和生活类报刊与新媒体融合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学术期刊,尤其是对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就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据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统计,目前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与知网、万方等期刊数据库合作,将纸质内容打包销售,供数字化传播;二是建立网站、开设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或 APP 客户端,供用户查询稿件、浏览目录、投稿等;三是联合组建在线学术平台,这主要是“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其2011年创刊,联合名校学报编辑部对加盟期刊拟发表文章进行专业化选编和数字化重组,以开放获取、免费使用为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开创了期刊发展的新模式。对于高校学报与什么样的新媒体融合、如何融合还存在争议。邓美艳等认为,我国的数字出版运作有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行业共识的数字出版概念;政府法律法规对数字出版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在数字出版运用的技术上存在分歧,即到底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还是依托数字技术有分歧。
设计制作有关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情况问卷调查表,依据全国高校学报会议通讯录提供的联系方式发放问卷或通过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随机调查,共调查访问70家高校学报,回收有效问卷55份。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基本达成共识(占比87%);对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学报自身优势的认识明显不足(分别占比67%、59%);普遍认为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占比85%);高校学报正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占大多数(占比87%),但其中多数(占比74%)是通过与新媒体开展合作,且主要是与中国知网、万方、中文科技等数据库及与超星等新媒体合作,自主创建新媒体的不多(26%)。以上情况表明,目前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主要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对于如何与新媒体融合认识还不成熟,高校学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亟待加强。
一是管理体制与思想观念问题。高校学报都是寄生在事业保障体制的高校内,多数没有法人主体,传统的办刊观念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发表本校师生的科研文章,人力、设施、经费投入等都由学校保障,编辑出版实行行政化的内部管理。这种保障体制也使得一部分办刊人对于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为本校科研服务,没必要去吸引大众的眼球,因而不适宜与新媒体争夺市场,无需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而且认为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会分散办刊人的精力,削弱高校学报的学术性,不利于高校学报的良性发展,因而积极性、主动性都不足。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需要增加人力、设施、经费等的投入,并且涉及高校学报的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模式、机制建设等。
二是高校学报的综合性和封闭性的问题。高校学报的办刊定位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综合性及传播的封闭性。高校学报由于其特殊的学术性质,以刊登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无商业功利,编辑部没有稿源的内容压力,也没有订刊数量及经济压力,因此并不是特别关注刊物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时效。高校学报的内容都比较杂,一般都与其主办学校开设的学科专业相一致,专业性弱,传播对象少而分散,读者的认同感和忠诚度都比较低,因而难以在社会上拥有一定规模的特定读者群。因此,一部分人心存疑虑,高校学报能不能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与新媒体融合有没有效果?会不会削弱学报的学术性?是否有利于学报的建设和发展?
三是相关实践经验及新媒体人才基本缺乏。目前,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的成功例证不多,融合发展模式也缺乏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因而高校学报人对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疑问,主要问题:一是高校学报能不能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效果如何?二是学报如何与新媒体融合?什么样的融合发展模式较好?三是高校学报都人手较少,按时编辑出版纸刊都紧张,有没有精力发展新媒体?发展新媒体需要新技术,学习和引进技术型人才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待加强研究和不断实践探索。
1. 高校学报的资源优势。高校学报依托于高等院校办刊,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科研资源、专家资源。一是具有稳定和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目前,高等院校的师生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是学术期刊的主要作者群,他们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确保了文章的高学术质量。二是高校承担和开展的科研课题数量大,各级各类课题保证或促进了高校学报内容的创新性。学报内容的严谨性、创造性、科学性是其主要优势。三是有高水平的评审专家队伍。学术期刊在选用文章时,通常采用同行评价的办法,只有通过同行评价的文章才能刊登,这就从评价体系上确保了刊登文章的学术质量。
