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辰啸,王 邺,徐向荣,贾冬云
(安徽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早在十九世纪,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便实施了导师制。近年来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但在培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部分高校在参考研究生导师制度基础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从学生兴趣出发,利用课外时间对本科生的自身优势进行发掘培养。我校于2016年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中,绝大部分都是本专业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这种本学院、本专业内的本科生导师,能够很好地辅导学生的专业课程,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限制了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发展。由于团队成员专业单一,导致了本科生难以发展跨学科的视野及获得跨学科的学术训练,学生团队在科研项目或者创新创业竞赛中难以取得高层次成果。
由于部分学生在本专业上的科研兴趣不大,本学院、本专业教师担任本专业学生导师,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需求。此外,相同专业的师生团队导致团队科研方向单一,一项科研项目或者技术创新,单靠一个方向的技术很难完成,取得成果很困难,因为在许多科研项目中往往需要多个方向的技术和思路才能取得突破。例如在学科竞赛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仍有可提高的空间。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直接给学生随机分配导师,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一方面可能会扼杀部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导师存在兴趣和研究方向的差异,有兴趣的学生却遇不到适合自己的导师,有很强科研能力又愿意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师没有分配到对其方向有兴趣的学生。一旦导师和学生双方对分配结果都不满意时,导师制往往会流于形式。
部分高校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导师制变成了教师的“义务劳动”,无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由于导师不能正确理解指导本科生团队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主观上懈怠;加之强制的分配制度导致许多学生提不起兴趣,导师安排的事情很难开展,这就让很多教师在担任本科生导师时有顾虑。青年教师本应以高学历、相仿的年龄、旺盛的精力和广泛的兴趣为优势,成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主要担当,但他们初入教坛,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且急需快速出成果,从客观上影响了他们指导本科生的效果。一个优质的本科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需要长久的积淀。有的本科生导师制团队项目建立伊始,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热情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团队没有取得成果,师生都会逐渐失去信心。
本科生导师制应该打破学科壁垒,采取跨学科方式组成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创新团体。多学科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各专业之间优势互补,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整个团队的科研能力,对于团队内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接触其它学科,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和思维广度,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团队取得创新成果。
高校可以实行学生、导师双向选择机制,促进教师间的良性竞争。建立全校性的“大导师制”,在现有以专业为基础的导师制基础上,增加跨专业的导师选项。不同学生兴趣不同,需要因材施教,打破专业壁垒后,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符合自己兴趣的导师团队,导师因此也能选到自己满意的优质学生。在完全打破学科壁垒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一对多的形式,即一个学生可以选择多个导师,从制度上进行认可和鼓励。这样能提高学生与不同教师的接触机会,选择合适的导师和团队。
学校、学院合理制定关于导师制的激励、监督、评价制度,调动学生和导师的积极性,将导师在指导本科生过程中取得的成果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中来。对于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取得突出成果和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加大创新创业等方面在学生考核中的占比,让学生主动进入创新创业领域,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导师帮助。有了学校制度的引导,本科生导师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此外,对于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学生成果,需要学校出台政策,确认不同专业方向教师的贡献,激发多学科交叉本科生导师动力。
跨学科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导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的毅力和意志,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创新创业方面思路要广泛,同时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能够将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本科生指导教育中,并拿出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学生分享。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青年教师尤其要抓住机会,以教促学。青年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缺乏助手,也没有带领团队的经验,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平台完全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上述资源。
本科生导师要对团队充满耐心和信心,本科生团队的成员需要在导师指导下不断成长,其成果不可能短时间就能得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有耐心、甘于坐冷板凳,师生要抱着相互学习的态度,通过坚持努力才能得到优质的科研成果。本科生导师制团队在进行创新创业过程中,要选取本科生能做的项目,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在没有特别好的条件下,所选的项目可以很小,通过这些小项目来参加比赛、撰写论文、申请专利、运营公司等。
笔者指导的包含土木、机械、建筑环境、电气、物联网、安全、艺术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等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本科生导师制团队,通过优化方案,建立制度,取得较好成效。
以现有单一专业导师制形成的团队为基础,利用课后时间开展线上线下学习交流活动,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展板宣传、学生推荐等多种形式以兴趣导向吸收外专业对拟定的科研或者竞赛项目感兴趣的本科生加入导师团队。导师指导自己团队本科生在周末、假期等有较长休息的时间里开展项目研究。在项目进行中,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基于其专业背景,提出新项目,招揽新人才,形成老带新的传统,稳步扩大发展团队。
团队是基于兴趣成立的,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但为了使团队更好地工作和发展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包括:建立平时较多、考前较少主要在假期的定期沟通指导制度;建立宣传吸引优秀低年级跨专业本科生加入的团队招新制度;建立以兴趣导向以项目划分的团队人员分组制度;建立高年级本科生辅助导师培养低年级本科生的老带新制度;建立项目运行期间定期总结并鼓励学生基于其自身专业特色提出新项目的制度。
2016年我校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笔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依托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团队积极开展“国家能源集团万能达发电有限公司#2汽轮发电机组机械—基础耦合振动监测”“国电豫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2炉引风机机械和基础耦合振动故障诊断”“杆式轴向叠层橡胶钢板减隔震装置研发”等科研项目,并到项目现场进行实地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感仅通过本专业的知识、思维方式等,无法满足个人或团队的实际科研需求,需要进行多学科的协同。此外,在带领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后发现,由于受专业的限制,更多综合类型的比赛中单纯的土木工程学子很难取得成果,必须进行更多专业的交叉学习,所以在原有导师制团队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其他专业的本科生,成立了多学科交叉型的本科生团队——“啸博士”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团队成立后,学生科研兴趣和实力逐步增加,团队进行了多项研究。如团队从建筑、机械、电气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现有插座的安全性、方便性和美观性都需要改进,于是在多学科交叉协作下成立公司,发明并推广了一种在其他性能不变的前提下更安全、更方便、更美观的新型插座。
经过五年多的沉淀,团队已经日趋成熟,研发的安全免拔插座已经实现量产,并通过“CC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前已经投入市场。此外,学生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1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笔者所指导的本科生团队获得多项大奖。
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本科生导师团队整体规模大、人数多、科研能力强,具备多方向科研能力,学生可以依照兴趣参与到团队的科研创新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导师指导效果好。
利用本科生导师制平台,摒弃专业、学科限制,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各专业的学生进入本科生导师制团队中,能够高效激发本科生创新热情,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