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玲,卫军帅
(1.安徽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2.安徽工业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资助育人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随着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在政府大力投入和高校积极努力下,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日益完善,但是在资助规模扩大、资助金额增加的同时,资助工作的效用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本研究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管理体系,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更好地在“精准资助”政策下实现资助育人提供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资助历程分为5个阶段,2007年至今逐步建立起以“奖、助、贷、补、减、免、勤”为主的比较完善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也是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资助体系结构。随着高校资助政策的完善,资助育人的内涵得到丰富。资助不仅是要为贫困学生提供经济帮助,让他们增长才干、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独立、自强和责任意识,使其通过自己的奋斗拼搏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目前高校学生资助模式由以“缓解经济压力”的经济资助,演变为以人文关怀、实现育人最终目标,以“扶贫帮困”的保障型资助演变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型资助模式。
资助政策体系包括国家奖助、企业奖助、国家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勤工俭学、学费减免、临时困补等。在新生开学初期开展贫困生认定时进行集中宣传是有滞后性的,新生对资助政策不了解,会让一些因学致贫的学生放弃入学资格。入校后再补办相关手续也会增加申请难度,降低效率。另外,资助政策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高校的网站平台信息更新慢,新媒体宣传不到位,宣传效果不明显。
目前贫困生认定主要依据是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通过此表只能了解学生基本的家庭状况,无法准确掌握实际的困难情况。另外,由于认定时间基本需要在9月份完成,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认定小组其他成员难以获得刚入学的新生准确的家庭经济情况等信息。对于因突发变故而失去经济来源的家庭,学校很难预期,不能及时予以资助,对贫困生资格认定的精准性不足。
目前高校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以发放现金为主,资助内容较为单一,有待拓宽,如在开学季可以给困难学生提供相应的生活用品,在毕业季可以为其提供工作岗位就业帮扶等。同时,贫困学生缺少展示自我的平台和获取心理诉求满足的路径,存在性格较为敏感、抗压能力较弱的情况,因此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提供物质帮助,还要重视学生精神层面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大部分高校资助的形式以国家和学校奖助学金为主。对于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临时困补、社会企业奖助学金、校友捐赠资金等资助形式普及面不够,使用不多。高校在新生入学时若没有设立专门的绿色通道区域,贫困学生入学困难。勤工俭学以校内为主且岗位不多,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高校的社会资源有待挖掘,资助渠道有待拓宽。
资助工作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院系工作落实到位,但目前高校仍存在领导不重视,学院推动不积极的现象。资助过程监管不力,职责不明确,分工不明晰,资助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不足。资助资金不能够发放到位,缺少后续监督,资助管理缺少制度化和规范化。传统的人工模式环节多,周期长,应变能力滞后,统计汇总以及后续管理存在漏洞。应建立完善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大数据管理。
在资助认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学生申请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时故意隐瞒或不如实填写家庭经济情况等信息的弄虚作假现象。有些学生不能合理利用受助资金,购买与自己消费能力不匹配的奢侈品,胡乱吃喝。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没有抵押和担保,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一种信任和支持,近年来由于存在大学生毕业后拖欠贷款的现象,使受助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受到了质疑。培养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提高其社会责任心是今后高校资助工作必须要重视和开展的内容之一。
资助育人的公平性前提是要精准认定家庭困难学生,贫困生认定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学生不了解资助政策是影响困难认定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反映了高校对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解读不精准。学生若不了解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流程,很可能因不知道怎么申请或没能及时准备相关材料而错过申请时间。此外,申请手续复杂和审核流程繁琐也影响认定,如审核过程中需确保认定学生辅证资料的真实性,认定小组操作的规范性,上级审核的严谨性等。高校的受助面大,后期也很难做到通过实地走访、电话信件等方式对所有认定对象进行核实。
学生主观层面也影响贫困生的认定。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消费水平也在提升,学生容易产生虚荣心和认知偏差。有些学生因为被认定为“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更甚者因压力过大而不能顺利完成学业。除了心理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贫困生认定缺少保密性,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因担心个人隐私被公开而放弃申请。另一方面,资助实施过程中高校重经济帮扶轻精神激励,扶困与育人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学生在享受无偿性帮助时没有被要求给予相应的“回报”,其时间和精力并没有更多地放在学业和个人能力的提升上。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等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