2. 高校学报有一定的办刊基础和经验。高校学报大都具有多年的办刊经历,培养了一批拥有编辑出版事务素养和技能的编辑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办刊经验。学报编辑出版实行选题策划及“三审三校制”。优质的文章是基础,优秀的编辑是主体,良好的选题策划和出版制度是保障。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期刊的优势所在。同时,社会上移动互联网终端和数字化运营机构等的建立和发展,为高校学报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条件,社会期刊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一些报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也为高校学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更新高校学报的办刊观念,完善学报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高校学报的宗旨虽然主要是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但如今高校学报办刊人应高度重视数字化和新媒体给学术传播带来的影响,破除高校学报的封闭性,让学报走出去,扩大影响,创造品牌。为此,需要主动创新办刊观念、思路,改革健全学报编辑出版运行模式,开门办刊,不仅要对外开拓稿源,引进校外专家力量,而且要重视与读者、作者的互动,将读者体验、用户评价、学报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等更为多元化的指标纳入期刊编辑出版的考量中,进而不断创新学报编辑出版的技术、手段和途径,如借助互联网、手机等进行学报的宣传推广、编辑出版和发行。当然为促进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主管单位要不断改革完善期刊管理制度和新媒体管理法规,高校领导应重视学报的媒体融合发展,改进学报的管理体制,明确学报经营和管理的责任、权利,完善学报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学报转型发展,使学报成为适应市场发展的学术媒体。
2.优化学报的内容,突出专业化和特色化。在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受众的细分程度日益加剧,市场对期刊的特色化和专业化要求日趋明显。目前,读者对学术文章的阅读大都是以单篇专业文章的网络检索获取,且多数是进行专业性碎片化的阅读,这无形中忽略了期刊这个载体。高校学报要适应读者的这种阅读变化,必须淡化学报的综合性,加强学报内容的专业性和栏目设置的精准性。首先,要对学报内容不断进行整合和优化,建设学报内容的专业性,弱化学报的综合性;并通过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在资源,利用学报的优势学科,在特色内容、特色选题上下功夫,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不断调整学报的栏目设置,提高栏目设置的市场适应性和传播的精准化。
3.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培训,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引进。新媒体发展的动力来自技术的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根本来自人才。高校学报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编辑出版工作的内容和方式等都将发生质的变化,编辑人员原有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应和满足这种变化的需要。因此,编辑人员除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和编辑技能之外,还要积极学习数字化出版和新媒体传播技术,培养全媒体素养,熟悉媒体资源,善于利用媒体资源,勇于建设和创新媒体,努力成为掌握专业知识、编辑实务能力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高校学报要积极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和技术,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运用,从而推动学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4.合作与自创并举,开创学报传播新途径。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可以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实行,概括起来,主要有与其他媒体单位合作和自创新媒体两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与其他媒体单位合作是首选,如加入各种期刊数据库合作、与新媒体运营商合作、利用微信公众号服务读者等,借船出海,借鸡生蛋,建设学报传播的新渠道。与此同时,积极加强自己的新媒体建设,如建立学报官方门户网站,使之成为学报重要的窗口,建立微博、微信订阅号,开发手机 App 客户端,不断实现读者、作者和编者的交流互动,增强和创新读者和用户体验,吸引读者关注和阅读学报。此外,可以实行学报组稿编辑与出版经营分开,各有专攻,资源、利益共享。可以搭建共同的期刊传播平台,实现学报的深度融合。总之,高校学报作为传统媒体,跨媒体融合与经营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可以探索“纸媒与互联网”“纸媒与手机终端”“纸媒与电子期刊”“纸媒与微媒体”等多种媒体融合的方式,通过与不同的媒介进行融合传播,实现媒体资源的重新配置,以扩大学报的传播途径。
5. 学术性与科普化并行,提升学报的品牌效应。高校学报应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学术期刊与媒体的深度融合和广泛传播的合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升学报的市场适应力。首先,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学术性是其核心价值,强调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学报的学术性,而是要借助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实现学术的传播。在保证学报正常编辑出版的同时,可以对学报的产品进行深加工,以不同形态适应新媒体的传播。如将“深阅读”的学术成果重新制作,转化为符合新媒体要求的“碎片化”“浅阅读”内容,还可制作图片、音频、视频等传播学报内容,方便新媒体用户的接收与使用。可以通过将学报内容的科普化,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将学术成果广泛地传播出去,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学报应积极重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当然传统媒体也有新媒体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强调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才是推进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