高校资助工作存在“头重脚轻”现象,过于关注前期对象认定、名额分配、档次确定,而忽略了后续资助金额的使用和追踪。因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仅要合理行使自己的权利,还要履行应尽的义务。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经济帮助,受助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比如顺利完成学业、按时偿还助学贷款等。这样资助资金才能用到实处,避免资源浪费,实现精准资助的目的。
高校应建立一套系统的宣传方案,在新生入学前寄送国家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全面介绍学生资助政策以及申请方式。确保将资助政策简介同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到新生手中,让有资助需求的学生全面了解什么时候、到哪里、怎么申请国家资助。辅导员获取新生信息后,在开学前可以电话、信件交流等方式,将政策宣传到位。高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助宣传活动,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新媒体等技术加强资助政策宣传力度。资助工作贯穿学期始末,对受疫情、洪涝等灾害影响的经济困难家庭,高校也要主动摸排,掌握相关学生的信息,重点关注,给予帮扶。对当兵入伍、基层就业的学生要做好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的解读工作,确保资助政策全面落地。
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资助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学生信息收集、分析和综合研判。高校还应联合学生户籍所在地的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核实相关信息,尤其是建档立卡户等六大类特殊群体数据。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及时发现“隐形贫困”,也防止弄虚作假者混入受资助群体,同时定期更新资助系统数据库。除了依据学生提交的困难申请,还应通过电话访问、询问室友同学、查询校园卡消费记录等方法让认定更加精准。对于突发变故、主要成员意外伤残或去世的不可预期的家庭,经确认核实后要简化相关手续,及时资助。各学院通过开展暑期贫困生家庭实地走访,了解学生真实家庭情况,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表现并对走访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慰问,进一步提高资助的精准度。
高校相关部门及人员在新生开学报到时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购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如爱心棉被、爱心暖瓶等,为学生饭卡充值,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在寒冬之季和备考研究生期间给学生发放慰问品或补助金,让贫困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的暖心和爱心;提供教育资助,开设免费的公开课和网络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融入社会;求职之际开展贫困生就业帮扶指导,求职路费报销、生活补贴等,帮助贫困学子顺利就业。贫困学生的心理较为脆弱,因经济重负会承受着一定的精神压力,会产生自卑、敏感和挫败等心理,所以高校在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鼓励学生化压力为前进动力,提高心理素质。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宣传励志典型,引导贫困大学生形成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高校要完善绿色通道政策,切实保证家庭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加强勤工俭学规范化管理,根据贫困生总数按照一定的比例设立相应的助学岗位,借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其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其艰苦奋斗的作风。每月勤工俭学工资要及时发放到学生账户,通过考核的方式,让学生提高岗位责任感。开设立足校内外、服务同学的创业基地,如校园跳蚤市场、爱心义卖、线上书屋、旧物回收等,尽可能多地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完善临时困补政策,对家庭突发变故、遭受自然灾害等家庭困难学生要积极引导申请并及时提供帮助。不让学生因病辍学,助其完成学业,高校应设立爱心基金和学生专项基金。挖掘校基金会、校友会等多方面资源,发挥校友的力量,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构建实习实践基地,为贫困学生提供实习工作岗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拓宽资助渠道。
高校应健全资助育人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业化的工作队伍,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中心和专业团队,加强资助政策和业务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强化责任制,规范认定标准、认定流程、岗位职责和评价指标;强化资金管理,科学合理分配资助名额和资金,并按时足额发放到位。还应建立资助育人考核体系,保障资助工作精准有效开展;定期开展学院资助自查、学院交叉互查、学工部领导随机走访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加强学生资助信息安全管理,严格规范资助系统学生信息使用权限,注意保护学生个人隐私,不得泄露学生资助信息。设立咨询、举报投诉电话和邮箱,强化监督,保证评审过程公开公正透明。
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学生资助诚信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定期召开诚信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点滴中践行诚信。毕业生离校季,辅导员要进行助学贷款还款政策解读,提醒学生按时偿还助学贷款。此外,高校应切实加强与学生资助相关的防诈骗警示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预防和抵制校园贷,建立健全校园信用机制和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约束失信行为。学生个人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时刻怀有一颗诚信之心、感恩之心、回报国家和社会之心。
高校资助政策是精准扶贫背景下惠及众多贫困家庭的民生工程,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有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和谐社会。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持续向上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关怀和帮助下,无数家庭困难学子得以安心求学、成功圆梦。怀揣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之情,受助青年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发展建设中,肩扛重任、砥砺前行。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部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任重道远,新形势下学生资助工作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大力推进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